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_0000144是否靶向微小RNA(miRNA)-502-5p调控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

方法:将Y79细胞分为si-NC组(转染si-NC)、si-circ_0000144组(转染si-circ_0000144)、miR-NC组(转染miR-NC)、miR-502-5p组(转染miR-502-5p mimic)、pcDNA组(转染pcDNA)、pcDNA-circ_0000144组(转染pcDNA-circ_0000144)、si-circ_0000144+anti-miR-NC组(转染si-circ_0000144+anti-miR-NC)、si-circ_0000144+anti-miR-502-5p组(转染si-circ_0000144+anti-miR-502-5p)。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和细胞中circ_0000144和miR-502-5p表达,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检测细胞增殖,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Ki-67)、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Transwell测定细胞迁移、侵袭。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circ_0000144是否靶向miR-502-5p。

结果:3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circ_0000144表达量比瘤旁组织高,miR-502-5p表达量比瘤旁组织低(P<0.05)。与si-NC组比较,si-circ_0000144组Y79细胞中circ_0000144表达量、OD值、Ki-67、Bcl-2、MMP-2、MMP-9蛋白表达量、迁移、侵袭细胞数减少,Bax蛋白表达量、凋亡率增加(P<0.05)。circ_0000144靶向负调控miR-502-5p的表达。miR-502-5p组较miR-NC组增加Y79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减少OD值、迁移及侵袭细胞数、Ki-67、Bcl-2、MMP-2、MMP-9蛋白表达量(P<0.05)。与si-circ_0000144+anti-miR-NC组比较,si-circ_0000144+anti-miR-502-5p组Y79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降低,OD值、迁移及侵袭细胞数、Ki-67、Bcl-2、MMP-2、MMP-9蛋白表达量升高。

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circ_0000144高表达,通过负调控miR-502-5p抑制其表达降低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2.
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不能翻译蛋白质的RNA。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 易反复发作且治疗棘手,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 ncRNA在人类葡萄膜炎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可通过调节与免疫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T淋巴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应答及炎性因子分泌等方式参与葡萄膜炎发病过程, 靶向某些ncRNA对葡萄膜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意义。此外, ncR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拷贝数变异与葡萄膜炎的遗传易感性高度相关。因此, ncRNA可能作为葡萄炎诊断、判断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靶向ncRNA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策略。本文主要对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由于其肿瘤组织松散, 活检在RB中是禁忌。房水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且获取较为安全。近期研究发现, RB患儿房水中无细胞DNA、三叶因子家族肽、生存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相关生物标记物, 在RB患儿的早期诊断、眼别特异性诊断、肿瘤侵袭性预测、治疗效果观察、预后评估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或成为RB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有力工具。(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92-96)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由多类细胞组成, 每类细胞都有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即使是同类细胞, 也会因遗传异质性导致细胞功能出现差异。以往传统的研究手段无法分辨这些差异, 有些细胞由于缺乏特异性分子标记或数量稀缺也难以定义, 阻碍了人们对这些细胞的认识及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单个细胞转录组表达谱、识别细胞间异质性、鉴别细胞亚类及稀有细胞群, 揭示每个细胞的转录组表达谱特征和功能差异, 剖析细胞的起源、功能及变异特征。可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特征性细胞亚类及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 加深我们对疾病起因、发展的理解, 也为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 可以特异性结合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 从而诱导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 最终影响细胞增生、分化以及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 是一种由晶状体混浊引起的视力下降疾病, 包括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近年来研究发现, 多种miRNA在晶状体组织中表达, 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及凋亡, 参与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发生及发展。本文就不同miRNA在各类型白内障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从而为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眼底增生性疾病, 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 是以细胞增生或新生血管形成为病理特征, 影响眼部正常结构及功能的一组疾病。环状RNA是一种非编码RNA, 并被证实参与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 环状RNA有希望成为治疗眼底增生性疾病的潜在靶点之一。本文就环状RNA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青光眼中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疾病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视神经侵犯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RB并行眼球摘除手术的15例患儿1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例9只眼, 女性6例6只眼;年龄(1.75±1.61)岁。所有患眼国际RB眼内分期为E期。15例患儿中, 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例;视网膜脱离呈闭合"漏斗状"且肿瘤触及晶状体后囊2例;肿瘤触及晶状体达后房6例。所有患儿均行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 行CT检查4例, MRI检查4例, 同时行MRI及CT检查7例。所有患儿均行眼球摘除手术, 取眼球制作石蜡切片, 取带有球后视神经组织的眼球矢状切面切片行病理学检查。手术后对比分析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学诊断RB视神经侵犯的一致性。影像学诊断依据为视神经增粗和(或)强化。病理学诊断依据为RB肿瘤细胞跨越筛板生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影像学检查的诊断能力, 并基于混淆矩阵得出影像学检查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PPV)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球摘除术前眼底照相检查中视盘遮蔽与眼球摘除术后视神经侵犯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眼科诊断为RB且分期为D期或E期并进行眼球摘除术的77例(77只眼)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眼球摘除术前首次诊断及随后每3周1次复查时全身麻醉下使用RetCam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图像, 记录视盘遮蔽(眼底像中视盘结构完全不可见)情况。眼球摘除术后以组织病理学诊断是否出现肿瘤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肿瘤侵犯筛板后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存在肿瘤组织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视盘遮蔽患者与视盘可见患者间肿瘤组织视神经侵犯程度及高危病理因素。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例患者中男性46例, 女性31例, 首次诊断RB年龄为(27.1±22.1)个月。首次诊断RB时77只患眼中62只眼(80.5%)存在视盘遮蔽。29只眼(37.7%)为首次诊断后即进行眼球摘除术;48只眼(62.3%)为首次诊断后先行保眼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77只眼行眼球摘除术前末次眼底照相时, 16只眼(20.8%)视盘可见, 61只眼(7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微小RNA(miR)-31-5p过表达对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构建miR-31-5p重组慢病毒载体。包装miR-31-5p过表达及其对照慢病毒, 进行浓缩和滴度测定。建立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 并分离模型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分别感染miR-31-5p及阴性对照慢病毒颗粒作为miR-31-5p过表达组和对照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31-5p的表达水平。将2个组PBMC与经γ射线照射后的泪腺上皮细胞共培养,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个组PBMC中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C(RORC)、标志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及Th17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2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测序验证, 成功构建miR-31-5p重组慢病毒载体。包装并浓缩miR-31-5p过表达和对照慢病毒颗粒, 滴度测定结果分别为3.82×107 TU/ml和3.50×107 TU/...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不同治疗方法与高危病理因素(HH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999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双眼RB患儿73例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50例(68.5%, 50/73), 男性23例(31.5%, 23/73 );有家族遗传史11例。首次确诊年龄(14.8±15.6)个月;首次干预时间(3.97±4.74)个月。按照眼内RB国际分期分级标准, 73只眼中分期为C、D、E期者分别为2 (2.7%, 2/73)、15 (20.5%, 15/73)、56 (76.7%, 56/73)只眼。全身麻醉下应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双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首次治疗行眼球摘除或保眼治疗, 包括全身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联合眼动脉内化疗(IAC )、玻璃体腔注射化疗药物、冷冻、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保眼治疗失败后行眼球摘除手术。摘除的眼球标本制作成切片, 眼病理医生阅片并评判是否存在HHF。变量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治疗方式的HHF发生率及其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  相似文献   

11.
转录组学是一门从分子机制角度研究某一机体组织的疾病发展过程的学科。在眼科疾病的转录组学研究中, 角膜、房水、晶状体、视网膜等都富含了大量遗传信息, 是转录组学理想的研究对象。转录组学测序技术通过序列杂交或基因测序等研究方式应用于微生物性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 为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思路提供新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391-396)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 与其相关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Sigma-1受体是一种由223个氨基酸构成的内质网跨膜蛋白, 其基因序列在整个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 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大量的研究证明了Sigma-1受体在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包括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等。此外, Sigma-1受体在视网膜疾病, 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文就Sigma-1受体介导的视网膜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二磷酸腺苷依赖的葡萄糖激酶反义RNA1(lncRNA ADPGK-AS1)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生、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RB手术治疗的RB患者39例39眼的术中瘤旁组织和瘤体组织标本,采用...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27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2 d于2020年11月23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全身病史;有多次高海拔地区活动史, 每次间隔1~2年, 最高约至4 500 m,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2020年11月17日患者徒步攀登海拔5 500 m的雪山, 期间无明显不适, 3 d后返程, 于半日内下降至海拔3 000 m城市, 约1 h后右眼视力突然下降。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5、1.0。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 右眼黄斑区及中周边视网膜、左眼上方血管弓周围小片状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 双眼颞侧周边毛细血管扩张, 晚期轻微荧光着染及荧光素渗漏;右眼黄斑中心凹旁及左眼上方血管弓旁散在小片出血遮蔽荧光(图2)。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 右眼黄斑区尖峰不明显, 周边可见凹陷区, 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反应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后极部区域反应密度降低(图3A);左眼正常。微视野检查, 右眼黄斑区平均阈值降低(图3B);左眼正常。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 右眼黄斑区视...  相似文献   

15.
血清抗视网膜抗体(ARA)是一组血清中可与视网膜自身抗原结合的抗体谱, 在视网膜退行性改变、炎症微环境的形成、组织破坏等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 AR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中表达升高, 且表达程度与疾病发展过程相关。然而目前对ARA的研究尚不完善, 缺乏动物实验以及大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导致ARA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尽管多项研究已经证明, 血清ARA在遗传性、自身免疫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但目前缺乏公认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指标, 仍需结合临床体征才能对疾病进行确诊,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确ARA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能够为探索多种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从而更好地保护视网膜细胞, 对维持视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前膜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的发生不与其他任何眼部疾病相关, 其完整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 但已有许多理论被提出, 如玻璃体后脱离、纤维化机制、神经退行性变、表观遗传修饰等。异常的纤维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沉积和降解三因素失衡, 大量ECM沉积, 是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发病的重要环节。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实验模型的研制有助于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448-453)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起源于视网膜血管, 是许多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视力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可以利用激光诱导、手术使小鼠模型产生RNV、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等病理表现。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 还研发了多种RNV基因工程模型鼠。本文介绍了RNV激光诱导静脉阻塞小鼠模型、氧诱导小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模型以及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等。这些基因工程模型鼠概括了RNV在人类中的许多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小鼠模型诱导产生RNV的机制不同, 可以表现出不同类型和病程的RNV症状。因此各种不同机制诱导的RNV鼠模型在RNV的病理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给医务人员和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有关RNV鼠模型的介绍, 从而评估此类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还可以为新型药物提供实验对象,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环境光污染现象的日趋严重, 视网膜光辐照引起的损伤及其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致病作用逐渐被关注。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以光热反应及光化学反应为主, 其中可见光产生的光化学反应与视网膜疾病关系密切。光辐照参数包括光辐照波长、辐照能量及辐照时间等, 不同参数下光辐照对视网膜细胞的作用还可能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较多视网膜光辐照细胞实验模型建立以研究光辐照, 尤其是蓝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及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光辐照会导致视网膜各细胞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激活自噬调控细胞凋亡。炎性小体激活及外泌体也参与调控光辐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也有研究探讨不同波长光源对细胞的潜在治疗作用。本文从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辐照参数, 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辐照模型等方面就视网膜光辐照的实验模型, 探讨不同模型间细胞及光辐照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致盲和致低视力眼病。但目前针对ROP的总体治疗策略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 为了规范ROP的治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眼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 提出了我国ROP治疗的规范化意见, 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48岁,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患者左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持续出血, 检查患者凝血因子Ⅷ合并Ⅻ异常。该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对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详细谨慎检查凝血功能。对有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应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后再行必要的手术治疗, 防止严重的出血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