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整复后远折端外旋转轴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采用整复后远折端外旋转轴复位,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的解剖复位方法。观察肘内翻发生率及角度。结果:治疗组的患侧和健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侧携带角与健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肘内翻5例,占26%;对照组发生侧肘内翻11例,占6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远折端外旋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安全的,可明显减少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和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有效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和如何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多层夹板固定治疗7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果:认为骨折的内侧应力较外侧强,使内侧骨皮质塌陷是产生肘内翻的病理基础:远折端受重力作用的重力性尺倾是产生肘内翻的主要原因;弹性固定系统的多层夹板固定,是有效的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健是合理的复位与固定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相似文献   

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肘内翻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并发症,尽管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但至今仍未能作出肯定和公认的预防办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1 发生率 3.3~79.2%,平均30%。国外文献报告高者达57~75%,最低为5%。国内邸建德氏报告切开复位肘内翻发生率为76.6%,石膏托固定55%,骨牵引为36.8%,小夹板固定35.3%。王世清氏对172例临床随诊观察。34例远折端桡偏型移位者无1例发生肘内翻;而68例骨折复位后仍遗留有尺偏、尺倾者均发生了肘内翻。朱盛修氏对5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在尺偏型的24例中,19例(79.2%)发生了肘内翻。手术复位内固定并不一定是预防肘内翻的最  相似文献   

4.
肱骨髁上骨折以伸直尺偏型多见,由于外伤时的旋转暴力,以及整复对位情况,固定方法和前臂位置的影响,远折端易发生内旋变位。Smith(1960年)提出:骨折远折端向内侧移位和内旋引起肘内翻的发生率高。以后,有些学者又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远折端的旋转变位,很少影响携带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折端旋转角度公式及两折端倾斜角和空间投影角为工具,对不同移位因素作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当肱骨髁上骨折整复后,遗留移位所产生肘内翻的因素。结果显示:原始损伤机制可以成立(P<0.01);尺倾、内旋是肘内翻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桡倾、外旋是肘内翻的主要负相关因素(P<0.01)。并就倾、旋对肘内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移位的临床诊断与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寇全春  陈勇 《河南中医》2005,25(7):35-36
肘内翻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30%~40%。近年来各学者对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机制作过大量的探讨,其中远折端旋转移位(转轴)的因素渐被重视。如戴廷涛提倡肱骨髁上骨折在原分型上应增加伸直旋转型、屈曲旋转型等;杨根兴认为:骨折块旋转倾斜时,肱骨下端外髁明显大于内髁,骨折块旋转后内髁滑脱,  相似文献   

7.
防治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作者运用肌力平衡,力线复位,肘伸直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效果满意,治愈率达100%。机理是:肘部力线复住后肘伸直旋后位固定治疗可以削弱旋后肌的力量,平衡肘部肌力,防止折端旋转移位。旋后位固定后地心引力由尺侧方向改变为前臂的背侧方向,通过内外侧韧带的肌力平衡作用,在力线复位的情况下可以纠正尺嵌及缺损,从而防止肘内翻畸形。本法淡化对位,强调纠正上肢力线,重视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8.
任增煜  赵博  严笑 《陕西中医》2014,(10):1323-1324
目的:观察两步手法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62例,第一步大体复位让一助手握持患儿上臂近肩部,另一助手握持前臂近腕部作对抗牵引,两掌心置于骨折端内外两侧作相对挤压,以矫正侧方移位,双手拇指置于远折端背侧尺骨鹰嘴处向前推顶,其余四指环抱近折端前面向后按压,同时令持前臂助手顺势屈肘至半伸直位,前臂桡偏15°,用超肘、超腕石膏托固定即可;第二步解剖对位根据X线片复查结果,进一步调整、纠正移位,并恢复前倾角,以功能位过腕石膏夹外固定。结果:49例达到解剖复位,11例近解剖复位,2例复位不满意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51例肘关节伸屈活动自如,无肘内翻畸形,功能恢复良好,9例携带角小于建侧,为肘内翻,但功能尚可。结论:两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对难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既使患儿免除了手术痛苦,也使骨折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同时又极大的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的肘内翻畸形由肱骨远折端的内翻、过伸和内旋畸形组成。对这种畸形的大多数病例均行肱骨对侧楔形切骨术,其主要目的是矫正内翻畸形。然而作者认为,为在临床上和解剖上获得肘内翻的准确矫正,也有必要同时矫正远折端的内旋、过伸畸形。但在手术前测定内旋畸形  相似文献   

10.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防止肘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防止肘内翻疗效观察山东省荣城市整骨医院(264325)郑锡臣,闫生文,张晓涛,徐海涛,李永乾主题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骨折固定术,外肘内翻/预防,临床研究肘内翻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如何防止其发生是临床研...  相似文献   

11.
改良French固定法矫治肘内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张俊忠,汪福武,张志刚主题词肘内翻/外科手术;矫形术;克氏针;加压固定French固定法是肘内翻矫治术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1],但如截骨致肘内侧骨皮质完全断裂,两骨端游离时不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2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治疗。对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进行一些探讨。文中介绍了手法特点及经验体会。笔者认为防止肘内翻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整复方法,注意纠正尺侧移位和倾斜成角,采取灵活可靠的外固定是至关重要的,本组病例手法整复后阶段性使用外固定,早期以小夹板固定,中期改用石膏托塑形,此期是肘内翻的易发期,故重点放在中期的监护是防止肘内翻的有效措施,本组治疗22例。经6个月-2年随访19例仅1例发生轻度肘内翻,疗效总优良率达89.47%。肘内翻发生率5.26%,低于国内外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3.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加大屈肘角度固定对防止肘内翻的意义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方树泉医院(511771)黄潮桐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三亚572000)罗佩强,肖建华主题词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治疗,骨折固定术,外肘内翻/预防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或肘后正中切口,清理骨折断端,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1根钢丝“8”字缠绕固定于桡侧两个针尾。结果32例患儿骨折均I期愈合。随访6~12个月,优良率94%,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能有效防止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屈肘位绷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选择闭合性无血管、神经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单纯用绷带屈肘贴胸位固定治疗,取得了优良率90%的结果。观察认为,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和发生肘内翻等畸形的主要原因是骨折端的旋转活动,而造成旋转的主要因素是固定的松动及上肢的活动和前臂的重力等。应用本法固定能较好地解决断端间的旋转,因而可获得较理想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斌 《新中医》2005,37(7):69-69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患者采用尺骨鹰嘴牵引、前臂皮套牵引,配合整复外固定治疗。结果:经平均18.6月(13~28月)随访,优34例,良6例,尚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5.1%,肘内翻畸形4例(8.5%),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结论:经尺骨鹰嘴牵引、前臂皮套牵引,配合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矫正骨折远断端移位,抵消尺侧倾旋致肘内翻,且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手法复位后采用肘内翻矫形器和石膏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来探讨肘内翻矫形器在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肘内翻矫形器固定,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43±1.92)岁。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0±1.54)岁。参照Flynn标准观察治疗后功能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86例患者均获得随诊,随访10个月~1.5年,平均12个月,观察组:优25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1%;石膏组:优18例、良1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48%,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2.22%、12.19%.结论:两种方法以肘内翻矫形器外固定疗效为佳,具有固定可靠、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便于临床观察和肘内翻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俊  丁真奇 《中医正骨》2005,17(3):56-58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率高峰[1],若处理不当常可导致肘内翻等并发症,因此治疗颇有争议.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在强调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的同时,固定位置及外固定方法十分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同时着重预防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探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其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方法:对128例闭合性少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结果:治愈113例,好转15例。结论:对少儿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整复能彻底纠正尺偏畸形,可有效的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