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CONUT评分与脑梗死预后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CONUT评分及TOAST分型,分析高CONUT评分组与低CONUT组发病三个月病残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分析TOAST分型各型CONUT评分的差异。结果:高CONUT评分组病残率和复发率比低CONUT组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TOAST分型,以心源性栓塞型(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NUT评分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判断的指标。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CE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机动护士调配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本院选定的60名机动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机动护士库调配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和观察组(2018年9月-2019年8月),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调配;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机动护士调配系统进行调配,即护理部维护机动护士资源库、护士长新增和提交机动护士申请表、科护士长审核和调动机动护士、护理部启动全院层面人力调配、系统进行汇总统计功能。比较两组机动护士平均调配启动时 长及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共调配机动护士98人次,对照组共调配机动护士107人次,观察组平均调配启动时长为1.254±0.085小时,短于对照组的平均调配启动时长4.569±0.57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为90.82%,对照组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为8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借助信息技术对机动护士库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能有效节约机动护士调配启动时间、提高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效能,提高护理管理者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对优化肝癌患者PD-1治疗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 成立流程管理小组,将2019年1-6月流程管理改善前收治的66例PD-1治疗患者与2019年7-12月改善后的62例PD-1治疗患者进行比较,比较流程管理改善前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结果 流程改善后,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患者的满意度大于95%。结论 运用流程管理,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肩袖撕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可以无症状。超声检查对肩袖肌腱撕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在术前对撕裂类型、撕裂大小、预后等进行评估,术后对修复的完整性、并发症等进行评估,以及超声新技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超声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就超声在肩袖撕裂的诊断、撕裂修复手术前后以及超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外科术前与术中癫痫病灶定位的异同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2002年7月2009年10月收治复杂、部分发作的顽固性癫痫78例。术前癫痫病灶定位主要采用头MRI及24h视频脑电图检查,癫痫病灶局限于颞叶31例,颞叶、额叶47例。术中行24导皮层脑电图监测进一步定位癫痫病灶,并在其指导下联合多种癫痫术式完成手术。结果术前视频脑电图检查定位癫痫病灶与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定位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后者定位范围较前者有扩大。结论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证实并进一步精确定位癫痫病灶范围,以及在指导手术切除癫痫病灶范围,癫痫术式选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连梅  沈钱 《天津护理》2011,19(6):358-359
癫痫是一组由于短暂大脑功能失常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作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与反复性,患病率为0.35%~0.48%[1].难治性癫痫又称顽固性癫痫,指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疾病,但临床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单独或合用主要抗癫痫药,并达到病人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的癫痫发作[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逐渐发展为皮层脑电图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是指在手术中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大脑一定区域的异常癫痫放电活动,用以辅助定位致痫灶从而指导手术切除的方法[3],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以往的癫痫手术治疗由于致痫灶的定位准确度较低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从而加大了术后护理的难度与力度.如今致痫灶的准确定位切除,降低了手术后护理的难度与风险.现将其临床应用与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900-2901
评估脑梗死继发癫痫脑电图检查的意义。选择收治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55例设为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脑电图(EEG)与动态脑电图(AEEG)进行检查,取同期收治的脑梗死未发生癫痫患者55例设为对照组,以动态脑电图进行监测,对比观察组应用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及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观察组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两种不监测方法的痫样放电、异常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痫样放电、异常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脑梗死不同发生部位,继发癫痫率也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查可以监测癫痫发作情况,掌握病情进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期间,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在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通过ECoG进一步精确定位致痫灶.结果 对30例患者手术前后ECoG进行了比较.手术前ECoG在致痫灶表面及其周围,均记录到分散的或密集的棘波、尖波、多棘波或棘慢综合波;致痫灶切除后,癫痫波消失者20例,有10例致痫灶周围仍有残余棘波发放,加用皮层热灼后,6例癫痫波消失;4例仍可见有少量棘波发放.随访12~18个月,28例癫痫得到有效控制,癫痫控制有效率达93.33%.结论 应用术中ECoG监测下手术切除致痫灶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效果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穴位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气秘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在我院肛肠科就诊的100例混合痔术后气秘型便秘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到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予穴位贴敷于神阙穴,对照组予四磨汤口服液,均治疗7天后再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可以显著改善混合痔术后气秘型便秘患者的症状,其治疗效果优于四磨汤口服液,且操作方法简单,易接受,经济实惠,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癫痫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皮质病变者38例(74.51%),皮质下病变者13例(25.49%);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22例(43.13%),其中继发全面性发作18例,部分性发作4例;迟发性癫痫29例(56.86%),其中继发全面发作14例,部分性发作15例;继发全面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23例,皮层下9例;部分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11例,皮层下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以继发全面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部分发作及继发全面发作均以皮层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2.
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168例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结果:CT诊断缺血性脑梗死59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CT阴性33例,其中21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假阴性1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76例。常规CT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3.1%,特异度为100%。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启始时间头部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LCI)合并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154例中枢性高热LCI病人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4组,A组34例,为高热后≤3 h行头部低温降温;B组35例,为高热后4-6 h行头部低温降温;C组45例,为7-9 h行头部低温降温;D组40例,为10-12 h行头部低温降温。结果 4组比较,头部低温治疗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3 d体温恢复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体温再发率以A、B两组最低(均P<0.05),生存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以A、B两组效果最佳(均P<0.05),肺部感染以 C、D发生率为高(均P<0.05)。结论 LCI中枢高热者6 h内应用头部低温治疗可达到治疗及降温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内科治疗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并分析GCS评分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4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经头颅CT扫描和APACHEⅡ、APACHEⅢ、GCS评分,并予降颅压及系统支持治疗,其中18例内科治疗,22例作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手术治疗22例中死亡13例,好转出院9例;内科治疗18例中死亡15例,好转3例。结论GCS评分≤5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与保守治疗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而GCS≥6分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豁痰息痉汤联合西药对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刺联合豁痰息痉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CL-90),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评分和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采用针刺、豁痰息痉汤联合西药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入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13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治疗上加以卡马西平)和B组(治疗上加以托吡酯)各69例。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疗效高于A组(P<0.05);B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A组,不同时间评估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的临床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预后恢复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程度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进展性脑梗死和16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脑梗死患者的众多监测指标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1);在不同时间段(0、24、48、72h),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45~0.973),当cut off值为1 510μg/L时,血浆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95.2%,1-特异性为65.7%。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Nogo-66受体拮抗剂(sNgR1-Fc)对脑梗死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梗死灶区域细胞轴突的保护及再生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5只,光化学法建立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PCI)模型.设假手术组、PBS组和sNgR1-Fc治疗组,PBS组于侧脑室内注射PBS,sNgR1-Fc组则注射sNgR1-Fc.在PCI术后7d,利用电镜观察各组梗死灶区域神经细胞轴突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梗死区细胞中RhoA,JNK及其下游的c-JUN、ATF-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化学法可以成功复制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模型.电镜下,在PCI后7d,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梗死组可见到严重的病变,无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轴浆水肿或溶解、基质变淡;有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髓鞘增厚或皱缩、板层紊乱,应用sNgR1-Fc处理后,上述现象均有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在PBS组中,GTP-RhoA、p-JNK1、p-JNK2、p-c-JUN及p-ATF-2在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sNgR1-Fc处理后各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Total-RhoA及Total-JNK1、Total-JNK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发生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显著的轴突损伤,这可能与激活RhoA/ROCK/JNK/c-Jun信号通路有关,并导致了轴突的再生受抑.而sNgR1-Fc则能有效地抑制这一通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轴突的损伤,并可能对促进轴突的再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9例,常规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GCS评分均升高,且静脉溶栓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