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同时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PACG患者29例(43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3组:A组16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15眼,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C组12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B组和C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品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平均12.7±5.4)mo.观察眼压、房角和视力等的变化.结果:A组16眼(100%)、B组14眼(93%)、C组2眼(17%),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B组另1眼(7%)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C组其余的10眼中,2眼(17%)局部用药眼压>21mmHg(<25 mmHg),8眼(67%)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所有眼术后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38眼(88%)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合并有白内障的PACG的眼压,并可改善其视功能.对于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的患者,联合房角分离术可获得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如果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机械性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郭素平  徐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12-1214

目的:观察前房角镜辅助下的机械性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IOL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取45例52眼房角镜下粘连性房角关闭≥180°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前房角镜辅助下的机械性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随访6mo,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2、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角粘连范围,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前眼压为33.92±5.45mmHg,术后1、2、3、6mo眼压分别为15.40±2.67、15.65±2.65、15.57±2.50、16.17±2.65mmHg,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房角镜辅助下房角分离术对于PACG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C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4例(74只眼),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镜直视下360度房角分离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周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例8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术前术后记录视力、眼压、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视野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19眼(22%)晶状体悬韧带不同程度松弛。84眼(9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8%),0.1~0.5者32眼(37%),0.6~1.0者47眼(55%)。83眼(97%)随访期结束时不用药情况下眼压均在10~15mmHg之间。术后前房均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 悬韧带松弛在PACS,PAC,PACG中较为常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可有助于控制PAC及PACG患者的眼压,不同程度开放PAC及PACG房角、加深前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 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 平均随访9(7, 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 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 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 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 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 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 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 P&l...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评价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 对24例(32只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 32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3~14个月,术后29只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1只眼眼压偏高需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2只眼再次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眼压得以控制.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于绝大多数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是相当有效的,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 IOL)对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 合并白内障的PAC 24例(24眼)和PACG27例(27眼).药物控制眼压至21 mm Hg以下后,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角周边前粘连范围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Z =5.025,P<0.001).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均较术前用药下眼压有显著下降(Z =51.685,P<0.01),两组术后房角周边前粘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AC组Z=6.120,P<0.001,PACG组Z=2.345,P=0.019).结论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能显著提高PAC和PACG的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短期内避免PAC的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8.
王华  唐炘  孙霞  王宁利 《眼科》2014,23(1):18-21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3例55眼房角关闭180度以上、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方法 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后行内窥镜指导的房角分离术。先用黏弹剂行房角分离后用内窥镜检查房角未开放的时钟范围,对未分开部位,内窥镜下用黏弹剂针头进行第二次钝性房角分离。比较两次房角分离后房角未分开范围。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C/D值与第一次房角分离后未分开钟点数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房角粘连范围。结果 第一次用黏弹剂房角分离后,55眼中房角全部开放13眼(23.6%),房角关闭1~3个钟点13眼(23.6%),4~5个钟点16眼(29.1%),≥6个钟点13眼(23.6%)。第二次房角分离后55眼中24(43.6%)眼房角全部开放,房角关闭1~3个钟点23眼(42.0%),4~5个钟点4眼(7.2%),≥6个钟点4眼(7.2%)。术前平均眼压(25.6±10.9)mmHg,术后3个月(15.7±6.3)mmHg(P=0.000)。C/D值与第一次房角分离后的未开放钟点数成正相关(r=0.892,P=0.000)。术前用局部降眼压药(3.0±0.7)种,术后3个月仅1例需用2种局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提高房角分离术的成功率,内窥镜下术者更方便观察房角结构。(眼科,2014, 23: 18-21)  相似文献   

9.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镜指导下器械辅助房角分离术(GSL)的170例(18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单纯PEI后开放房角0(0, 2)个钟点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器械辅助的房角分离开放房角6(3, 8)个钟点数。急性PACG、慢性PACG及术前因角膜水肿无法查房角的患者术前与PEI后、PEI-GSL后与PEI后相比, 房角粘连关闭点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论急性PACG还是慢性PACG, 单纯PEI开放房角的范围有限, 进一步在房角镜指导下联合器械辅助的GSL可以更大范围地开放房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眼内前房角镜-分离器行前房角分离(GSL)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潍坊眼科医院青光眼科诊断为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60只眼)。其中,男性23例(28只眼),女性22例(32只眼);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7.5±14.7)岁。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5例(30只眼)实验组和20例(30只眼)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再行自制眼内前房角镜-分离器分离前房角,对照组采用传统恢复器分离。记录两组患者的眼压、房水闪辉计数、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粘连范围(PAS)、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青光眼用药数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PAS范围以眼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黏弹剂使用剂量、GSL时间、中央前房深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房水闪辉计数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符合正态分布,以珋x±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用药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的GSL手术时间和黏弹剂使用量分别为(1.07±0.77)min和(48.86±11.44)μL;对照组分别为(1.07±0.77)min和(119.07±14.08)μL,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21.20;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眼压分别为(25.30±10.63)mmHg(1mmHg=0.133kPa)、(17.23±3.20)mmHg、(16.80±2.38)mmHg、(16.97±1.87)mmHg及(17.83±2.56)mmHg;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31±0.25)mm、(4.38±0.17)mm、(4.36±0.15)mm、(4.33±0.12)mm及(4.26±0.12)mm;房水闪辉计数分别为(13.67±7.26)pc/ms、(28.01±15.72)pc/ms、(15.81±8.30)pc/ms、(12.12±5.32)pc/ms及(10.63±4.47)pc/ms;视力分别为(0.37±0.43)、(0.15±0.27)、(0.14±0.32)、(0.16±0.33)及(0.15±0.28);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624.07±277.29)mm2、(2375.70±321.45)mm2、(2310.13±277.00)mm2、(2311.80±243.03)mm2及(2311.10±333.54)mm2。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房水闪辉计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各时间点交互作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2,1.53,1.41,0.80,0.25;P>0.05)。两组PACG患者术前、术中PAS范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30,-0.28;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PAS范围0°、0°~90°及≥90°分别为16例(18只眼)、5例(8只眼)及4例(4只眼),分别占60.0%、26.7%及13.3%;术后6个月PAS范围0°、0°~90°及≥90°分别为11例(13只眼)、8例(11只眼)及6例(6只眼),分别占43.3%、43.3%及20.0%。两组患者术后PAS范围2个时间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5,-0.90;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青光眼用药数量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4,-1.25,-0.95;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P>0.05)。结论自制眼内前房角镜-分离器GSL与传统前房角镜下GSL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相当,且眼内前房角镜-分离器GSL术更方便快捷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6只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7个月,32例(36只眼)有31例(35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36只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557±0.338)mm,术后前房深度(3.382±0.197)mm。35只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6.655±3.274)mmHg,术后眼压(13.96±4.045)mmHg。房角镜和UBM术后1月检查32例(36只眼)房角均开放,术后3月房角镜和UBM检查未发现房角再次粘连。26例(28只眼)术后6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何静  谢平  欧阳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51-125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有白内障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3/2014-03收治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3例83眼,术前均无用抗青光眼药物史,查房角后分为两组:A组患者39例39眼,房角关闭<180。;B组患者44例44眼,房角关闭≥180。。观察手术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术后的眼压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随访1a。结果:两组视力均提高明显,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增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 A组眼压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增加前房深度,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等优势。尤其是房角关闭在180。以内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作为初始治疗手段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的重塑作用。方法:选取37例39眼合并白内障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眼压69.22±21.23mmHg,经过药物降眼压,完成激光虹膜成形联合周边切开术,病情稳定7~14d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状况和虹膜形态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3~27mo,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29眼未再使用用抗青光眼药物,最后4次随访平均眼压14.90±2.19mmHg,较激光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期间38眼眼压控制平稳,视野无进行性损害,1眼眼压波动在18~28mmHg,同时存在进行性视野损害,于术后10mo接受了滤过手术。OCT对虹膜形态的观察表明,所有患者虹膜均由术前的膨隆形变化为平坦型,房角开放度由激光术前平均10.86±5.11度增加为术后46.34±13.32度(P<0.01)。结论:激光联合Phaco+IOL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助于开放房角,达到解除瞳孔阻滞,疏通房水引流的作用,避免滤过手术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激光治疗可以迅速缓解急性发作的症状,开放房角,控制眼压,加深前房,使白内障手术更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前房角镜辅助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儿童青光眼的中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前房角镜辅助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的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8例(9眼),手术时平均年龄(2.4±1.5)岁;青少年性青光眼(JOAG)15例(20眼),手术时平均年龄(19.0±7.2)岁。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使用降眼压药物时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使用降眼压药物时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平均随访(27.5±3.7)个月(24~36个月)。主要指标 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30.4±12.2)mmHg,平均用药3种(2~5)种。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3.5)mmHg,平均用药0种(0~3)种,二者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01)。末次随访手术完全成功率、条件成功率分别为72.4%和93.1%。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为100%。术后早期眼压反弹发生率为48.3%(14/29眼...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房角改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房角改变。方法本组临床研究对象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病例中,非随机选取不同房角关闭状态及药后眼压低于或高于21mmHg 29例47眼,其中A组19眼,房角关闭粘连<180°,药后眼压低于21mmHg,B组28眼,房角关闭粘连>180°,药后眼压大于21mmHg。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裂隙灯、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检查。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47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房深度增加。两组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术后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房角镜检查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部分患者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其中房角全部开放25眼,仍存1/4~1/2圆周前房角粘连7眼(A组3眼B组4眼),小于1/4圆周前房角粘连15眼(A组6眼B组9眼),随访3~18月未见前房角关闭及粘连范围扩大以及眼压再次升高。结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房角关闭粘连的范围广泛超过1/2圆周甚至达到3/4圆周以上,仍可达到增加视力,加深前房,开放房角,降低眼压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前房角狭窄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前房角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具有前房角狭窄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前房角改变及其眼压的变化。方法在具有前房角狭窄的35眼白内障患者中,术前及术后均用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记录镜象,并测量和记录眼压。结果术后W(wide-angle)25眼,其中4/4周W18眼,3/4周W7眼,N(narrow-angle)I~NⅡ10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x2=68.00,P<0.001);术前入口<10°者25眼,≥10°~≤20°者10眼,术后>200者35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x2=70.00,P<0.001);小梁色素1级15眼,占42.9%;术前眼压16mmHg~20mmHg28眼,术后为8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x2=6.123,P<0.05)。结论具有窄房角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摘除术后的前房角重新开放,可有效的降低眼压,对防止因房角关闭引起的青光眼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例35岁女性左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反复发作眼压失控,出现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行左眼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术后随访1年,无需降眼压药物眼压11~15 mmHg.仅术后3个月复发一次.认为GATT为安全有效控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眼压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患者白内障手术后前房角形态和眼压的变化。方法 共有1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7例67眼为对照组、NTG合并白内障患者43例43眼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测量眼压、前节OCT检查房角,自动计算四个象限(颞侧、鼻侧、上方和下方)的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宽度(anterior chamber width,ACW)、房角开放距离 (angle open distance,AOD)、小梁虹膜空间面积(trabecular iris area,TISA)、房角隐窝面积(angle recess area,ARA)。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眼压、房角参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前眼压为(13.2±2.9)mmHg(1 kPa=7.5 mmHg),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0.5±3.0)mmHg和(10.7±2.8)mmHg。对照组术前眼压为(12.4±2.8)mmHg,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1.6±2.5)mmHg、(12.0±2.8)mmHg。观察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手术后房角参数AOD、ARA和TISA均增加,房角参数的变化(颞侧ΔAOD500、ΔTISA500及鼻侧ΔAOD500、ΔARA500)与术后眼压变化呈线性相关。结论 白内障手术后可能改善房角参数,降低NTG患者的眼压。  相似文献   

20.
张晓鸣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01-160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5例55眼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术前、术后1wk;3,6mo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2.4±3.1mmHg,术后14.3±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49±0.31mm,术后随访平均深度为3.0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术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6眼,术后房角均增宽开放。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