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眼用制剂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控制儿童近视进展, 但目前国内尚无上市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产品, 临床上常用的滴眼液多为院内制剂, 各家在制备过程中尚无统一标准, 给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有必要对相应的眼用剂型的制备方法进行规范指导。为保证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的临床防控效果和安全性,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组织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专科分会常务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医院制剂学组以及国内视光学研究者、眼科药物制备的药学专家, 针对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在制备上的要点和目前国内临床工作的需求, 深入讨论并制定《低浓度硫酸阿托品防控近视进展眼用制剂制备的专家共识(2023)》, 以供眼科医师、药学工作者以及低浓度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 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 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 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 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 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 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 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 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 近视的高发生率是全球范围内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日益凸显。国际近视研究院(IMI)于2015年成立, 旨在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且已陆续发表了近视诊疗和管理的近视防控白皮书。IMI于2023年发布了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 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近视研究和管理的关键问题, 重点介绍了轴性近视眼的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及脉络膜在眼球生长发育和近视防控管理中的作用, 深入研究了不太典型人群(婴幼儿和青年成人)中近视的发病、进展和管理证据, 调查报告了临床实践中近视管理的建议和策略, 总结了自2019年以来近视研究中重要的新发现, 并将其整合为IMI 2023文摘。本文对IMI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帮助与近视防控相关的专业工作者了解国际相关研究提供的最新证据并优化近视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 推动我国近视防控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视在我国青少年间十分普遍, 流行率80%~90%, 而高度近视流行率为10%~20%。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近视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备受瞩目, 当下取得的全新成就或进展也随之成为行业焦点。本研究着重回顾了2017至2022年关于近视防控的文献资料, 对当前最前沿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途径及思路进行了整理归纳, 包括角膜塑形(OK)镜、多焦点眼镜、阿托品及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等, 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矫正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的特点及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长期防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矫正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65例(65只眼)。将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分为小矫正区组和常规组, 分别配戴小矫正区设计和常规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于戴镜前及戴镜后6、12、18个月检查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 并进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检查, 采用Matlab软件计算患者的角膜矫正区面积及直径。结果最终60例(60只眼)近视眼患者被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31例;年龄为(10.40±1.01)岁;等效球镜度数为(-2.88±0.42)D。小矫正区组和常规组各30例。矫正后不同时间2个组裸眼视力和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18个月, 常规组眼轴长度增长量分别为(0.16±0.09)、(0.28±0.17)和(0.37±0.20)mm;小矫正区组则分别为(0.06±0.05)、(0.12±0.10)和(0.18±0.14)m...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防控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甘肃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12月于眼科门诊就诊的10~16岁轻中度近视青少年60例(12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 每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25.00 mm×0.25 mm), 选取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风池穴及合谷穴作为研究穴位进行干预;对照组不予处理, 日常仅佩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针刺组在非干预时间常规佩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 期间规律复诊, 每次3个月, 共2次, 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结果对照组及针刺组两组裸眼视力在干预后3个月(0.65±0.36 vs 0.51±0.18)、6个月(0.69±0.30 vs 0.45±0.11)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个月=2.63,P=0.010;t6个月=5.92,P<0.001);两组屈光度在干预后3个月[(-2.92±0.65)D vs (-2.75±0.65)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54), 在干预后6个月[(-3.14±...  相似文献   

7.
当前眼轴长度(AL)的测量方法无创、便捷, 结果客观、稳定。与眼屈光度数的测量结果不同, AL测量不受眼调节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在近视防控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已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管理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 目前尚缺乏全面反映我国3~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或屈光进展的AL参考值及针对AL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评价方法的操作规范, 给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结果的判定、屈光档案的准确建立、屈光状态的纵向趋势观察以及测量数据的可比性等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和规范我国已有的儿童青少年眼轴数据的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眼轴数据的测量和记录,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和收集目前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和临床实践中关于AL评价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就我国儿童青少年AL及相关参数的定义与测量要求、人群生长发育特征、在人群横断面筛查中的应用、在屈光动态管理中的应用、AL变化与屈光度数变化的换算关系、AL联合其他参数对近视的预测效果、眼轴测量仪器的准确性评估等7个科学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 根据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 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眼人群中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大小与主视眼分布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近视眼门诊的1 503例双眼近视眼患者。记录患者的主觉验光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 使用卡洞法确定主视眼别, 比较主视眼和非主视眼的近视屈光度数, 分析主视眼分布与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差异的关系。采用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503例双眼近视眼患者中男性527例, 女性976例;年龄17~49岁, 中位数为24岁;右眼主视者992例(66.00%), 左眼主视者511例(34.00%)。主视眼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01±1.91)、(-0.70±0.68)D, 非主视眼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10±1.99)、(-0.76±0.73)D, 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6, 4.319;均P<0.01)。双眼等效球镜度数(SE)差值绝对值(|ΔSE|)≤0.50 D、0.50 D<|ΔSE|≤1.00 D、1.00 D<|ΔSE|≤2.00 D及|ΔSE|>...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运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和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对335例近视患者及其家长(近视组)和110例视力正常者及其家长(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记录患者视力、近视度数等眼部信息及个体和家庭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量表得分及个体家庭因素和近视情况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近视组儿童青少年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得分为95.90±8.37, 明显低于对照组(104.59±5.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 P<0.001)。近视组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得分为46.85±13.61, 对照组得分为60.59±6.57,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 P<0.001)。近视戴镜的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在生理功能维度和情感功能维度得分明显低于近视不戴镜者(t=2.17, P=0.034;t=2.31, P=0.024)。近视戴镜患者的家长生存质量调查表得分明显低于近视不戴镜患者的家长(t=2.56, P=0.013)。...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支持户外活动为近视的独立保护因素, 其保护效应与户外活动时间呈正相关。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发生, 但是否能够控制近视进展尚存在争议。"光-多巴胺"假说为户外活动防控近视最可能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户外日光照射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增多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室外光谱中大量的短波长光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眼球接受到这一信号后通过正视化机制延缓近视进展。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增加合成维生素D等因素, 也可能在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554-559)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预防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招募2020年7—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国汉族儿童60例60眼。将睫状肌麻痹验光后双眼等效球镜度(SE)为+0.50~-0.75 D(近视前期)的儿童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30眼。2个组儿童分别于每晚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阿托品滴眼液或空白溶媒滴眼液,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2个组的SE、眼轴长度(AL)、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变化量, 记录整个治疗期间儿童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6个月, 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各有26例和25例受试者完成随访, 分别有3例和9例儿童发生近视, 分别占11.5%和3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 P=0.04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E和AL总体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981、81.854, 均P<0.001), 其中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 对照组SE和AL以及0.01%阿托品组AL均较治疗前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  相似文献   

12.
近视眼, 特别是高度近视眼, 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甚至与一系列眼部疾病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眼患病率持续上升, 且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长, 并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 探究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人群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差异, 了解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现状, 为进一步开展高度近视眼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情况, 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阿托品在近视防控领域中应用的现状以及研究热点。方法: 文献研究。以近十年(2011—2021年)Web of Science(WOS)中的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阿托品在近视防控领域研究的文献为分析对象, 利用CiteSpace软件,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从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及机构来源、刊文期刊分布及关键词突现、共被引文献分析等角度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290篇文献, 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其次是美国;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 其次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发文最多的期刊为《Ophthalmic and Physiological Optics》以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研究的趋势从早期以动物实验为主来研究阿托品类药物的药理学及安全性到中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基于这些对照试验进行的一系列Meta分析, 目前的研究热点为阿托品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结论: 应用CiteSpace分析阿托品在近视...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在我国, 其患病率居高不下, 并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儿童近视眼出现了瞬目等干眼症状的频繁发生。研究发现, 近视眼儿童的干眼发病率高于正视眼儿童, 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然而, 眼科医师通常更注重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 而对儿童眼表健康的关注相对不足, 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因此, 了解近视眼是否在儿童干眼中产生影响, 以及在干眼患病率中是否有所区别, 对于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视眼儿童干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旨在为近视眼儿童干眼的干预预防和精准诊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托品是控制近视进展的选择之一, 临床研究已证实从0.01%到1%等多种浓度的阿托品对近视进展均有控制作用, 其中0.01%阿托品滴眼液因不良反应小、反弹少而被广泛采用。虽然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有众多假说, 但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 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可能是通过影响视网膜和后部巩膜的相关受体, 包括M1-M5、γ-氨基丁酸、多巴胺受体、ZENK基因、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 通过胆碱能、G-蛋白等信号通路实现的;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巩膜胶原蛋白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以及脉络膜。临床研究还显示,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联合角膜塑形镜配戴对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角膜塑形镜。本文就阿托品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以及不同浓度阿托品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矫治近视及老视等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我国成年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 不断提高相关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仍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精确的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耐受性模拟是保证手术有效性、实现患者最优视觉质量、同时达到患者术后舒适性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我国仍缺乏规范的验光流程、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的标准化, 以及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要点。为规范从事屈光临床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术前检查流程和检查方法,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屈光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 在复习和研究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我国临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结合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 充分讨论并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 就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主觉验光、客观验光、主客观结合验光、主视眼判断、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单眼视耐受性试戴模拟等临床问题提出专家推荐意见, 旨在提高从事屈光诊疗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试戴模拟的精...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 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 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但其并发症, 特别是后巩膜葡萄肿, 也可能发生在非高度近视眼中。由于近年来眼科成像技术的进展, 客观和准确地诊断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变, 如圆顶状黄斑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能成功地显示大葡萄肿的整个范围。针对并发症的新疗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 特别是儿童近视, 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近视增加的同时, 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然而, 尚不清楚病理性近视是否会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 还不清楚的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是否与一般近视相同, 或者病理性近视是否与其他近视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 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 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 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 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近视人群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全眼、角膜前表面及眼内散光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8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38例276眼, 采用卡洞法测定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分别采用显然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球镜度、等效球镜度、全眼及角膜前表面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法将全眼散光及角膜前表面散光分解为J0和J45, 并计算出眼内散光值。结果主导眼的分布以右眼居多, 占61.6%(85/138)。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 全眼及角膜前表面散光值、J0、J45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导眼眼内散光值为0.607(0.451, 0.808)D, 明显低于非主导眼的0.701(0.497, 0.90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 P=0.01)。结论在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无明显差异的近视人群中, 主导眼眼内散光明显低于非主导眼, 低眼内散光可能是主导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