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7例,肝囊肿25例、肝血管瘤26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分别为(1.20±0.50)×10-3mm2/s、(3.10±0.41)×10-3mm2/s、(2.18±0.32)×10-3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永乾  郭佑民  孙兴旺  张月浪 《医学争鸣》2006,27(18):1711-17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其中包括35例原发性肝癌、36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进行磁共振DWI,在ADC图上利用Philips公司数据测量软件包直接测量不同b值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在DWI上大多数表现为混杂信号,实质部分为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为低信号,边界非常清楚,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信号稍有下降;肝囊肿在D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的信号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肝血管瘤在DWI上信号大多数表现为均匀的稍高或等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信号强度降低介于肝癌与肝囊肿之间.ADC图上信号强度表现与DWI图正好相反.b值为300,1000和1500 s/mm2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单位×10-3 mm2/s)1.163±0.206,2.207±0.463,3.522±0.340;0.898±0.155,1.723±0.303,2.885±0.289和0.802±0.140,1.321±0.149,2.332±0.237.经统计学处理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值下同一种病变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b值为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为1.274×10-3 mm2/s,敏感度96.99%,特异度97.10%;随着b值的增大,病变的ADC值下降,不同病变其ADC值下降的程度不同.结论:依据磁共振弥散成像的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在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脊柱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脊柱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 p 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测量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 A)值,并显示其弥散加权纤维束(diffusion weight tracking,DTT)。结果良性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与相邻正常骨质比呈稍低信号,而恶性病变的椎体骨折呈略高信号。测得正常椎体ADC值为(0.23±0.05)×10-3mm2/s,恶性病变椎体骨折为(0.82±0.20)×10-3mm2/s,急性良性病变椎体骨折为(1.94±0.20)×10-3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更好显示脊柱良恶性病变,ADC值是检测早期脊柱良恶性病变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人,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检查,病变椎体共计90个,椎体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改变情况,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35±0.805)×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09±0.713)×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DWI信号变化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6.
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和13例正常卵巢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600s/mm2),分别比较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的实性部分及囊性部分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 apparent diffusion,E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实性部分DWI呈明显高信号,其ADC值[(1.50±0.41)×10-3mm2/s]显著低于正常卵巢实性部分的ADC值([2.24±0.33)×10-3mm2/s](P0.01),前者eADC值([254.33±97.23)×10-3mm2/s]显著高于后者eADC值[(121.15±30.69)×10-3mm2/s];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囊性部分DWI表现为稍高、等、稍低信号,其ADC值[(4.18±2.98)×10-3mm2/s]及eADC值[(58.95±33.45)×10-3mm2/s]与正常卵巢囊性部分的ADC值[(2.92±1.42)×10-3mm2/s]及eADC值([119.18±140.54)×10-3mm2/s]没有明显差别。结论DWI的定量分析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散系数(ADC)值对单纯性及病理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扫描序列对88例压缩性骨折行MRI检查,分析单纯及病理性压缩骨折椎体的信号特点,定量分析比较两组ADC值差异.结果 单纯压缩骨折组ADC值为(2.21±0.68)×10-3mm2/s,病理性压缩骨折组ADC值为(1.39±0.4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定量测量对椎体压缩骨折的病因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①导管原位癌[(1.483±0.257)×10-3mm2/s、(1.296±0.239)×10-3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组[(1.718±0.190)×10-3 mm2/s、(1.462±0.159)×10-3 mm2/s]、正常组织间[(2.347±0.339)×10-3mm2/s、(1.902±0.164)×10-3mm2/s]2种b值(b=500、1000)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1.577±0.276)×10-3 mm2/s、(1.308±0.223)×10-3 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正常组织组之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与正常组织组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34.21%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①MR弥散加权成像中b值越高,ADC值越低;ADC值越小,病灶越趋于恶性;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比率较低,认为仅依靠DWI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确立较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磁共振( MRI) 扩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慢性炎症表观弥散系数差别,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周围叶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13例前列腺癌、9例慢性前列腺炎1.5T MRI DWI 研究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前列腺癌及炎症DWI特征及ADC值差别.结果 13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78±0.31)×10-3mm2/s, 9例慢性前列腺炎ADC值为(1.02±0.29)×10-3mm2 /s,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5T MRI DWI对前列腺周围叶肿瘤与炎症组织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s,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中经手术病理(8例)或临床随访(2例)证实的脑脓肿,在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弥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脓腔、脓肿壁、脓肿周围水肿带以及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10例脓腔的ADC平均值为(0.57±0.11)×10-3mm2/s,脓肿壁ADC平均值为(1.14±0.06)×10-3mm2/s,脓肿周围水肿带ADC平均值为(1.74±0.21)×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ADC平均值为(0.77±0.05)×10-3mm2/s,它们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65.25,P<0.001;按α=0.05标准行组间比较SNK法检验两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的ADC值测量能发现脑脓肿脓腔ADC值的明显降低,且能区分脓肿壁及脓肿周围水肿带,在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DWI的量化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是否有助于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方眭: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A期子宫内膜癌28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和变性的黏膜下肌瘤18例行常规MRI序列和轴位DWI检查(b=1000s/mm2),获取DWI图像并经工作站后处理获得ADC图,分别测量并比较IA期子宫内膜癌病灶、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病灶的ADC值。结果:IA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及变性的黏膜下肌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肉眼不能鉴别三者;而三者的ADC值(100mm2/s)分别为(0.878±0.185)、(1.346±0.246)和(1.334±0.399),IA期子宫内膜癌病灶的ADC值与后两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ADC值的测量有助于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变性的黏膜下肌瘤,DWI与常规MRI序列相结合能为内膜癌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是常规MRI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胆总管下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志愿者及100例胆总管下段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胆总管结石4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21例,恶性占位性病变34例。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ADC值为(1.88±0.41)×10^-3mm^2/s;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92±0.38)×10^-3mm^2/s、(2.14±0.08)×10^-3mm^2/s、(1.61±0.29)×10^-3mm^2/s,胆总管下段恶性占位性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其在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ADC值的测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表现以及ADc值范围,探讨其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脓肿)患者153例,共29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在3.O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肝脏常规成像、选取不同b值(b=500S/illm2、b=1000S/mm2、b=1500S/mm0)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另外,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每一病灶及病灶对侧正常肝组织分别取三个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血管及液化坏死区测量ADC值,取其平均值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幂使用低b值(b=500S/him。)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b=l000S/mm2)及高b值(b=l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另外,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的ADC值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痛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诊断宫颈癌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DWI使用单次平面回波技术,身体相控阵线圈,b=0、400、800 s/mm2。20例非子宫疾病者行盆腔磁共振检查。对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DWI的ADC值分别进行了测量和比较。采用诊断试验方法,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3项指标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结果宫颈癌在DWI表现为弥漫高信号,其ADC值为(0.89±0.07)×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平均ADC值。子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为闭孔淋巴结,DWI对盆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94.1%,准确性为91.8%。结论宫颈癌和盆腔淋巴结转移DWI和ADC显示更为突出,DWI区分正常宫颈和宫颈癌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肝囊肿、25例肝脓肿及27例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行DwI扫描,对比分析其DWI及ADC图表现,测量肝囊肿、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及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分别为(3.42±0.34)×10-3mm2/s、(0.74±0.4)×10-3mm2/s、(2.27±0.35)×10-3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分别为(1.78±0.31)×10-3mm2/s、(1.41±0.26)×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可作为鉴别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常见良恶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特点,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肝正常25例及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结果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s/mm^2的DWI上,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 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4.04±0.64)×10^-3 mm^2/s、(2.57±0.47)×10^-3 mm^2/s、(1.43±0.51)×10^-3 mm^2/s、(1.76±0.76)×10^-3 mm^2/s,肝脏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on二步法检测38例HCC组织VEGF、MVD表达,运用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对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分级,并分析VEGF、MVD、细胞分化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1.VEGF表达1级、2级和3级对应的ADC值分别为1.17±0.49×10-3mm2/s、1.46±0.45×10-3mm2/s和0.91±0.47×10-3mm2/s,HCC组织VEGF表达2级ADC值明显高于VEGF表达3级(p=0.003);VEGF与ADC值呈显著负相关(r=-0.321,p=0.05)。2.HCC组织MVD与ADC值无显著相关(p=0.345)。3.高、中、低分化HCC对应的ADC值分别为0.92±0.51×10-3mm2/s、1.33±0.34×10-3mm2/s、1.52±0.46×10-3mm2/s,高分化组ADC值明显低于中、低分化HCC(p=0.028;p=0.004);病理分级与ADC显著正相关(r=0.530,p=0.001)。结论肝细胞癌ADC值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相关性;MRI DWI可以用于评价HCC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