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小梁网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 房水外排阻力增大从而形成病理性高眼压。小梁网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介导的Rho-GTPase途径作用下, 细胞骨架改变, 形成交联肌动蛋白网络, 在TGF-β介导经典Smad核传导通路以及非经典Smad途径作用下, 细胞外基质堆积, 形成交联化。通过细胞-基质相互作用, 造成小梁网硬度增大, 顺应性减弱。线粒体和溶酶体长期受到外源性和内源性诱导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攻击, 细胞老化加剧, 水解组织蛋白酶释放, 自噬通量下降, 细胞凋亡激活。本综述探讨小梁网细胞、微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机制, 为进一步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150-156)  相似文献   

2.
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发现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可能与小梁网及远端病变相关。本文综述能够引起小梁网结构和功能病变的动物模型, 以小梁网为界, 根据解剖结构将模型分为房水流出通道上游(前房注射外源物质)、中游(激光消融小梁网、紫外线照射小梁网、激素诱导小梁网、苯扎氯铵刺激小梁网、高渗溶液硬化小梁网)、下游(上巩膜静脉封闭法、角膜缘缝合、恒定暗照明)阻滞等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及相关机制, 以期为开角型青光眼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动物模型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11-17)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发现,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眼部形态改变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密切, 这些形态改变不仅是近视患者易患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同时也对此类患者病程进展有着一定影响。开角型青光眼是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 因此近视患者早期发现、确诊、病情进展时及时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现笔者回顾近年文献, 在形态学变化上就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因POAG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对POAG病因、疗效及预后进行精准判定和可量化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检测方法, 在眼科主要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过程, 为临床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性代谢物。POAG是代谢组学技术应用较早的眼科疾病之一, 研究者们利用非靶向、靶向和广泛靶向等代谢组学方法, 依靠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平台, 筛选出众多具有高度选择性、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代谢物产物和生物标志物, 并建立起代谢组学在POAG应用研究中用于追踪生物体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系统和技术平台, 为今后代谢组学在POAG临床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就代谢组学及其临床研究意义、基于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POAG患者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结构特征及有诊断效力的视盘参数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OAG、HM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共68名1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POAG患者21例39只眼, 并依据是否合并HM分为H+P组(9例18只眼)和非H+P组(12例21只眼)。HM患者26例37只眼作为HM组;健康志愿者21名38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中, 男性31名51只眼, 女性37名63只眼;年龄(36.93±12.60)岁。受试者均行屈光度、视野检查以及角膜中央厚度(CCT)、眼轴长度(AL)测量。四组患者年龄(F=8.333 )、性别构成比(χ2=0.863)、CCT (F=1.425)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 (F=69.956 )、屈光度(F=37.711 )、视野指数(VFI)(F=43.254)、视野平均缺损(MD)(F=49.793)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受试眼视盘倾斜参数、盘沿参数...  相似文献   

6.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 NT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 发病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NTG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占比较高。在NTG的诊断中, 24 h眼压测量尤其重要, 是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鉴别的主要体征。NTG患者24 h眼压监测通常表现为夜间出现眼压峰值, 且其眼压的昼夜波动幅度往往比正常人大。且24 h眼压的平均眼压、短期和长期眼压波动幅度、最小眼压值都显示为NTG疾病进展中的预测参数。这使得NTG患者24 h眼压监测及根据其24 h眼压波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变得尤为重要。(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24-29)  相似文献   

7.
房角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 GSL)概念的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 技术上从最初前房塌陷难以实施逐步到用黏弹剂维持前房采用带灌注的分离器完成分离并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消除瞳孔阻滞获得满意效果, 发展到现代GSL治疗体系, 包括晶状体摘除、IOL植入联合房角镜或内窥镜直视下完成GSL, 现代GSL治疗体系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的有效治疗手段, 快捷、微创、非滤过泡依赖、恢复生理引流通道是其优势。近年来随着微创青光眼手术的应用, 将房角部分切开术或切除术用于现代GSL治疗体系(GSLplus)提高了PACG的治疗效果, 拓展了治疗思路, 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GSL的历史、降眼压机制、现代治疗体系、临床效果、关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244-249)  相似文献   

8.
近视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巩膜重塑, 巩膜成纤维细胞在巩膜重塑过程中至关重要。近视巩膜重塑过程中, 巩膜成纤维细胞呈现出低合成高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抗纤维化表型、收缩表型、促炎表型。目前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干预靶点主要集中在缺氧刺激、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分解代谢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表达, 其中抗缺氧药物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信号通路, 可以减缓实验性近视, 值得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79-84)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iStent小梁微旁路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白内障伴POAG 60例(60眼)。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 研究组行iStent小梁微旁路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29/30), 与对照组的90.00%(27/3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9, P=0.61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视力(logMAR)均较术前提高;研究组视力(logMAR)为0.58±0.45, 优于对照组的0.65±0.37(t=3.64, 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眼压术后6个月均降低, 研究组(12.53±3.11)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5.08±3.83)mmHg(t=2.83, P<0.001);两组前房深度术后6个月均增加, 研究组(2.73±0.48)mm大于对照组的(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房角分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周口市眼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84例(84眼)临床资料, 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42例。观察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改良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均下降, 且观察组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及6个月, 两组患者前房角度及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升高, 且观察组前房角度(t1个月=4.88、t6个月=5.52)及前房深度(t1个月=5.13、t6个月=5.94)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 4/42)低于对照组(19.05%, 8/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术后3个月观察组前房角粘连角度为(56.42±20.62)度, 对照组为(186.45±25.62)度, 两组房角粘连角度均较术前下降(均P<0.05), 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t=-25.62, 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伴有中心视野缺损(CVFDs)与周边视野缺损(PVFDs)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6—12月首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早期POAG患者66例66眼, 根据视野缺损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CVFDs组25例25眼和PVFDs组41例41眼, 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和屈光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5人55眼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 采用Humphrey视野计进行24-2视野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 根据ETDRS环将视网膜分为3个环9个区域, 测定中心、内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和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流参数。评估并比较CVFDs组与PVFDs组患者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变化及其与视野缺损部位的关联。结果健康对照组、CVFDs组和PVFDs组受检眼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分别为18.20(17.50, 18.50)、17.10(16.30, 17.85)和17.20(16.25, 17.90)mm/m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急性大发作期102例(106眼),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TDCP组50例(52眼)和小梁切除组52例(54眼)。所有患者接受全身和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持续升高。随访时间≥2年,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眼压, 末次随访时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 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TDCP组的BCVA分别为2.44±1.05、1.72±1.23、1.76±1.26;小梁切除组分别为2.09±1.23、1.34±1.06、1.33±1.06。两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0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CVA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TDCP组的眼压分别为(50.78±10.42)mmHg、(14.15±6.76)m...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 将青光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管理至关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光眼患者管理策略不同, 发达国家多采用分级诊疗制度及开展支持教育, 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我国近些年对青光眼患者的管理也逐渐从三级医院负责制发展为移动医疗管理模式, 包括疾病的筛查、诊断及长期随访等各个方面。(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10-1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激素性青光眼(SI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SLT治疗的SIG患者17例(25眼)。收集患者SLT术前, 术后1周、2周和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病例资料,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眼压、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治疗成功率、激光相关并发症。治疗成功定义为不需要增加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及抗青光眼手术情况下, 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较基线下降百分比超过20%。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LT手术前后眼压, 采用秩和检验比较SLT手术前后抗青光眼药物种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治疗累积成功率。结果: 纳入患者术前基线眼压为(34.6±8.1)mmHg, 使用抗青光眼药物3(3, 4)种。随访时间(16.8±11.3)个月。术后1周、2周和1、3、6个月及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25.6±8.2) (20.2±8.1) (18.0±7.7) (14.7±3.6) (16.2±4.4) (15.7...  相似文献   

15.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尽管尚未证明脉络膜容积改变与闭角型青光眼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更厚的脉络膜厚度及较高的脉络膜积液比例。静脉回流受阻和动脉血流量分布异常可能是闭角型青光眼中脉络膜容积增加的机制, 脉络膜容积增加可能参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关键环节。(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04-109)  相似文献   

16.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几乎是青光眼领域里最难以诊断的疾病, 难点在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ON)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因此对NTG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是对GON的重新认识。NTG虽然具有GON的表现, 但其发病机制与眼压并无明确的关系, 而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s)血流异常或轴浆流异常等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则可能是引起GON的真正病因。与GON相关的眼病或全身疾病很多, 如高眼压、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视神经损害以及偏头痛、Flammer综合征(原发性血管调节障碍)、低颅压、低体重指数、低雌激素分泌水平、夜间低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基因背景等均可能导致RPCs供血异常或轴浆流障碍, 进而出现GON, 而部分患者在全身疾病控制后GON也不再进展。就这些患者而言, 这些全身疾病并不是NTG的危险因素, 而可能是GON的致病原因(或GON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之一), 因此相应的NTG诊断也要重新考虑。如果在诊断过程中不排除这些病因, 仅依据GON、房角开放和正常眼压即诊断为NTG, 则容易引起误诊, 而完全排除这些...  相似文献   

17.
睫状体破坏手术是用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有效手段,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通过微型换能器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 诱导睫状体凝固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的手术。UCP主要通过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和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引流2个机制降低眼压。UCP适应证广泛, 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 包括有和无抗青光眼手术史的患者, 能够有效降低眼压, 安全性高, 可重复治疗, 可以作为非侵入性青光眼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使用第2代探头和治疗暴露时间长的患者采用UCP治疗效果更好。本文就UCP在青光眼中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及目前关于UCP治疗青光眼研究的不足进行综述, 以期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分析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AACG患者30例(30只眼)。随访1个月, 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最小厚度及黄斑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 d, 1周及1个月:黄斑区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依次为(64.08±6.27)%、(52.81±7.02)%、(58.09±6.64)%及(63.93±5.73)%,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77, P<0.001)。黄斑区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血管密度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区厚度依次为(246.68±19.32)μm、(205.42±7.80)μm、(219.08±19.72)μm及(244.14±19.31)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1, P<0.001)。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目前仍是我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因为其视力丧失的不可逆性, 所以早期影响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倍受关注。人们对浅前房、短眼轴、厚虹膜及大而前置的晶状体等高危眼前节静态解剖结构的认识并不能完全解释PACG转化的过程, 所以要进一步考虑眼部结构动态改变在青光眼发生和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本文阐述了正常人和PACG患者虹膜体积和弹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晶状体在眼球发育过程中与眼球内结构的不协调性, 睫状体、玻璃体和脉络膜发生的动态阻滞与扩张, 以及眼部神经和血管系统异常调节及变化与PACG发病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 以期为深刻认识PACG的发病机制、临床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切开小梁的开放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青光眼中心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的4~16岁儿童青光眼患者21例(28眼)。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房角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 其中完全切开16例(22眼), 次全切开5例(6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80(0.00~2.00)和0.75(0.00~1.6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 P=0.157)。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分别为(30.4±4.8)mmHg(1 mmHg=0.133 kPa)和(14.1±4.5)mmHg, 末次随访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14.11, P<0.001)。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中位数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