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医药》2005,12(17):37-39
中医认为皮肤疾病是脏腑、经络病变表现于外的反映,因此皮肤疾病的治疗也必须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用药,动、植物的外皮作为药材,具有很好的治疗皮肤疾病的功效,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皮达皮”。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等有密切关系,黄褐斑的产生和人体脏腑、气血、冲任失调有关,是全身疾病的反映。从色斑的分布区域可以大致推测出体内病变的所在位置。发际边斑点:和妇科原因如女性激素不平衡有  相似文献   

3.
<正>脊柱、脊旁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要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重在辨病。辨病即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包括中医的四诊),充分收集病情资料,弄清发病部位、原因、有无并发症等,以便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辨证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分析局部与整体、脊柱与肢体内脏的关系,以及病邪与人体抵抗力的消长变化,运用八纲、气血、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确定疾病  相似文献   

4.
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中医护理应突出整体观念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里相连,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旦发生病变,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到某一局部;外部有的可以内传人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力的异常。所以人体每一病变的发生无不体现整体功能的失调。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受到气候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或人体机能对外界环境不能适应时,经络脏腑功能就会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在护理中首先要把有疾病的人看成是整体的人,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护理。  相似文献   

5.
安玉珍 《贵州医药》2014,(4):383-384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穴位上贴药,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具有温经散寒,止瘀去痛,活血通络,调理气血,补虚助阳,扶正祛邪等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冬春季发病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妇儿门诊     
婴儿湿疹,又称头面疮。多在出生后6周~6个月内发病,病程约为数月到两年,有此则缓解数年后复发,有些则一直未愈而成亚急性或慢性发作,但多数患儿于青春期自然痊愈。 祖国医学认为婴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皮肤脆弱柔嫩,皮肤角质层较薄,末端  相似文献   

7.
针炙镇痛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关于针炙镇痛的机理,古今中外均很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医对疼痛认识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就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载。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诸病皆因于气”。即一切疼痛的产生都由于气机被干扰,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传导受阻。因此,“不通则痛”是疼痛的根本原因,是各种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所有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引起机体发生“不通”的病理变化而导致疼痛  相似文献   

8.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中医说“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季节,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小暑至立秋),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有随之升高的趋势,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同时,人体在夏季可保持肺气舒畅,毛孔开放,皮肤呼吸顺畅。如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药物更能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神奇的经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里的经络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皮肤过程中发现的循经感传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后来随着人们对奇妙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诞生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级攻关课题,专门研究经络的实质,尽管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假说,但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至今还是谜。  相似文献   

11.
刘宝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47-3448
中医学是祖国医学中一个丰富的宝库,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与免疫学在思维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均贯穿了对立及统一的哲学观点。 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的范畴,强调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人体适应自然,内外环境协调,则不易发生疾病;二是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只有各脏腑功能关系保持平衡,气血经络运行通畅,内外环境稳定.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保持机体“阴平阳秘”是人体不发生疾病的关键。中医学的这种“整体观、平衡观、经络观”与现代医学之免疫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黄甡教授认为小儿皮肤娇嫩,脏腑气弱,感受外邪后易入里扰乱脏腑功能,引起内外合邪而发病。治疗方法采用内外合治法,外治使药性从体表腠理入内将病邪祛出,或散解病邪,作用更快,内服药与外用药相合,祛邪更具有针对性,治疗儿童皮肤病疗效满意。附幼儿急疹、黄水疮、湿疹3则案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脏腑与经络的相关学说中医经典古籍早有论述。50年代日本学者赤羽幸兵卫与中谷义雄氏利用知热感度测定与经络探测的方法观察了“天平现象”与“良导络”,在研究脏腑虚实,经络平衡失调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运用经络探测仪检测了133例病毒性肝炎相关经络(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的导电变化,并设立了581人的正常人对照组,现将初步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分形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多是建立在自相似的“朴素分形论”基础上的,但没有数学化.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八卦等都是古典古老的中医分报集,其分形线数分别为1、1.4650、2.1827、2.2619、4等.并由此揭示了中医脏腑“系统”的(结构)本质“分形关系”,“自身调节-细胞(群)社会学-体液神经”分形经络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的经络穴说,整个人体分为十四条经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通络,即“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每一条经络,在人体都有它的本经穴位,当身患疾病时,用针刺在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调整气血、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壮忠 《家庭药师》2014,(12):68-68
耳穴,可针刺、按摩、“压豆”……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郭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医生写下的“神门、皮质下、枕、交感”等,均为耳穴的名称。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当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改变等,中医利用这一现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通过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7.
脏腑辨证,特别是五脏辨证,是中医辨证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的主要部分,因为一切病症总离不开脏腑及与之相联系的经络、五体和五官、九窍等。外感疾病,虽然是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也是和脏腑辨证相关的,因为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病理变化,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的,这在中医学方面叫做“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念”。同时,脏腑之间又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辨证时,既要明确病症的虚实寒热,又要找出所属脏腑的病位、病理变化,及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系列的辨证论治活动。简而言之,脏腑辨证,一般来说应该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皮肤疾病中常见的疾患。我们在门诊中常见到小儿面部湿烂性湿疹患者。但无满意地治疗办法,只好送院。经用湿疹软膏治疗效果甚为满意。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门诊治疗小儿面部湿烂性湿疹32例,今将药方,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药方及配法;青霉素20万单位、链霉素0.5克,次硝酸铋3克,磺胺嘧啶4克,氧化锌2.5克,黄凡士林50克。将上述药品混合研成细末,用黄凡士林配成软膏。我们定名为湿疹软膏。用法;先将患处脓泡挑破,痂皮取去,  相似文献   

19.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反应,其特点是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一般根据其发病的范围将其分局部湿疹和全身泛发性湿疹,根据发病的急缓程度和发病时  相似文献   

20.
<正>湿疹是儿童常见皮肤病,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儿童湿疹以剧烈瘙痒、睡眠障碍、慢性和复发性为主要特点,成为危害儿童皮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儿童湿疹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日前认为是遗传、免疫、环境和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相瓦作用所致,而应激、变应原、微生物、自身抗原和物理化学刺激等则可诱发或加最湿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