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combined live attenuated 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 vaccine,MMRV)的生产工艺。方法  根据现有疫苗病毒原液生产工艺,将麻疹病毒沪-191纯化株、腮腺炎病毒S79株、风疹病毒BRD-Ⅱ株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ka株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或人二倍体细胞MRC-5株中制备高滴度病毒原液,并超低温保存。筛选无明胶冻干稳定剂配方。按国外已上市同类产品的病毒配比,研究MMRV中4种病毒的原液配制滴度及成品配制比例,建立最佳冻干工艺。结果  用筛选出的适合于MMRV的无明胶冻干稳定剂配方进行试验,确定病毒原液的配制滴度为,麻疹4.6 lg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CCID50)/ml、腮腺炎5.8 lgCCID50/ml、风疹4.3 lgCCID50/ml、水痘4.8 lg噬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ml。使成品中腮腺炎病毒滴度至少达到麻疹和风疹和水痘病毒的10倍,水痘病毒滴度高于现有单价水痘疫苗。连续制备3批MMRV,平均病毒滴度为,麻疹4.5 lgCCID50/ml、腮腺炎5.1 lgCCID50/ml、风疹4.3 lgCCID50/ml、水痘4.6 lgPFU/ml;平均水分为1.2%。其他项目检定均合格。结论  建立了MMRV的生产工艺,可以稳定生产出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并符合我国4种单价减毒活疫苗国家标准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生产场地变更前后生产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关键质量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新老车间同步各生产3批麻腮风疫苗,比较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关键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对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结果   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其中新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水分为1.6%~1.8%,其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为4.1~4.3、4.8~5.0 和3.9~4.1 lgCCID50/ml,与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水分为1.6%~2.1%,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4.0~4.3、4.8~5.0和4.1~4.2 lgCCID50/ml)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且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稳定性实验结果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抗生素残留量(t=3.46,P>0.05)和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t=2.00,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腮风疫苗生产场地变更未对其制品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对细胞工厂与转瓶培养两种工艺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加速稳定性可比性研究。方法  取细胞工厂与转瓶培养工艺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单次收获液和原液各3批于25 ℃保存10 d,疫苗成品3批于37 ℃保存10 d。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三部和企业标准进行病毒滴度检定。利用Minitab 19比较两种工艺产品的病毒滴度降解曲线。结果  所有样品的降解曲线均符合麻疹病毒的热敏感性。2种工艺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单次收获液病毒滴度第1组分别下降1.51和1.56 lg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CCID50)/ml,第2组均下降1.33 lg CCID50/ml,第3组均下降1.54 lg,原液分别下降1.20和1.43 lg CCID50/ml,成品分别下降1.33和1.30 lg CCID50/ml。2种工艺产品的降解曲线相似。结论   细胞工厂与转瓶培养工艺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具有相似的加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风二联)的稳定性。方法  将17批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公司)2012—2017年生产的麻风二联存放于(5±3)℃,分别在0、9、12、18和24个月按照企业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2010或2015年版三部要求进行相关检测。同时对新、旧车间生产的各3批疫苗进行主要质量指标比对。结果  随着存放时间延长,疫苗的病毒滴度呈逐渐下降趋势,麻疹病毒滴度波动于3.9~4.8 lg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CCID50)/ml,风疹病毒滴度波动于4.0~4.8 lgCCID50/ml,热稳定病毒滴度下降均不超过1.0 lg,疫苗水分不高于3.0%,疫苗的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企业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要求。新、旧车间生产的疫苗质量没有差别。结论  北京公司生产的麻风二联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和检定方法.方法 采用麻疹病毒沪-191株、腮腺炎病毒S79株、风疹病毒BRDⅡ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北京84-7株,在原代鸡胚细胞或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中制备高滴度疫苗病毒原液.观察4种原液按不同比例稀释配制后病毒的滴度变化和相互干扰现象,确定MMRV疫苗中4种原液的配制比例,并筛选适宜保护剂,建立最佳冻干工艺.同时,建立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的检定方法.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选择最佳配制比例、保护剂和冻干工艺制备出连续多批MMRV疫苗,按国家药典要求检定全部合格.其中连续3批疫苗经国家检定机构检定合格:麻疹病毒基础滴度和37℃放置7d后的滴度分别≥3.9和≥3.5 lg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CCID50)/ml,腮腺炎病毒≥5.0和≥4.7 lgCCID50/ml,风疹病毒≥5.0和≥4.8 lgCCID50/ml,水痘病毒≥4.5和≥4.4 lg噬斑形成单位/ml.用建立的方法检测MMRV疫苗,结果4种病毒滴度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149~1.838,P值均>0.05).结论 建立了稳定、可行的MMRV疫苗生产工艺和检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配制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rubella-varicella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RV)的各病毒原液最适滴度.方法 将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原液分别冻干,检测各冻干单价疫苗的滴度和热稳定性,观察病毒滴度的下降幅度.将4种病毒原液按不同配比配制MMRV,检测配制前后的各病毒滴度,摸索配制MMRV的最佳配比.按确认的最佳配比配制MMRV并冻干,检测冻干MMRV的各病毒滴度和热稳定性,确定配制MMRV的各病毒原液最适滴度.结果 各病毒原液冻干后,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下降约0.6、0.6、0.4 lgCCID50/ml和0.5 lgPFU/ml;各冻干单价疫苗37℃放置1周后,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的滴度分别下降约0.6、0.5、0.5 lgCCID50/ml和0.5 lgPFU/ml.在配制MMRV过程中,仅腮腺炎病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病毒的干扰.按确认的最佳配比配制的MMRV冻干后,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下降约0.5、0.6、0.5 lgCCID50/ml和0.6 lgPFU/ml;冻干MMRV于37℃放置1周后,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下降约0.6、0.6、0.5 lgCCID50/ml和0.5 lgPFU/ml.结论 在按确认的最佳配比配制MMRV时,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病毒原液的滴度需分别≥6.0、≥6.5、≥6.0 lgCCID50/ml和≥5.3 lgPFU/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15 L转瓶及40层细胞工厂工艺制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病变情况、病毒滴度和原液各项质量指标。方法 分别采用15 L转瓶及40层细胞工厂培养原代鸡胚细胞1~3 d后感染S79株腮腺炎病毒,继续培养至5~7 d收获病毒液。两种培养方式收获的腮腺炎病毒单次收获液分别合并后获得疫苗原液,并进行相关检定。结果 转瓶收获的单次病毒液0和21 d检定的平均滴度分别为6.6、6.1 lg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CCID50)/ml。细胞工厂收获的单次病毒液0和21 d检定的平均滴度分别为6.8、6.2 lgCCID50/ml。两种方式制备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原液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结论 应用40层细胞工厂工艺制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细胞病变情况及单次病毒收获液滴度均优于15 L转瓶培养工艺,此实验为40层细胞工厂制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及工艺改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制中量规模麻疹腮腺炎风疹(measles,mumps and rubella,MMR)联合减毒活疫苗.方法 应用本所自主开发的麻疹病毒纯化沪-191株以及腮腺炎病毒S79株和风疹病毒BRD Ⅱ株制备3种疫苗原液,检测3种疫苗原液按不同比例稀释后病毒的滴度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干扰现象,确定MMR疫苗中3种疫苗原液的配制比例和半成品配方.产品送国家检定部门进行全面质量检定.观察管制抗生素玻璃瓶包装疫苗的稳定性.结果 3种疫苗原液的病毒滴度在稀释体积增加1倍时下降幅度约为0.35~0.50 lg CCID50/ml,3种病毒之间无明显干扰现象.麻疹、腮腺炎、风疹、稳定剂的配制比例为1∶2∶1∶1.16批中试产品自检、7批产品经国家检定部门检定全部合格,保存21个月稳定性良好.结论 产品全面达到临床前研究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带毒传代感染、直接吸附感染、混种传代感染三种方式感染人二倍体细胞对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方法 不同方式感染后,经过细胞工厂生产,获取狂犬病病毒收获液,经过滤澄清、浓缩、纯化、灭活制备疫苗原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检测方法检测收获液病毒滴度及原液抗原含量。结果 带毒传代组的收获液病毒滴度为(6.40±0.33) lgLD50·mL-1,原液抗原含量为(34.8±1.5) IU·mL-1;混种传代感染组的收获液病毒滴度为(6.35±0.18) lgLD50·mL-1,原液抗原含量为(34.3±2.1) IU·mL-1;直接吸附感染组收获液病毒滴度为(4.71±0.39) lgLD50·mL-1,原液抗原含量为(12.6±2.0) IU·mL-1。结论 试验证明狂犬病病毒PV株采用混种传代感染的方式感染人二倍体细胞MRC-5细胞,病毒增殖效果良好,毒种代次明确,工艺操...  相似文献   

10.
几项高滴度麻疹疫苗[> 10~(4.7)空斑形成单位(PFU)]试验表明,女性接种麻疹病毒Edmanston-Zagreb(EZ)疫苗后存活率比接种标准滴度麻疹疫苗者低。有人曾在几内亚-比绍进行了两项试验,分别对4月龄婴儿接种中等滴度(10~(4.6)PFU)和高滴度(10~(5.1)~10~(5.3)PFU)EZ株疫苗,以标准滴度10~(3.7)PFU作为对照。为检测上述疫苗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  相似文献   

11.
麻疹病毒稳定性较差,不易长期保存.我们尝试优化麻疹疫苗单次病毒收获液的生产工艺,提高收获液的病毒滴度和稳定性,使麻疹病毒能在低温条件下长期保存,便于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稀释,配制原液和半成品,制备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冻干麻疹疫苗重溶并与DPT或DPT加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DPTP)等体积混合后,测定麻疹病毒的灭活率.DPT含硫柳汞(0.013%)及磷酸铝(≤1.25mg/剂);每剂DPTP含苯氧乙醇(≤5μl)、氢氧化铝(≤1.25mg)及甲醛(≤100μg),重溶后的麻疹疫苗每剂含麻疹病毒10~3~10~(4.5)TCID_(50).将上述混合制剂置于33℃温育.于混合后立即及混合后1、2、4和8小时,以Vero细胞测定麻疹病毒滴度,用单纯麻疹疫苗作对照.共作3次实验,每次均作双份测定.结果证明,不论在DPT或DPTP中,麻疹病毒滴度在4小时内均不下降,在4~8小时均下降,而对照组则至8小时仍无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国产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稳定性。方法  取24批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公司)2008-2017年生产的麻腮风疫苗,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麻腮风疫苗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各项检定:在0个月进行热稳定性试验;在0和18个月进行鉴别试验,外观、水分、无菌、异常毒性检查,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抗生素残留量(2010年10月以后)、细菌内毒素(2013年12月以后)、pH值和渗透压摩尔浓度检测(2015年12月以后);在0、6、12、18个月进行病毒滴定。同时对新、老车间生产的各3批疫苗进行加速稳定性与长期稳定性试验,重点考察水分和病毒滴度。结果  麻腮风疫苗在有效期内各项指标检定结果均符合注册标准和药典要求。质量可比性研究结果显示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质量相似。疫苗中水分都不高于3.0%,麻疹、腮腺炎、风疹病毒滴度分别为3.3~4.3 、4.6~5.6 、3.3~4.3 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ml。结论  上海公司10年间生产的麻腮风疫苗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肠道病毒研究中常用的5种细胞对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敏感性,为分离和培养CA16和EV71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分离的各15株CA16和EV71分别感染RD、Vero、KMB17、Hep2和L20B细胞,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按Karber法计算病毒感染性滴度。采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5种细胞对CA16和EV71的敏感性差异。 结果   5种细胞的CA16和EV71病毒感染性滴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16:F=18.481,P=0.000;EV71:χ2=63.106,P=0.000)。在5种细胞中,RD细胞对2种病毒的敏感性最高,CA16和EV71的病毒感染性滴度分别可达7.8和8.2 lgCCID50/ml,且均于接种细胞后48 h达增殖高峰,第4天进入增殖平台期;2种病毒在Hep2和L20B细胞中的病毒感染性滴度均较低,CA16分别为5.2和4.2 lgCCID50/ml,EV71分别为4.9和4.0 lgCCID50/ml,且2种病毒在接种后第6~7天才达增殖高峰,但仅L20B细胞中的2种病毒于接种后第7天进入增殖平台期;CA16在Vero和KMB17细胞中的病毒感染性滴度分别为6.9和7.3 lgCCID50/ml,EV71分别为7.1和6.8 lgCCID50/ml,2种病毒均在接种Vero和KMB17细胞后第3天达到增殖高峰,第5天进入增殖平台期。 结论   RD细胞对CA16和EV71的敏感性最好,其次是Vero和KMB17细胞,而Hep2和L20B细胞并非是分离和培养这2种病毒的理想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982年1月~6月在芬兰坦佩雷市用三价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对幼儿进行的一次临床试验.作者将174名14~24月龄无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史的健康儿童,随机分成3组.在双盲情况下接种下述三种疫苗之一:(1)高滴度Pluserix疫苗:每瓶含麻疹病毒Schwarz株10~(3.9)TCID_(50)、腮腺炎病毒Urabe Am9株10~(4.92)TCID_(50)和风疹病毒RA27/3株10~(4.14)TCID_(50);(2)低滴度Pluserix疫苗:每瓶含麻疹病毒Schwarz株10~(3.25)TCID_(50)、腮腺炎病毒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高滴度麻疹疫苗 (剂量大于 4.7log1 0感染单位 )因安全性问题而被停止使用。但就此认为 E2株麻疹疫苗不安全是不确切的 ,本文试图澄清这一点。  用于婴儿接种的高滴度麻疹疫苗主要包括 E2疫苗与 Schwarz(SW)疫苗 ,它们都来自 Edmonston株 ,不同的仅是传代水平与细胞底物——分别是鸡胚成纤维细胞与 WI-38。在有母传抗体的婴儿中 ,E2疫苗比 SW疫苗的免疫原性更好 ,可诱导高的抗体阳转率。 1 990年 ,参考该免疫原性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推荐在发展中国家实施 6月龄儿童常规接种高滴度 E2疫苗 ,因为那里麻疹死亡的危险性大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麻疹减毒活疫苗细胞工厂多次收获工艺。方法:采用细胞工厂培养2BS细胞,以不同感染复数接种麻疹病毒,绘制病毒生长曲线以确定适宜感染复数。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微量滴定法比较仅收获胞外病毒与收获胞内外病毒的滴度。比较单次收获与多次收获病毒的滴度,并对原液和冻干成品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确定细胞工厂培养麻疹病毒的适宜...  相似文献   

18.
麻疹和流行性脑膜炎(流脑)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中,是流行严重而且广泛的疾病,因此,研究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疫苗是很有意义的。作者选择了110名8个月至4周岁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Schwarz株)与流脑A群多糖制剂及麻疹疫苗与流脑A+C群多糖制剂联合疫苗,观察其免疫效果。麻疹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血清的抗体滴度。接种麻疹与流脑A群的儿童80%阳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国产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无菌生产工艺风险。方法 应用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使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的风险管理工具评估确定麻腮风疫苗生产工艺中所有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采用定量方法,计算风险系数,对此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评估后各工艺环节的风险系数均小于40。结论 麻腮风疫苗无菌生产工艺风险可控,可不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上呼吸道感染(URTI)对MMR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作者选出两组共235名12月龄婴儿进行试验.其中120名接种疫苗前7天无URTI症状和其他疾病症状,为无URTI组;115名有URTI症状至少3天,但不发热为URTI组.两组婴儿同时接种MMR联合疫苗,用相同方法于接种前和接种后6个月采集血样,用酶免疫分析(EIA)法检测血清中抗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若麻疹抗体滴度7200mIU/ml、腮腺炎抗体的EIA光密度值≥0.2、风疹抗体滴度≥10IU/ml坝为免疫有效.共采集到198名接种前后血样,其中URTI组97名,无URTI组101名.这198名婴儿在接种前均未检出抗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接种后183人(92.4%)有抗麻疹抗体,URTI和无URTI组的血清阳转率各为89.7%(87/97)和 95.0%(96/1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各为1121.omIU/ml和1079.ZmIU/ml.180人有抗腮腺炎抗体,URTI和无URTI组的血清阳转率分别为92.6%(88/95)和 91.1%(92/101).抗体GMT分别为971.7和1019.4.免疫后无麻疹抗体的15名婴儿都产生腮腺炎抗体.198名婴儿均产生风疹抗体,其中197人抗体水平超过15IU/ml,URTI和无URTI组的风疹抗体GMT分别为89.4IU/ml和84.7I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