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 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试验前受试者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0.01%阿托品组(142例142眼)和0.02%阿托品组(138例138眼), 受试者于睡前用相应质量分数阿托品滴眼液点眼1滴, 均将右眼研究资料纳入分析。分别于用药后第1、4、8和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受试者用药前后SE以评估屈光度变化;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用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采用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用药后不适症状。结果 0.01%阿托品组23例失访, 0.02%阿托品组21例失访, 随访完成率分别为83.8%和84.8%。用药1年内, SE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 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SE分别进展(-0.47±0.32)D和(-0.38±0.3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预防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招募2020年7—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国汉族儿童60例60眼。将睫状肌麻痹验光后双眼等效球镜度(SE)为+0.50~-0.75 D(近视前期)的儿童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30眼。2个组儿童分别于每晚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阿托品滴眼液或空白溶媒滴眼液,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2个组的SE、眼轴长度(AL)、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变化量, 记录整个治疗期间儿童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6个月, 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各有26例和25例受试者完成随访, 分别有3例和9例儿童发生近视, 分别占11.5%和3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 P=0.04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E和AL总体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981、81.854, 均P<0.001), 其中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 对照组SE和AL以及0.01%阿托品组AL均较治疗前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  相似文献   

3.
盐酸环喷托酯对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对屈光不正儿童验光睫状肌麻痹的效果。方法:对6~12岁屈光不正儿童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及阿托品眼膏滴眼。在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3组患者分别在电脑验光仪上进行客观验光并测量瞳孔直径,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主观验光并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力和剩余调节力。结果: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最大睫状肌麻痹时间是60min,在最大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盐酸环喷托酯组剩余调节力较复方托吡卡胺组小(P<0.05),与阿托品组相近(P>0.05)。结论:用盐酸环喷托酯代替阿托品对6~12岁屈光不正非斜视儿童进行散瞳验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汉族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3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2%阿托品组110例和0.01%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度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05%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进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116例116眼低度近视儿童根据受试者和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阿托品(试验)组:58例58眼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1滴质量分数0.005%的阿托品滴眼液。框架镜(对照)组:58例58眼近视儿童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用药前及用药后每4mo复查一次,共随访12mo,观察两组近视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变化情况及试验组的不适症状。结果:随访1a后,两组的近视等效球镜度和眼轴长度治疗前后均有差异(P<0.05);两组间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增加量无差异(P>0.05);两组间眼轴长度增加量有微小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瞳孔直径增加量有差异(P<0.05);两组的调节幅度下降量有差异(P<0.01)。试验组不适症状:用药初期6眼(10.3%)出现畏光,其中4眼用药2wk后畏光消失,余2眼4wk后消失。无视近模糊、过敏等其它不适症状。结论:低度近视儿童规律应用质量分数0.005%阿托品滴眼液1a,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对3~12岁视力低下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160眼)视力低下儿童先后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与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验光,将两种散瞳剂的验光结果进行对比。按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近视组和散光组;其中散光值是将柱镜独立分出统计。结果散光组两种散瞳剂的验光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视组、近视组的两种验光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仍无法替代1%阿托品成为儿童常规散瞳验光用药。但对于单纯的散光的儿童,可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替代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0.1g·L-1阿托品滴眼液对瞳孔直径和调节的影响,以及不同溶剂对阿托品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23名(46眼)受试者采用队列研究,根据0.1g·L-1阿托品配制溶剂不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玻璃酸钠组,每组各23眼。试验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电脑验光、调节幅度、近视力、瞳孔直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测量,阿托品点眼后不同时间依次进行瞳孔直径的测量,当瞳孔散至最大时,我们将再次进行电脑验光、剩余调节力、近视力、瞳孔直径及瞳孔对光反射检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理盐水组用药前瞳孔直径为(5.15±0.22)mm,调节幅度为(10.09±0.35)D,瞳孔充分散大后,瞳孔直径为(6.52±0.21)mm,剩余调节力为(8.79±0.3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玻璃酸钠组用药前瞳孔直径为(5.04±0.22)mm,调节幅度为(10.17±0.46)D,瞳孔充分散大后,瞳孔直径为(6.86±0.21)mm,剩余调节力为(8.83±0.39)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0.1g·L-1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后,近视力均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0.1g·L-1阿托品点眼后会出现轻微不适,但不影响近距离工作。结论 0.1g· L-1阿托品会造成瞳孔散大,但保留了功能性调节,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对近距离工作和生活学习无明显影响;溶剂的类型不会影响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按时完成1年随访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19例, 按照受试者及监护人意愿分为2个组, 其中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19例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 且每晚睡前双眼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100例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和前房深度;依据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近视等效球镜度(SE);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由矢量分解计算获得。均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2个组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近视患者SE变化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 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SE变化量和AL增加量分别为(-0.47±0.45)D和(0.37±0.22)mm, 小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70±0.60)D和(0.46±0.35)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3、9...  相似文献   

9.
阿托品在儿童验光时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及不同静态屈光度儿童使用阿托品前后屈光度的变化,探讨阿托品散瞳验光的适应证。方法对66名3~14岁儿童1%阿托品眼药点眼,每晚睡前1次,共7次,用药前后分别进行电脑验光(CanonRK-5电脑验光仪)。检查对象按年龄分为:3~6、7~10及11~14岁组共3组,每个年龄组再按静态屈光分为4组:+3.00D以上远视、+0.25~+2.75D、0~-2.75D及-3.00以上近视组。对各组使用阿托品前后屈光度行卡方分析。结果(1)球镜度变化:使用阿托品前后屈光度,各组间统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屈光度差异表现为年龄越小、远视屈光度越高其前后屈光度差值越大,变化范围从0.11±0.09~1.60±0.19;(2)散光度数及轴向变化:同样方法分析使用阿托品前后散光度及轴向变化,结果显示,各组间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诊断性验光必须使用阿托品。以后光学矫正为目的时,所有远视儿童必须使用阿托品;近视儿童中,7岁以前儿童必须使用阿托品,10岁以上的近视儿童可酌情选择其他睫状肌麻痹剂。  相似文献   

10.
刘新婷  张芳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4):353-357
背景 为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需要对初诊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但是如何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存在争议. 目的 观察环戊通和阿托品对屈光不正低龄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临床上环戊通是否可以替代阿托品进行部分低龄儿童的睫状肌麻痹验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在检查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下,对80例160眼、年龄4~9周岁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先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3次,末次点眼45 min后行验光检查;3d后再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天点眼3次,连续3d,于第4天复查验光;比较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及残余调节的屈光度值差异.结果 散瞳前和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后的电脑验光值分别为(0.55±3.52)D和(2.22±3.52)D,差值为(1.66±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应用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后电脑验光值为(1.74±3.46)D,与应用1%阿托品后的电脑验光值相比差值为(0.4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0).两种药物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值之间呈明显的阳性相关(R2=0.98,P=0.00).利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残余调节,1%环戊通滴眼液和1%阿托品凝胶散瞳后测量的残余调节值分别为(0.32±0.44)D和(0.05±0.41)D,差值为(0.27±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按屈光类型分为近视组、低中度远视组和高度远视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近视组为(0.31±0.37)D,低中度远视组为(0.56±0.48)D,高度远视组为(0.59±0.50)D;近视组明显低于低中度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6岁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为(0.61±0.53)D,7~9岁组差值为(0.49±0.3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3).因“调节”隐藏的屈光度值与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呈弱相关(r=0.43,P=0.00). 结论 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和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对低龄儿童均能起到使调节放松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差值主要表现在远视儿童中.因此临床上对于远视儿童的散瞳验光最好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睫状肌麻痹剂对儿童调节力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找出美多丽P滴眼液、罗米滴眼液最大睫状肌麻痹时间,对比美多丽P滴眼液、罗米滴眼液、1%阿托品眼膏最大睫状肌麻痹时的剩余调节力,并分析3种药物对屈光不正检测的影响.为眼科临床上合理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对4~16岁儿童75例、147只眼进行检查,均未曾配戴眼镜,未曾屈光治疗,其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可达1.0,并除外其他眼病及影响调节的全身病.按3种药物分3组,对其睫状肌麻痹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客观验光,视网膜检影验光,在综合验光仪上主观验光,在其上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力及剩余调节力.结果 (1)最大睫状肌麻痹时间罗米为60min,美多丽P为30min,次日均可以正常阅读.(2)最大睫状肌麻痹时平均剩余调节力:1%阿托品组(2.0440±0.95484)D,罗米组(2.2214±0.6952)D,美多丽P组(2.6656±0.9999)D.两独立样本t检验前两组无显著差异,美多丽P组与前两组差异显著,尤其近视时剩余调节力偏大.(3)三组剩余调节力均与屈光状态及年龄无关.(4)1%阿托品、罗米、美多丽P三组中每组药物最大睫状肌麻痹后,综合验光仪验光、视网膜检影结果无差别,都能达到主、客观验光结果的一致性.结论 罗米滴眼液、美多丽P滴眼液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近视及远视验光的有效睫状肌麻痹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仪应用于儿童屈光不正免散瞳验光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集中低度近视患儿41例(80只眼)使用波前像差仪,测量2mm、3mm、4mm瞳孔直径下的等效球镜值,与小瞳电脑验光、散瞳验光所得等效球镜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波前像差仪各瞳孔直径等效球镜数值均低于散瞳验光和电脑验光.在3mm及2mm瞳孔直径波前像差仪检查等效球镜值结果与散瞳验光、小曈电脑验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mm瞳孔直径下波前像差仪与散瞳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小瞳电脑验光与所有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3mm与2mm瞳孔直径下检查等效球镜数值,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波前像差仪检查4mm瞳孔直径下等效球镜值能客观的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并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有目的的散瞳验光,但能否真正代替散瞳验光,由于本研究病例所限,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10~15岁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的近视儿童显然验光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结果的一致性,以指导儿童近视的验光配镜工作。方法前瞻性研究。等距随机抽样2013年7-8月间来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24例(448眼),按调节功能分为正常(107眼)、超前(152眼)及滞后(189眼) 3组,各自对比散瞳前显然验光、散瞳验光及瞳孔恢复后复查验光屈光度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检验。结果调节功能正常组和滞后组3次验光所测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76,P>0.05);调节超前组3次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P<0.05)。结论10~15岁近视儿童验光配镜时,调节功能滞后和正常患者综合验光仪显然验光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配镜,对于调节超前的患者,需要以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间视觉环境下中国近视人群瞳孔直径的分布, 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14例428眼, 年龄17~45岁, 平均(22.62±4.88)岁。根据散光值将受试者分为散光值<-1.5 D组372眼和散光值≥-1.5 D组56眼。采用Colvard瞳孔仪测量0.2 lx的低中间视觉下瞳孔直径(LMPS),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6~12 lx的高中间视觉下瞳孔直径(HMPS);比较不同眼别、性别和散光值组瞳孔直径;分析瞳孔直径与可能影响因素, 如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球镜度、柱镜度、柱镜轴向、平均角膜曲率(Km)及中央角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olvard瞳孔仪及Pentacam测量的中间视觉瞳孔直径分别为(6.806±0.776)mm和(3.312±0.540)mm。Colvard测量的男性受试者的瞳孔直径为(6.692±0.754)mm, 大于女性的(6.668±0.792)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5, P=0.004)。在高中间视觉下, 散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已发表的关于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搜集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内建库至2022-05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RCT研究,包含3 946例儿童青少年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均可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1%、0.5%、0.05%、0.02%、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轴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0.34,95%CI:-0.39~-0.29,P<0.00001;MD=-0.51,95%CI:-0.79~-0.24,P=0.0003;MD=-0.17,95%CI:-0.30~-0.04,P=0.01;MD=-0.21,95%CI:-0.30~-0.11,P<0.0001;MD=-0.09,95%CI:-0....  相似文献   

16.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近视儿童散瞳验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对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的结果,探讨其在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58例(116只眼)年龄3-12岁近视儿童患者,分别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比较两种方法的验光结果。结果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与1%阿托品眼膏散瞳后球镜值和柱镜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球镜值在116只眼中,结果相同或相差≤0.50D者114只眼,相差≥0.75D者2只眼,球镜值符合率为98.28%。柱镜值在68只眼中,结果相同或相差≤0.25D者67只眼,相差≥0.75D者1只眼,符合率为98.53%。各年龄组球镜值和柱镜值符合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可用于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0.02%和0.01%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的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0例近视儿童,其中0.02%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38例,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142例,单纯框架眼镜组120例。2个阿托品组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且每晚睡前双眼同时滴用0.02%或0.01%的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每4 个月复查1 次,共随访1 年。采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数;标准矢量分析方法检测总散光和角膜散光(包括X、Y和轴向)。均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比较患者总散光、角膜散光以及角膜散光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1年后,单纯框架眼镜组、0.01%阿托品+框架眼镜组、0.02%阿托品+框架眼镜组的总散光(包括X)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散光:F时间=15.25,P=0.001;总散光X:wald χ2时间=48.07,P<0.001),但3 组间增加幅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角膜散光(包括X)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散光:F时间=8.11,P=0.001;角膜散光X:wald χ2时间=20.79,P<0.001),但3组间增加幅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 组的总散光Y、角膜散光Y、总散光轴向和角膜散光轴向均稳定,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儿童每晚规律应用0.02%或0.01%的阿托品滴眼液1年,对标准矢量分析法的总散光、角膜散光及二者的轴向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6~12岁儿童使用阿托品和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前后的散光变化进行矢量分析, 探讨不同睫状肌麻痹剂对学龄期儿童散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6~12岁儿童1 262例(1 262眼), 按使用不同睫状肌麻痹剂分为阿托品组(530眼)和复方托吡卡胺组(732眼), 均选取右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OPCON KR 800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所有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检查, 记录球镜度、柱镜度和轴向。通过Thibos矢量分析方法将散光分解为J0和J45。睫状肌麻痹前后散光各矢量成分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睫状肌麻痹前后J0和J45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图描述。结果: 复方托吡卡胺组睫状肌麻痹后J0成分增加0.04±0.13(t=8.34, P<0.001)。进一步按散光程度和SE高低分组, 阿托品组睫状肌麻痹前后J0和J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方托吡卡胺组J0差异在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J45...  相似文献   

19.
托吡卡胺与阿托品扩瞳验光结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g/L托吡卡胺滴眼液与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验光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12例疑屈光不正儿童先用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待瞳孔恢复,再用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比较两种扩瞳方法的结果。结果:远视组:球镜:相同5.6%,差异≥0.25DS者94.4%,柱镜:相同32.2%,差异≥0.25DC者67.8%,球、柱镜均以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高于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结果;各年龄组之间两两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1);近视组:球镜:相同者为10.7%,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89.3%;柱镜:相同者为26.7%,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73.3%,球、柱镜均以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高于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结果;混合散光组:球镜:33眼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100.0%,以差异最大值为1.25DS,柱镜:33眼中两种扩瞳方法结果相同者40.0%,差异0.25~0.5DC者60.0%。结论:为确保验光结果的准确性,远视和混合散光12岁以内的儿童必须用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受调节、瞳孔和像差的共同影响;而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又被认为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诱因。因此,研究近视及正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和像差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研究有初发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的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从视网膜离焦诱导近视和像差诱导近视这两个假说探讨调节反应和像差与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57例年龄12~16岁青少年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6眼、初发性近视组20眼和进展性近视组21眼。嘱受试者阅读左眼前25effl处电脑显示屏上由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软件所呈现的一篇中文短文,用SEIKO—WV500型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实时录像记录瞳孔直径,并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对3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均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值为(1.72±0.53)D,(1.74±0.44)D,高于正视组的(0.96±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t=4.47,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调节刺激在0~4D时,所有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随着调节力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但在同一调节刺激下,不同屈光组之间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性近视和近视进展过程中在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对离焦的低模糊敏感性、较高的调节滞后及远视性离焦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