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对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85例(85颗)(2015年2月~2018年1月),均实施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并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观察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牵引即刻、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根发育情况(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牵引结束即刻及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槽骨发育情况(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8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前,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牵引即刻,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的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即刻,患牙唇侧牙槽骨水平较对照牙高,唇侧牙槽骨厚度较对照牙小(P<0.05),而两者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接受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矫正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2.
何伟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83-1284
目的比较利用外科手术后正畸牵引的方法分别治疗唇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疗效。方法 56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根据患者的X线定位片和全口曲面断层片分为唇侧组30例和腭侧组26例,通过正畸牵引联合外科手术开窗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畸牵引时间唇侧组为(15.1±4.7)个月,腭侧组为(9.1±5.4)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手术-正畸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大于唇侧,牵引到位时间腭侧较唇侧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行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134例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给予研究组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记录并分析2组相关情况。结果:研究组疼痛、脸部肿胀轻度数量比对照组多,重度数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明显( P<0.05);研究组术后埋伏牙尖周带深度<3mm、>3mm以及>5mm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独立性以及社会关系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成人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行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较好,创伤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利用正常萌出尖牙的根尖位置确定牙弓形态, 确定阻生尖牙与正常萌出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并试图确定唇腭侧阻生尖牙的根尖位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1例正常未萌出的尖牙、19例腭侧阻生尖牙、16例牙槽窝阻生尖牙、25例唇侧阻生尖牙。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图像, 利用Planmeca Romexis 3D软件确定根尖的X、Y、Z坐标。通过在腭平面上投影, 将获得的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 对转换后的二维坐标进行处理, 一元二次项函数拟合绘制根尖弓形图。结果 4组根尖弓形图分布不同。腭侧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有明显差异(P<0.05);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无差异(P>0.05);腭侧组与牙槽窝组、唇侧组的阻生尖牙位置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组与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平均距离最远5.60 mm, 阻生尖牙根尖分布更倾向于第一前磨牙根尖的位置。结论 未完全钙化的未萌出牙齿在随后正常萌出中呈现出正常的根尖弓形。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距离远于非阻生尖牙, 腭侧组的阻生尖牙根尖分布与其他阻生尖牙组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立峰  戴娟  葛尚军  刘建林 《医学争鸣》2009,30(12):1141-1144
目的:分析成人上颌尖牙的阻生位置、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以期为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临床数据.方法:调查了2001-01/2007-12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错胎畸形患者3390例,经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片确诊的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成年患者64例(汉族),共有上颌阻生尖牙80颗.经x^2检验分别比较患者性别、唇腭侧阻生以及相应治疗情况间的差异.结果:上颌尖牙阻生在正畸成年患者中约占1.89%,女性:男性为1.67:1,唇侧:腭侧为2.2:1.“开隙+导萌”的方式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开隙+导萌”的治疗方式唇侧阻生多于腭侧阻生尖牙,而“外科手术拔除”的治疗方式腭侧阻生尖牙中的应用多于唇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患者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以女性、唇侧多见,治疗唇腭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治疗前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将取得满意、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60例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和对照组(传统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各30例。比较两组疗效、舌侧扣一次粘结成功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脸部肿胀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舌侧扣一次粘结成功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脸部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的疗效和传统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较相似,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问题,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不同年龄的正畸牵引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水平或竖直且牙根弯曲度小于90度上颌中切牙作为研究组,以对侧同名上颌中切牙作为对照组。利用CBCT测量分析二组牙根及牙槽骨的相关研究指标。结果 治疗结束时,低年龄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高年龄组治疗有效率为82.76%,在牙根长度上低年龄组在牵引治疗后略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在牵引治疗后牙根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低年龄组比高年龄组埋伏牙在治疗后的牙根长度有显著增长(P<0.05),而对照牙在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唇侧牙槽嵴吸收高度上埋伏牙比对照牙有更多的牙槽骨吸收(P<0.05)而高低年龄组上没有(P>0.05)。在埋伏牙唇腭侧骨板厚度方面,低年龄组在治疗后唇侧骨板厚度更大(P<0.05),而腭侧骨板厚度两个年龄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牵引治疗应尽早开始,以促使牙根继续生长发育及牙槽骨的改建,但仍然无法达到对侧同名牙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开窗术式对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牵引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22年8月在某部队医院口腔科就诊且采用外科开窗-正畸牵引方案治疗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外科开窗手术分别采用开放式开窗(14例)和闭合式开窗(20例),正畸结束后通过对埋伏牙牙根长度、牙槽骨覆盖情况和软组织美学评分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不同外科开窗术式对埋伏中切牙正畸牵引效果的影响。结果 34颗上颌埋伏中切牙均顺利进入牙列,排齐且正常行使功能。闭合组与开放组的埋伏牙牙根长度、牙槽骨覆盖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组软组织美学评分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 闭合式开窗手术在前牙区的牙周美学方面优于开放式开窗手术,在牙根发育情况及牙槽骨覆盖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郑光  赵德强 《吉林医学》2012,33(28):6080-6081
目的:探讨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与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50例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正畸联合治疗。结果:唇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治疗主要以开隙联合导萌为主,而腭侧主要以导萌联合冠修复、外科拔牙为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与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临床疗效明显,矫正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三维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上颌尖牙唇侧和腭侧埋伏的病因学机制?方法:选取262例有上颌尖牙埋伏和262例无尖牙埋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者分为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在治疗前均接受CBCT扫描?在单盲条件下对CBCT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牙齿?牙弓和颌骨的定性和定量资料?采用 SPSS13.0 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侧埋伏组侧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宽度显著小于其他组(P < 0.001)?唇侧埋伏组的上牙弓前段宽度和上颌骨宽度都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01)?腭侧埋伏组中锥形侧切牙和唇侧埋伏组中切牙埋伏的发生率均显著提高(P < 0.001)?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尖牙牙尖所处的部位分别位于侧切牙长轴的近中和远中?结论:中国人群上颌尖牙唇侧埋伏阻生主要与上颌前部牙弓和颌骨宽度不足以及切牙埋伏有关,而上颌尖牙腭侧埋伏主要与相邻侧切牙过小或缺失有关?上尖牙萌出路径受上述局部因素作用而产生变化导致不同方位的埋伏阻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师开展牙种植术及牙槽外科手术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分析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走行。  结果  下颌管距牙槽嵴顶、颊侧骨板、舌侧骨板及牙根根尖的距离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在下颌骨中从远中向近中由舌侧向颊侧并逐渐靠近牙槽嵴顶走行;运用CBCT能够清晰的观测到下颌管在下颌骨内三维位置,对下颌骨外科手术及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CBCT检测不同牙周生物型牙周健康及慢性牙周病正畸患者整平排齐阶段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例成年女性患者, 按不同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 牙移动方向进行分组, 锥形束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 无论牙周状况健康与否骨密度均降低 (P<0.05) ;牙周病组唇向移动在根中腭侧、根尖唇侧骨密度降低比率薄龈型大于厚龈型 (P<0.05) ;薄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中部唇侧及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腭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厚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侧、根中、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中部唇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结论 正畸治疗可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 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在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锥形束CT与曲面体层片在诊断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 对46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拍摄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比较这两种方法对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程度的诊断率.结果 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的灵敏度为37.5%,特异度为94.1%,误诊率为5.9%,漏诊率为62.5%,正确度为76.0%.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在诊断切牙根吸收上的一致性差(Kappa值=0.364).结论 锥形束CT能清晰显示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程度,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诊断存在漏诊,对存在上颌阻生尖牙的病例,建议应用锥形束CT来辅助诊断,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SARME)前后牙颌系统的变化.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双侧颊侧骨皮质切开术+快速扩弓治疗,手术前(T1)及扩弓后(T2)拍摄CBCT.利用EZ3D2009软件对上颌牙及牙槽骨的变化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扩弓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明显增加(P<0.05);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变(P>0.05).牙槽骨厚度在牙1/3处颊侧减小,舌侧增加(P<0.05).裂隙两侧支抗牙颊向倾斜移动.结论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SARME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探诊,拍摄根尖X线片、CBCT,均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6个月再次拍摄CBCT,比较治疗前后被测磨牙、切牙各测量位点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前,CBCT、临床探诊检测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高度高于根尖X线片(P0.05),CBCT、临床探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CBCT检测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高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被测磨牙、切牙各测量位点牙槽骨高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和后期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快速扩弓前后牙齿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上颌牙弓狭窄患者30例。扩弓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体束CT扫描重建,对上颌牙及牙槽骨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快速扩弓后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5),从尖牙到第一磨牙根冠宽度增加量的比值依次为0.97、0.58、0.43、0.40。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变化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宽度不变(P〉0.05)。牙及牙槽骨均发生颊倾,颊侧牙槽骨倾斜度大于腭侧,两侧牙槽骨与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快速扩弓后牙槽骨随牙的颊倾发生适应性变化,在适应征范围内扩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