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赫兹波频率位于宏观电子学和微观光子学之间,因此,这种辐射既表现出类似光子特性,又表现出类似电子特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力发展,太赫兹源与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国际科技界认为,太赫兹波可能引发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近年来,太赫兹波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新课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均属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太赫兹波特性、生物医学应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太赫兹波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离子辐射的细胞突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离子治癌作为一种新的疗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有关重离子辐射的生物效应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对重离子辐射所致细胞的突变效应与其各种物理参数如粒子注量、突变截面的关系及重离子辐射致突变的相对生物效应和特点等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物标志对肿瘤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肿瘤放射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确定肿瘤的辐射敏感性是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实验室从不同水平研究了应用单个生物标志和多个生物标志在预测肿瘤辐射敏感性时的作用。虽然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生物标志,但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4.
功能MRI技术能够提供脑内局部代谢产物和血氧变化水平等医学成像信息,该技术已在神经、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随着微波等电磁技术的普遍使用,对微波辐射生物效应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现有微波辐射生物效应还缺乏医学成像证据。通过综述功能MRI和微波辐射神经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微波辐射神经生物学效应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功能MRI技术应用于微波辐射所致神经损伤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个体对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敏感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早先发现的一些遗传性辐射敏感综合症中,其杂合子亦表现出较高的辐射敏感性和肿瘤易感性;通过对辐射敏感性不同的细胞系间的比较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改变与辐射敏感性相关。本文从p53基因突变、细胞凋亡和辐射诱导的遗传不稳定性等方面综述了个体辐射敏感性差异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是机体的重要能量加工厂,线粒体DNA是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因此,线粒体在维持生物个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和缺失在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述了线粒体DNA在肿瘤、辐射生物效应及衰老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推进放射医学领域中线粒体DNA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个体对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敏感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早先发现的一些遗传性辐射敏感综合症中,其杂合子亦表现出较高的辐射敏感性和肿瘤易感性。通过对辐射敏感性不同的细胞系间的比较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改变与辐射敏感性相关,本文从p53基因突变,细胞凋亡和辐射诱导的遗传不稳定性等方面综述了个体辐射敏感性差异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是机体的重要能量加工厂,线粒体DNA是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因此,线粒体在维持生物个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和缺失在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述了线粒体DNA在肿瘤、辐射生物效应及衰老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推进放射医学领域中线粒体DNA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低剂量辐射细胞及亚细胞水平辐射效应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高本底地区居民,职业性和医疗照射受照人员、核事故受照人员及实验研究中有关低剂量辐射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生物效应及其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许多研究结果进-步证实了低剂量辐射的刺激效应及其诱导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裂变中子的生物效应大多采用实验动物进行照射 ,核反应堆是裂变中子生物效应研究的主要辐射源。在核反应堆实验孔道内通过调整屏蔽滤过材料的厚度 ,可以形成不同中子 γ比释动能比的混合辐射场 ,从而进行不同辐射种类和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的辐射生物效应和中子剂量学的研究[1 ,2 ] 。核反应堆裂变中子辐射实验的成本较高 ,实验条件复杂 ,笔者以蒙特卡罗 (MC)计算方法进行裂变中子辐射剂量学的研究 ,得出试验核反应堆的 1号孔道中子 γ混合辐射场有关的剂量学参数以及受照小鼠体模内剂量分布数据 ,进而为核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和放射生物学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述空间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种生物防护途径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及论著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9篇. 资料综合空间辐射粒子尤其是高能重离子对人体细胞及组织器官有严重危害,某些药物及活性物可以通过抗自由基、调节免疫、调节细胞分裂周期等途径对抗辐射损伤效应. 结论 生物防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空间辐射带来的伤害,包括辐射诱导引起的癌症、免疫抑制以及神经损伤等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生物剂量学指标在核事故受照人员剂量估算及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现有的染色体畸变分析不能满足大量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寻找快速、简便、高通量的生物剂量学指标成为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有关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研究亦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生物剂量学指标的研究主要围绕电离辐射所致的DNA损伤、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改变展开。笔者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生物剂量学指标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空间辐射是载人航天长期飞行及深空探测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地轨道飞行及载人登月、深空探测任务中空间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热点(致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退行性变、辐射综合症)、空间辐射剂量测量、风险评估及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后续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水平辐射及有关因子生物效应国际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水平辐射及有关因子生物效应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10月12~1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收录15个国家121篇论文,有11个国家112名学者与会.12位知名专家作特邀讲演,55名代表大会报告.会议内容反映了当前低水平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研究以及生化和分子机理探讨.与会学者对本领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辐射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微波技术广泛应用于通讯、广播、工业电器设备、医疗及家用电器等,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危害及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微波辐射生物学效应、机制和防护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且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微波辐射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生物效应机制及辐射防护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辐射生物剂量学是放射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辐射生物剂量研究取得一些新进展,为研发新一代剂量计奠定技术基础。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代表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作为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金标准方法,正向自动化、网络化分析发展,相关技术已通过国际和国家性的辐射生物剂量实验室网络辐射扩散。γ-H2AX作为DNA损伤的标志性分子,用于放射损伤剂量估算的研究进展较快,其作为放射损伤分子标志物逐步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共识。在蛋白分子和表达基因的基础上,代谢物和miRNA作为放射损伤标志物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新进展。组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利用多分子表达谱评估受照剂量的研究,亦已取得突破。本文从现有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技术特点、国内外的主要发展趋势和今后发展方向展望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空间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家蚕蚕卵的生物学效应,在俄罗斯生物卫星舱内进行了 卵生物叠实验,研究银河宇宙线重粒子作用于滞育期蚕卵的生物效应。卫星在轨飞行12d,测量的累积辐射剂量为1.88mGy。蚕卵样本分为轨道飞行重粒子击中组、轨道飞行重粒子未击中组、地面实验组与地面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低水平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的普遍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低水平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的普遍性刘树铮辐射兴奋效应是当前放射学界研究活跃和争论纷纭的一个重要领域。兴奋效应(hormesis)一词源于希腊语"hormein",意指任一因子在低剂量时引发任一系统的刺激效应。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均可引起此类效应。辐射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开始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兴起.辐射诱导的DNA、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改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对辐射诱导的这些改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辐射生物效应机制的阐明,而且这些指标的定量改变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有可能用于放射生物剂量学.  相似文献   

20.
经典辐射生物学认为,电离辐射直接引起的DNA损伤是辐射遗传效应的基础,即DNA是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靶分子。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射线与DNA相互作用并非产生辐射效应的必要条件,还存在辐射的非靶效应,包括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 radiation induced genomic instability, RIGI)、旁效应( bystander effect, BE)、适应性反应( adaptive response, AR)等,这些效应的存在对利用传统线性无阈理论评估低剂量辐射致癌风险性产生了挑战。近年来,在辐射非靶效应方面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其分子机制、不同非靶效应之间的联系、个体和细胞系间非靶效应的差异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未知,特别是对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还不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