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立  计岩 《西南军医》2015,(3):269-273
目的 应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壳聚糖(PEDF/CS)纳米粒,考察其体外性质及其在兔角膜碱烧伤中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PEDF/CS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粒径、包封率、zeta电位及体外释放量,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右眼作为实验眼。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PEDF滴眼液组(B组)、PEDF/CS纳米粒组(C组),每组20只。用药后7、14、21、28d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使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PEDF/CS纳米粒大部分呈规则的球型,粒径为(354±1.6)nm,zeta电位为(22.5±0.7)m V,包封率为(76.15±2.80)%,体系较为稳定,具有缓释功能。明显下调兔创伤角膜中的VEGF的表达促进角膜修复,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壳聚糖纳米粒滴眼液通过下调兔创伤角膜中的VEGF的表达,可以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视网膜挫伤后视网膜水肿与视网膜神经上皮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动态变化特点,以期通过探讨视网膜水肿与视网膜神经上皮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视网膜挫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大白兔84只,以重击法制备兔眼视网膜挫伤模型,致伤能量约为2.87J(E=mgh),分别于挫伤后1h、3h、1d、3d、7d及14d处死受试兔,摘除眼球并取材,称重法测定视网膜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在视网膜神经上皮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各组视网膜含水量在视网膜挫伤后均明显升高(均P〈0.05),并呈现动态变化:伤后1h组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h组达到最高值,3d组开始下降,7d组明显下降,14d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视网膜挫伤各组间视网膜含水量有明显差异(P〈0.05)。②受试各组家兔视网膜神经上皮均有AQP-4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AQP-4表达在视网膜挫伤后各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伤后1h组即高于对照组(P〈0.05),3h组明显升高,24h组AQP-4表达最强,3d组AQP-4表达明显下降,挫伤后7d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14d组AQP-4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5);各个挫伤组AQP-4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伤后视网膜含水量和AQP-4表达的动态变化呈现明显相关性(r=0.924,P〈0.05)。结论兔实验性视网膜挫伤后视网膜神经上皮AQP-4表达迅速升高,并随着伤后视网膜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推测AQP-4是视网膜水肿病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角膜胶原膜 (CCS)及伍用纤连蛋白 (FN)、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兔眼角膜芥子气损伤后的治疗作用 ,寻找芥子气眼损伤后眼睑水肿前救治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药物。方法 :将2 4只兔左眼角膜芥子气染毒后 ,随机均分为A ,B ,C组 ,分别用PBS液、CCS及CCS +FN +EGF处理 ,于染毒后 2 ,8,16 ,2 4 ,36 ,4 8和 72h对角膜荧光素着色区拍照 ,计算其上皮愈合速率和上皮破损率。结果 :A ,B ,C三组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 (0 .879± 0 .139)mm2 /h、(1.2 2 3± 0 .16 6 )mm2 /h和 (1.543± 0 .2 2 4 )mm2 /h ,统计学处理发现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各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三组的角膜上皮破损率分别为 71.6 %、57.3%和 4 4 .8% ,统计学差异也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CCS能促进芥子气染毒引起的兔眼角膜损伤的上皮愈合 ,而伍用FN和EGF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S波段高功率微波对家兔眼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对家兔眼的损伤效应。方法:家兔在散瞳麻醉只暴露头部的务件下,分3个剂量水平,单次HPM远场平面波照射,于照后7个时间点,通过肉眼、眼底镜、裂隙灯观察,以及视网膜电图测定、组织病理学方法等研究HPM对家兔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重要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HPM照射后,角膜表面粗糙,一周内恢复;晶状体后皮质出现点状混浊斑,逐渐发展为片状;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弥漫性视网膜损伤,视乳头下方视敏感区损伤重,其他部位较轻,感光细胞的内外节层以及外核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视网膜电图b波幅值降低说明视网膜功能下降。结论:单次HPM照射兔眼(平均功率密度≥60mW/cm^2,照射时间≥30min),可导致眼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损伤程度呈现一定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角膜内皮、角膜上皮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组筛选46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46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胬肉切除手术,然后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观察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结果随访期内胬肉复发1例(2.2%)。各阶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变异系数以及平均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平均时间为(4.20±1.05)d。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使用0.02%丝裂霉素C延长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但不会对角膜内皮产生急性毒性作用,手术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一般规律,对术后70人137只眼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3.25±0.53d。不同度数,年龄及性别间上皮愈合时间有所不同,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1.4%病人有偶发性点状上皮脱落,未见顽固性上皮缺损及反复性上皮糜烂。并对影响角膜上皮愈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对角膜上皮修复及眼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46例46眼,胬肉侵入角膜在2~5 mm范围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戴镜组)23例术后次日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并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晚8:00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B组(点药组)23例术后次日每日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晚8:00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对两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的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进行比较评分。结果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A组为(3.5±1.2)d,B组为(5.7±3.0)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眼舒适度评分于第1天、第4天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7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能加快角膜上皮愈合,明显改善患者眼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肝素缓释系统植入兔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前房、后囊膜的浑浊分级及其病理变化情况,探讨其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共48眼,随机分为4组,建立白内障动物模型,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分别囊袋内注入200U/ml肝素0.1ml(第1组),后房内植入空白缓释剂(第2组),后房内植入肝素缓释系统(第3组)及生理盐水滴眼(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前房及晶状体后囊膜等眼部组织的变化,光镜观察后囊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素缓释剂组前房反应小,后囊膜混浊程度及发生时间与其他三组的后囊膜混浊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素缓释剂能有效地抑制兔眼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Epi—LASIK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法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近视眼患者45例90只眼行Epi-LASIK手术,术前根据等效球镜值(SE)分为中度组(SE为-3.00~<-6.00 D)和高度组(SE为-6.00~ -9.00D).术中随机选择患者一眼,行激光切削后将浸有0.02%MMC的海绵片覆盖于角膜切削区,覆盖时间据激光切削时间而定,将其设为MMC组.术中未用MMC的另一眼设为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角膜雾状混浊(haze)形成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MMC组眼部刺激症状重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6 d角膜上皮愈合,MMC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在中度近视患者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度近视患者中,最佳矫正视力MMC组好于对照组(P<0.05).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在中度近视患者中,术后1、2个月雾状混浊(haze)形成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MMC组雾状混浊(haze)轻于对照组(P<0.05).在高度近视患者中,术后1、2和3个月MMC组雾状混浊(haze)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Epi-LASIK联合丝裂霉素治疗中高度近视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稳定,但会加重刺激症状并延长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0.02%丝裂霉素C应用于Epi-LASIK术中能有效减少术后雾状混浊(haze)形成,对高度近视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行性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表现。方法10只眼的进行性圆锥角膜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主要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3、5天术眼反应,以及术后1、3个月视力、角膜情况、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去除角膜上皮后,维生素B2可渗入角膜基质层,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治疗后数小时消退。第3天时角膜上皮愈合,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轻度角膜基质层混浊,可持续至治疗后3个月。3只眼的角膜地形图平均屈光度数较治疗前增加约0.5D。1只角膜水肿比较重的眼,角膜厚度较治疗前略有增加。结论角膜水肿和角膜轻度混浊现象存在于大多数治疗眼的早期观察中,提示该治疗早期,除了去除角膜上皮继发的组织反应外,可能还有光化学治疗本身对角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HD-OCT)为主要手段,观察1.319μm近红外激光致兔角膜损伤后早期修复过程。方法 波长1.319μm近红外激光损伤10只新西兰白兔右眼角膜,照射剂量140 J/cm2,于损伤前、损伤即刻、1、3、6、12、18、24、30、36、42、48、54、60、66、72 h和7 d共17个时间点,用HD-OCT活体观察角膜损伤横断面特征、测量损伤中心角膜全层和角膜上皮厚度,并于损伤前和损伤后6 h,1、3和7 d,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观察角膜损伤情况。结果 HD-OCT结果表明,1.319μm激光损伤累及角膜全层,损伤区角膜反射光带增强,随时间发展角膜快速肿胀增厚,于18 h达到最厚,其后水肿逐渐减轻消退;新生上皮自损伤边缘迁移于24 h内完全覆盖损伤区,30 h达到最厚,7 d时厚度基本恢复正常。裂隙灯观察角膜混浊也呈先加重后减轻。组织病理表明,损伤后6 h受损上皮和内皮细胞快速脱落,新生上皮和内皮细胞自损伤边缘向损伤中心迁移,24 h新生上皮完全覆盖损伤区,3 d新生内皮完全覆盖损伤区,7 d上皮层和内皮层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95 GHz毫米波辐射对兔眼的损伤效应。方法采用95 GHz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对兔眼进行辐射,青紫蓝兔15只,随机分为5组:假辐射组、1 W/cm2组、2 W/cm2组、3 W/cm2组、4 W/cm2组,辐射时右眼用开睑器固定,左眼呈自然状态,于辐射后即刻和1~60 d对兔眼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辐射动物出现转头、嘶叫挣扎、结膜充血、角膜浸润等反应,辐射后1~60 d各组动物不同程度出现眼睑、结膜充血、水肿、感染,晶体密度增高、混浊等改变,并随功率密度增大而加重和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右眼重于左眼,上述症状经历初期、高峰期、恢复期。视网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功率密度95 GHz毫米波辐射后眼损伤效应呈现辐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并具有发生快速性、自行修复性、时相差异性和不同部位差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素高捷疗眼膏(Solcosery Eye-Gel)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强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等作用,现已被国内外用于治疗多种角膜疾病。为探讨该药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缺损上皮愈合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PRK术后应用素高捷60例120只眼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内参对照法,用于检测眼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大小。方法通过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荧光素钠染色,圆形标尺做内参照,数码相机拍照与Image-pro plus(IPP)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上皮缺损面积。结果成功复制了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并用数码相机记录不同拍摄条件下的照片。IPP软件分析发现,正面拍摄照片两批次的测定均值分别为40.3 mm2和40.7 mm2,与实际上皮缺损面积40.7 mm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改变拍摄距离并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改变拍摄照片的角度使测定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结论设计并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好,适合于多种不规则表面积的测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发生原因及Ⅳ型胶原与上皮植入后角膜混浊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12只,随机取一眼为实验眼,作以鼻侧为基底160 μm厚角膜瓣,机械刮取瓣周围角膜上皮细胞,并植于瓣下,分别于术后第1、3、7和30 d处死实验动物取角膜,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术后裂隙灯下可见植入上皮处角膜瓣下混浊,HE染色切片光镜下可见层间上皮细胞生长,术后1周起围绕植入上皮细胞周围见Ⅳ型胶原异常强荧光染色.结论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在基底膜外其他部位的异常沉积是LASIK术后上皮植入造成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干燥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急性期眼化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21例(29眼)接受干燥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的急性期眼化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羊膜植片情况、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视力和角膜透明度,以及角膜血管化和睑球粘连形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羊膜移植后,羊膜植片贴附良好,呈半透明,缝线在位。羊膜移植术后第1天,患者眼部刺激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疼痛感和眼表炎症均有所减轻。羊膜植片在术后1~3周逐渐溶解,均未发生排斥反应。18眼(62.1%)角膜上皮愈合,角膜荧光素钠染色上皮无着染,愈合时间为7~28 d;11眼(37.9%)角膜缘缺血改善,其中,6眼在羊膜移植后1个月上皮仍缺损,角膜缘缺血范围>1/4钟位。术后第1天,患者视力均无提高,甚至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5~7 d,患者视力有所提高。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趋于稳定。18眼术后2周角膜水肿较术前减轻,1个月后角膜恢复透明。24眼未发生角膜血管化及睑球粘连;2眼在术后2周羊膜植片溶解时发现角膜缘缺血苍白,结膜和巩膜有溶解倾向,行睑缘缝合术,术后3个月角膜上皮愈合,角膜血管化形成;1眼在术后1个月出现新生血管,术后2个月出现睑球粘连;2眼形成角膜云翳。结论干燥生物羊膜移植是治疗急性期眼化学烧伤的有效手段,对于患者视力恢复、角膜上皮完整、预后改善、并发症减轻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高场强电磁脉冲 (EMP)辐射青紫兰兔 ,长期动态观察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的病理变化 ,探讨EMP对视觉系统的影响。方法  6× 10 4V/m场强的EMP重复照射 14只兔 5次和 30次 ,于照射后不同时间应用裂隙灯、检眼镜、光镜和电镜观察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的病理变化。结果 晶状体对EMP辐射损伤最为敏感 ,角膜次之 ,视网膜轻微。照射后 90~ 36 0天 ,晶状体囊膜增厚 ,上皮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晶状体后皮质水肿 ,空泡、液泡形成 ,白内障发生。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 ,其病理改变呈持续性发展。结论 高场强EMP可导致兔晶状体后皮质混浊、白内障发生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 ,其病理改变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只眼PR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厚度为(470.17±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22只眼(占61.1%),0.8以上31只眼(占86.1%),0.5以上36只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角膜瓣混浊0级29只眼(占80.6%),0.5级5只眼(占13.9%),1级2只眼(占5.5%)。结论 LASE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的镇痛方式对非手术肋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2021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内江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85例,男性57例,女性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 2次/d静脉注射全身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1次/d贴于肋骨骨折疼痛明显处局部镇痛.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1d、3d、7d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加用静脉镇痛药物次数、并发症等.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3d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疼痛介质: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7d后血气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结果 入院时观察组VAS[7.00(5.00~8.00)分]与对照组[7.00(6.00~8.00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d[5.00(4.00~5.00)分]、3d[4.00(4.00~5.00)分]、7d[3.00(2.00~3.00)分]时的VAS较对照组[6.00(5.00~7.00)分、5.00(4.00~5.00)分、3.00(3.00~4.00)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7.0(6.0~9.5)d]、卧床时间[1.25(1.00~3.00)d]、加用静脉镇痛药物次数[2.0(1.0~3.0)次]、并发症发生率(24.44%)较对照组[10.5(7.0~13.0)d、2.00(1.0~3.0)d、3.0(2.0~4.0)次、45.00%]更短更低(P<0.05).治疗3d后,观察组hs-CRP[20.83(16.09~26.25)mg/L]、TNF-α[42.04(34.71~47.48)μg/L]、IL-6[72.23(63.22~88.79)μg/L]、5-HT[0.57(0.48~0.69)μmol/L]均较对照组[25.64(19.93~29.07)mg/L、48.62(45.56~51.80)μg/L、79.92(74.22~93.35)μg/L、0.77(0.59~0.97)μmol/L]低.治疗7d后,观察组PaO2(88.62±7.75)mmHg、SaO2(96.35±2.30)%均较对照组[(83.55±9.19)mmHg、(94.73±2.46)%]高,PaCO2(38.80±4.61)mm-Hg较对照组(42.62±4.62)mmHg低(P<0.05).结论 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可有效缓解肋骨骨折患者疼痛程度,能抑制机体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释放,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眼睑闭合不全的效果,以预防因眼睑闭合不全引起的结膜充血、干燥、流泪、暴露性角膜病变等.方法 将16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眼睑闭合不全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妥布霉素滴眼液点患眼加红霉素眼膏涂抹患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3M透明敷料黏贴法保护患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改善情况和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2 h后实验组角膜上皮缺损的总改善率为95.8%,对照组为61.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眼部不适症状共发生34只眼,发生率23.6%,对照组发生104只,发生率70.3%,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冲洗加红霉素眼膏涂抹,联合3M透明敷料黏贴法保护患眼,可有效减轻眼部不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且操作简便的眼部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