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出院后1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SDS、SAS、Barthel、FIM比较采用u检验,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前干预组SAS、SDS评分[(58.06±6.17)、(60.08±6.68)分]与对照组[(57.90±6.73)、(59.72±6.5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35.41±4.19)、(37.13±4.05)分,(50.17±5.06)、(51.24±4.42)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干预组降低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干预组Barthel评分、FIM评分[(61.09±6.67)、(80.13±7.61)分]与对照组[(60.94±6.50)、(79.16±7.4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Barthel评分、FIM评分[(79.80±6.72)、(93.02±8.86)分,(65.18±7.13)、(82.45±7.76)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干预组升高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92%)高于对照组(7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分期干预在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止血时间及止血效果、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运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为(28.97±4.46)h,低于对照组的(40.67±6.6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P0.05)。观察组干预前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28.03±8.34)、(25.06±7.76)分,干预后分别为(67.81±16.34)、(65.94±17.60)分;对照组干预前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28.64±5.37)、(26.03±8.04)分,干预后分别为(49.80±6.71)、(45.38±9.76)分。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比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7、13.70、-11.83、-8.52,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31/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结论综合护理分期干预在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慢性病患者施行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本社区建档管理的92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均按医嘱治疗,常规电话和门诊随访,不作其他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两组均干预12周,比较两组慢性病保健知识知晓程度、治疗效果、再住院情况、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慢性病保健[(18.14±1.35)]分、自我护理[(17.24±2.26)分]、用药知识[(17.01±2.68)分]、运动与饮食[(18.26±1.48)分]、并发症防控知识评分[(18.23±1.57分)及总分[(89.54±3.26)分]高于对照组[(13.27±4.26)、(11.23±3.68)、(12.45±4.02)、(13.47±2.79)、(12.62±2.39)、(61.02±5.6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总有效率(95.65%、7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和再住院时间分别为4.35%(2/46)、(4.25±1.26)d,均少于对照组19.57%(9/46)、(8.02±2.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97.83%、8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患者施行护理管理可有效提升慢性病保健知识知晓程度,提高慢性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再住院风险,且患者对于该护理管理模式较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优质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生活能力及精神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中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优质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两组均干预4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及满意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优化。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52.71±6.79)、(55.55±5.12)分]均高于对照组[(34.55±7.08)、(44.71±4.53)分](均P0.05);观察组NIHSS评分[(12.71±3.95)分]低于对照组[(17.57±4.11)分](P0.05)。观察组满意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优质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9月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降颅压、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性脑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两组均给予治疗和护理3 d后进行评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总分[(84.29±10.52)、(13.00±3.25)、(47.31±7.46)、(130.56±10.38)分]与对照组[(55.61±10.34)、(8.37±2.01)、(28.31±4.92)、(88.12±6.7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重度11.36%,明显受损22.73%,中度受损43.18%,轻度受损22.72%;观察组4.44%,明显受损13.33%,中度受损35.56%,轻度受损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6—12月选择社区内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相同,根据病情选择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水平[(20.8±2.5)、(27.9±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BG、2 hPBG[(6.25±1.27)、(7.77±2.14)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1、2、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67.90±25.12)、(67.05±22.78)、(67.36±24.5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控制血糖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3.36±2.11)、(59.98±7.23)分,观察组分别为(10.07±2.04)、(64.43±7.4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神经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干预能力、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评价两组干预能力、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干预能力、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干预能力评分[(80.06±5.43)分]高于对照组[(73.18±6.6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主观幸福感评分[(57.61±5.80)分]高于对照组[(43.08±6.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91.9±7.4)、(90.5±6.2)、(89.8±6.4)、(93.8±6.6)、(92.6±5.7)、(86.0±7.1)分]高于对照组[(82.7±6.9)、(83.4±6.5)、(82.1±6.9)、(84.7±5.9)、(84.3±6.3)、(80.5±6.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干预能力、主观幸福感,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时自我效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6月本辖区327名即将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60名,采用常规孕晚期护理干预;干预组167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及认知能力。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产后4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干预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结果期望、自我效能期望、自我效能总分[(135.19±24.22)、(129.56±30.04)、(264.75±56.4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8.88±25.31)、(95.84±27.60)、(194.69±50.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调查对象自我效能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分娩知识、分娩态度、产时应对行为[(18.28±6.05)、(43.13±10.09)、(31.16±9.8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1±5.24)、(32.27±5.32)、(22.52±6.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分娩知识、分娩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孕妇的自我效能感激认知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干预,以提高孕妇的自我效能期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与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8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0例,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0.36±12.55)、(61.08±9.11)、(11.82±3.95)分]均优于对照组[(38.14±14.03)、(53.12±9.22)、(15.04±4.36)分](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支持利用度评分、社会支持总分[(21.08±4.45)、(10.85±3.07)、(7.55±2.85)、(40.03±8.72)分]与对照组[(40.03±8.72)、(8.12±3.02)、(5.12±2.73)、(29.15±8.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能让脑外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度显著提高,促进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参与院外延续性护理在多发跖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收治的多发跖骨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家庭参与院外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VAS评分、卧床时间、使用外固定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3.0±0.2)分]低于干预前[(5.1±0.3)分]及干预后对照组[(4.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8.1±0.3)分]优于干预前[(20.1±1.2)分]及干预后对照组[(11.9±0.5)分](均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使用外固定时间[(6.1±1.0)、(26.1±3.0)d]短于对照组[(8.3±1.5)、(32.8±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多发跖骨骨折患者实施家属参与院外延续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缩短卧床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社区防护时需要注意的防护措施。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择治疗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防护组各50例。对照组主要开展较为常规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稳定患者的病情;防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社区防护护理干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防护后防护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63.7±7.7)、(54.6±18.8)分]均高于对照组[(41.6±7.2)、(35.5±19.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防护中引入干预防护模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对病情进行评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依从性96.67%高于对照组40.00%,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BPRS[(3.26±0.42)分]优于对照组[(5.56±0.38)分],住院时间[(35.63±3.58)d]短于对照组[(42.52±4.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在入院时和8周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生活能力对比,并比较患者的肌力。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照组(54.26±7.08)分,康复组(62.35±7.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5,P>0.05)。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尿毒症患者64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26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的38例标记为观察组。护理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对生活综合质量进行评价,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除物质生活状态差异不明显外,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61.52±8.17)、(59.34±9.01)、(67.23±8.21)分]均高于对照组[(50.29±9.01)、(50.13±8.15)、(54.58±5.96)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11.21±1.69)、(10.72±1.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9.37±3.17)、(18.13±1.62)分](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家庭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的方式。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价(ADL),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后康复效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护理后FMA及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FMA、ADL评分[(59.8±2.3)、(8.8±1.4)分]均高于对照组[(51.0±2.4)、(7.2±1.3)分](均P<0.05);两组护理后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情感、生理及社交功能评分[(66.1±5.8)、(36.2±7.4)、(37.3±9.3)分]均高于对照组[(60.7±5.4)、(30.2±6.9)、(31.0±8.9)分](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90.56%)高于对照组(71.69%)(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家庭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0月接受激光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5.71%)(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8.65±2.91)d]短于对照组[(11.48±2.23)d](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激光治疗患者的疼痛感,减少术后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CHF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2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和出院后6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EA)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检测,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护理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SEA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和MLHFQ的症状、情感、身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ESEA的自我护理技能[(36.08±3.87)分]、自我概念[(30.44±3.61)分]、自护责任感[(29.52±4.62)分]、健康知识水平[(37.68±3.82)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04±3.45)、(27.76±3.57)、(26.48±3.62)和(31.64±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MLHFQ的症状[(8.48±3.31)分]、情感[(6.72±2.79)分]、身体活动[(11.56±3.66)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3.67)、(8.88±2.83)、(15.36±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月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术前及出院后2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分,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社会支持度进行评价。SDS、SAS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前干预组SDS、SAS评分[(57.28±6.69)、(51.25±6.58)分]与对照组[(56.94±5.73)、(52.17±5.7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干预组[(33.09±5.92)、(20.07±5.19)分]与对照组[(43.18±6.27)、(32.63±6.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干预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20.37±2.09)、(7.22±2.43)、(6.31±1.27)、(33.05±3.14)分]与对照组[(20.91±2.40)、(7.19±2.05)、(6.33±1.35)、(32.67±2.9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干预组[(25.01±2.10)、(9.20±1.93)、(9.33±1.57)、(43.10±4.45)分]与对照组[(21.08±2.25)、(7.64±2.17)、(6.45±1.60)、(34.08±3.1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联合体位指导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行为干预,观察组应用行为干预联合体位指导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母乳喂养、新生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及干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了解(95.12%)、母乳喂养技能掌握(97.56%)及母乳喂养率(97.56%)均高于对照组(63.41%)、(65.85%)及(7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48、4.742及4.142,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行为能力[(11.33±0.55)分]、被动肌张力[(7.29±0.62)分]、主动肌张力[(7.29±0.62)分]及原始反射[(5.83±0.48)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0.84±0.32)分、(6.85±0.39)分、(6.55±0.78)分及(5.21±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6、12.685、13.112及13.269,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身高[(52.04±1.78)cm]和头围[(35.42±2.19)cm]均长于对照组[(47.35±0.57)cm、(32.45±2.1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65、18.629,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4.24±0.67)kg]高于对照组[(3.52±0.9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93,P<0.05)。观察组干预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1,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温波动范围[(0.30±0.10)℃]小于对照组[(0.80±0.20)℃],观察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98.40±1.10)%]高于对照组[(94.40±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41、16.587,均P<0.05)。结论单一行为干预与体位指导联合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母乳喂养率高,充分改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促进其发育,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