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 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 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 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 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 光学矫正必不可少, 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 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 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 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视发生的低龄化趋势及高度近视患病率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给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工作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经济损失, 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是我国提出的战略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种多因素眼病, 涉及教育过程、学习环境、学习用具和学生用眼行为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干预更符合眼和身心健康的自然规律。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北京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专委会针对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广泛调查研究并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 讨论形成《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的倡议及实施方法共识(2023)》, 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大处方, 具体措施包括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儿童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用眼方法、户外活动行为监督、家校对近视预防机制的联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大处方的科普宣教等, 从卫生经济学和卫生保健的角度提出最经济、更合理、安全有效、易普及、可推广的近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与矫正情况,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分层整群抽样研究,抽取甘肃省甘南地区合作市和舟曲县2所幼儿园及12所中小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以整班为单位进行筛查,收集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及矫正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抽取儿童青少年5 072人,剔除不合格记录后,最终纳入有效数据4 806例。总体近视患病率为45.55%,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P<0.001),女生的近视患病率(48.66%)高于男生(42.18%)(P<0.001)。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P<0.001),10-12岁为近视增长最快的年龄段,由25.62%增长至60.57%。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01)。甘南地区总体戴镜率为28.55%,足矫率为50.72%,戴镜率随着学段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01),女生戴镜率(30.84%)高于男生(26.69%)(P=0.008)。初中学段低、中、高度近视的足矫率均为3个学段中最低。在各个学段中,高度近视的足矫率均最低...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 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 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 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 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 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 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 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 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并分析户外活动和0.1 g·L-1阿托品对学龄期儿童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至2017年温州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7~13岁近视小学生共计180例(36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3组:阿托品组、户外活动组和对照组。阿托品组儿童每晚睡前滴一次0.1 g·L-1阿托品滴眼液,一次一滴,由家长实施。0.1 g·L-1阿托品滴眼液由1.25 g·L-1阿托品滴眼液与新泪然滴眼液按标准比例稀释而成。户外活动组嘱托老师和家长督促儿童课间及下午放学后在户外自由活动至少1 h;对照组儿童这期间不做任何处理。随访时间为1 a。检查3组对象在干预前和干预1 a后的近视屈光度、眼轴、眼压变化,记录近视度数快速增长率及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干预1 a后,3组的屈光度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39,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阿托品组与户外活动组屈光度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21,P>0.05);阿托品组和户外活动组屈光度改变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对照组近视度数快速增长率为44.17%(53/120),阿托品组为12.50% (15/120),户外活动组为14.17%(17/120)。阿托品组与户外活动组的近视度数快速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04);阿托品组和户外活动组近视度数快速增长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7)。干预1 a后,3组的眼轴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1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阿托品组与户外活动组的眼轴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品组和户外活动组眼轴改变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对照组眼压改变量为(-0.23±4.17)mmHg(1 kPa=7.5 mmHg),阿托品组为(0.25±3.81)mmHg,户外活动组为(0.33±3.7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P=0.487)。阿托品组儿童自诉未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结论 局部使用0.1 g·L-1阿托品滴眼和增加户外时间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及近视度数增加,且两者在控制学龄期儿童近视进展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海省高海拔藏族地区初中生近视率及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为近视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209名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性别、年龄、民族、年级、用眼行为、体育锻炼以及父母视力情况等,同时检测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 结果:研究对象近视患病率为48.02%,其中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分别占40.74%,35.31%和23.96%。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在视力正常与不同程度近视研究对象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民族、年级、视近距离、坐姿、眼保健操、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以及父母视力情况研究对象近视患病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民族、年级、视近距离、坐姿、眼保健操、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以及父母视力情况是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 结论:坐姿不正确、父母近视、视近距离〈20 cm、眼保健操不正确以及户外活动时间少等引起初中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全球的近视和高度近视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的趋势。根据Holden等[1]2015 年发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上的报道,2010 年全球近视人群18.93 亿,占27%,高度近视人群1.70 亿,占2.8%,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近视患病率接近50%,远远高于澳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按目前的患病率预测,至2050 年,全球近视人群将达到49.49 亿(52%),高度近视人群达到9.25 亿(10%)。Rudnicka等[2]的调查发现,东亚15岁人群近视患病率高达69%,因此,必须及早进行干预,有效减少近视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和视力丧失,减轻由此而造成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在人的屈光发育过程中,从出生至3 岁是一生中屈光度数变化最快的时期,初生婴儿中,大部分为+1.50~+2.00 D的低度远视,伴随着成长,角膜曲率逐渐平坦,眼轴逐渐延长,至学龄期逐步完成正视化的过程,期间部分儿童开始出现近视并逐渐加深[3]。因此,0~3岁,是视觉发育最关键的时期,0~12 岁则为敏感期,对敏感期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并及早、准确矫正屈光不正,定期随访,将有助于减少屈光不正未矫正及近视增长过快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降低高度近视致盲的风险。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的情况,参考美国眼科学会(AAO)相关的视光临床实践指南及大量文献,形成此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童屈光不正矫正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近视患病率与近视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近视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孝感市一年级小学生675人,对其进行视力检查与屈光状态检查以及一般情况与用眼行为问卷调查,完成每年1次数据收集,共随访3年。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期间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增高,分别为14.1%、25.6%、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5,P<0.001)。3年期间小学生等效球镜度(SE)逐年降低,分别为0.25(-0.25,0.50)D、0.00(-0.50,0.25)D、-0.50 (-1.75,0.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819,P<0.001)。近视每年新发病率为16.0%~22.7%,近视年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3,P<0.001)。早产(P=0.014)、父母近视情况(P=0.029)、每天户外活动时间(P=0.024)、每天放学后近距离学习时间(P=0.006)、家长平时是否督促孩子保护眼睛(P=0.004)、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P=0.013)等变量与近视发生有相关性。结论:学龄期儿童屈光状态逐年向近视方向发展,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早产、父母近视、长时间近距离学习以及使用电子产品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与家长督促孩子保护眼睛是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范围内, 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 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但其并发症, 特别是后巩膜葡萄肿, 也可能发生在非高度近视眼中。由于近年来眼科成像技术的进展, 客观和准确地诊断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变, 如圆顶状黄斑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能成功地显示大葡萄肿的整个范围。针对并发症的新疗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 特别是儿童近视, 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近视增加的同时, 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然而, 尚不清楚病理性近视是否会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 还不清楚的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是否与一般近视相同, 或者病理性近视是否与其他近视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小学生群体近视现状并探讨相关环境影响因素,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兰州市城区两所小学一至六年级823名小学生进行视力、验光及问卷调查。 结果:兰州市城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41.8%,个人行为习惯、近距离用眼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是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学校应重点加强健康用眼行为指导干预,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分配阅读、娱乐及户外活动时间,以期预防和减缓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近视度数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远方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使用美国Optec6500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对58例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按等值球镜分组,低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9.00D和超高度近视组>-9.00D。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远方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mo,低中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1.5,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6.0及18.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超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所有空间频率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o,3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有明显恢复,接近术前水平。其中在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低中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在18.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高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结论:LASIK术后1mo内,近视度数高者,远方对比敏感度下降明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羊区3~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病现况,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10/2020-01对成都市青羊区38所学校进行近视筛查,共计72270名学生,男37278名(51.58%),女34992名(48.42%),年龄3~18(平均10.22±3.22)岁。分析其近视的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屈光参差患病率、屈光状态和眼轴发育情况。结果:近视患病率57.50%,高度近视患病率3.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9.80%,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4.24%。相邻年龄组间两两比较:近视患病率6~14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高度近视患病率9~14岁、15~16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7~11岁、12岁与13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5岁与6岁、8~12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眼轴长度:右眼23.658±1.258mm,左眼23.611±1.246mm,5~18岁左、右眼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右眼比左眼轴长;同年龄段正视眼和近视眼眼轴长度比较(取右眼分析),6~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屈光状态与眼轴的关系(取右眼分析):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增长,远视逐渐降低,正视化后,近视逐渐增加,3~6岁等效球镜(SE)均值为正值,从7岁开始,SE均值变为负值,呈近视化改变,眼轴为22.923±0.759mm;不同屈光状态下的眼轴长度,远视为22.489±0.853mm,正视为23.023±0.802mm,轻度近视为23.860±0.965mm,中度近视为25.137±0.929mm,高度近视为26.252±1.040mm。结论:近视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与以往相比,呈上升趋势。预防近视在7岁之前,而防止向高度近视发展应当在10岁时开始,建议8岁以前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防止中高度屈光参差的发生与发展。7岁开始呈近视化改变,右眼更容易出现近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眼轴长度来预测近视趋势,还可以通过眼轴长度评估近视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2046名小学生非散瞳状态下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i Y  Hu J  Zhang C  Sun Y  Shi R  Li J  Yang L 《眼科学报》2010,25(1):16-19
目的:分析非散瞳状态下的小学生眼屈光状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城区小学生2 046人(4 092眼)进行电脑自动验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092眼中,正视眼1 309眼(32.0%),远视眼170眼(4.2%),近视眼2 613眼(63.8%).其中低度近视2 102眼(51.4%),中度近视464眼(11.3%),高度近视47眼(1.1%).其中,男生1 348眼近视(61.2%),女生1 265眼近视(67%).6个年级中正视眼比例逐渐下降,1年级正视眼占45.5%、6年级正视眼占19.2%.平均屈光度(-1.32±1.60)D.小学六个年级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女生的平均近视程度较男生重,男女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6年间近视的进展为-1.0 D,平均-0.2 D/y.结论:中国小学生近视情况严重,应予以重视,加强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018—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控前、封控期间、封控解除后无锡市6~12岁儿童视力损伤患病率、屈光度及近视患病率变化。方法: 纵向横断面研究。团队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及2023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无锡市市属小学6~12岁儿童进行视力、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屈光度、眼位、眼前节、眼底等检查。视力损伤定义为任一眼裸眼视力(UCVA)<4.7, 近视诊断标准为任一眼UCVA<5.0, 且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SE)≤-0.50 D。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近5年的视力损伤患病率和近视患病率,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段近5年的屈光度变化。结果: 2018、2021、2023年, 无锡市6~12岁儿童视力损伤患病率变化明显(χ2=12.33~45.86, 均P<0.05), 其中, 6~8岁儿童2021年视力损伤患病率较2018年明显升高(χ2=11.86~26.85, 均P<0.0125), 2023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25)。2023年, 9~1...  相似文献   

15.
高中各年级动态眼屈光状况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对在校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设计,对西安市城区重点中学2002/2004年度高中学生1385人2770眼动态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高中学生(年龄16~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发病率为94%,其中41.7%的低度近视,40.0%的中度近视,12.3%的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3.8%,尚有2.2%为远视眼;3个年级组各屈光构成比相比,高度近视、远视组在3a间基本稳定,而高三年级在低度近视组、正视组明显下降的同时,中度近视组明显升高。高中平均屈光度(-3.39±2.34)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83±0.75)D,中度近视平均(-4.38±0.85)D,高度近视平均(-7.49±1.28)D。3个年级平均屈光度为:高一(-3.29±2.49)D,高二(-3.09±2.31)D,高三(-3.57±2.25)D,组间和总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组平均屈光度(-3.46±2.35)D,大于男生组(-3.31±2.32)D(P=0.093);其他屈光度组间在性别中无显著性差异。眼别中右眼平均屈光度(-3.51±2.25)D大于左眼(-3.27±2.42)D(P=0.008)。女生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30)。远视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小于左眼(P=0.004)。结论:高中学生屈光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近视眼的构成比中在高三年级继续有低度近视向中度近视发展变化,致使高中总体屈光状态呈平缓近视化趋势;女生在近视化进展期早于男生,女生右眼在高中屈光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应针对高中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用眼状态采取综合、简易的手段,对其近视度数进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在校中小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用自动验光仪(NIKONSPEEDY-K)非散瞳情况下对中小学生5757人次11514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小学生(年龄7~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检出率为81.4%,在小学1年级(7岁)、初中1年级(13岁)、初中3年级(15岁)、高中3年级(18岁)近视检出率分别为48%、84%、95%、95%。其中51.6%为低度近视,24.5%中度近视,5.3%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15.1%,尚有3.5%的远视眼;在初小、高小、初中、高中4个阶段不同屈光状态的变化:高度近视、中度近视逐渐增加,分别由0.8、8.2%上升至7.7、31.8%,正视、远视逐渐下降,分别由40.5、4.8%下降至3.8、2.2%,低度近视在41.7~57.9%间波动。2.中小学平均屈光度(-2.25±2.15)D。4个阶段平均屈光度为:初小(-1.02±1.48)D,高小(-1.67±1.67)D,初中(-2.39±2.10)D,高中(-3.39±2.34)D;小学阶段平均屈光度为(-1.32±1.60)D,中学阶段平均屈光度为(-2.76±2.24)D。性别中,女生平均屈光度(-2.38±2.17)D高于男生(-2.13±2.12)D。眼别中,右眼平均屈光度(-2.33±2.13)D高于左眼(-2.17±2.18)D。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小1和高3的平均屈光度为(-0.82±1.42)D和(-3.57±2.25)D,而高3男生的平均屈光度为(-3.64±2.19)D,女生为(-3.50±2.31)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64±0.73)D,中度近视平均(-4.31±0.84)D,高度近视平均(-7.43±1.29)D;正视平均(-0.12±0.27)D,远视平均(1.98±1.67)D。3.初小、高小、初中、高中4个阶段平均屈光度依次年增长近视为-0.12D、-0.12D、-0.56D、-0.09D;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平均屈光度依次年增长近视为-0.16D、-0.67D;7~18岁间平均年增长近视为-0.22D。结论12个年级中,7岁平均屈光度已呈近视化,高中3年级(18岁)平均屈光度已呈中度近视改变;在初小、高小、初中、高中4个阶段不同屈光状态的构成比的变化:高中度近视逐渐增加,正视、远视逐渐下降;整个中小学阶段呈逐年上升趋势,阶段跳跃式发展,学生的屈光度在高小、特别是初三年级有明显的近视化,在高三年级有继续向近视发展的趋势;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均高于男生,右眼在近视化进展高于左眼。各年级屈光近视化增长在初1和高1、2有2个回退,而在小4、5,初3和高3有3个递增。应针对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眼屈光状态,采取综合手段进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青少年人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酉阳县城镇和乡村各2所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土家族青少年共973例进行眼科检查。通过电脑自动验光及1%环戊通滴眼液扩瞳后检影验光获得青少年的屈光状态,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并分析近视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户外活动时间、父母屈光状态等。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及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近视(等效球镜度≤-0.50 D)、远视(等效球镜度≥+0.50 D)以及散光(柱镜度≤-0.50 D)的患病率分别为66.3%(645例),17.5%(170例)和15.1%(147例)。高度近视检出25例,占总检出人数的2.6%。男生近视患病率(59.8%)显著低于女生(72.5%) ( χ 2 =17.53,P < 0.001)。城镇青少年近视患病率(77.9%)显著高于乡村青少年(51.6%) ( χ 2 =74.12,P < 0.001)。随着年龄增长,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 χ 2 =84.70,P < 0.001),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 χ 2 =78.30,P < 0.001)。近视的土家族青少年中,父母双方均存在( χ 2 =10.85,P=0.001)或单方存在( χ 2 =56.01,P < 0.001)近视的概率显著高于非近视青少年。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状态呈显著正相关(r 2 =0.781,P < 0.001)。结论: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青少年女性近视患病率较高;城镇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高于乡村;近视发病与父母近视和户外活动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据。
  方法: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小学学生(6737名)和3所中学初中学生(1925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检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近视率进行比较。
  结果: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7.0%,其中女性、高度近视家族史,连续看近时间过长和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为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8662例学生中正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和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5.1%、11.3%、11.0%、62.6%。随着年级增长,正视、远视、散光的检出率逐渐减小,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中小学6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近视增长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45.018, P<0.05);男生近视检出率为61.0%,女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5.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0,P<0.05)。
  结论: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近视是主要原因。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且发展越来越快,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佛山市禅城区五年级、六年级近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其因近视产生的心理问题及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佛山市禅城区3所小学,在其五年级、六年级选择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近视筛查、并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孤独量表以及儿童自尊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佛山市禅城区近视患病率52.0%,女性(57.5%)较男性(47.4%)有较高患病率,六年级患病率(57.6%)高于五年级(46.3%)。近视儿童均比正常视力儿童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孤独感以及低自尊度(得分分别为5.53±4.04 vs 4.66±3.59,30.15±11.72 vs 27.29±10.40,97.97±12.73 vs 100.87±12.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初发近视社会焦虑、孤独以及自尊方面比中度近视明显。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对于近视儿童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根据矫正的不同方式分类,近视儿童中,戴角膜塑形镜者社交焦虑感较低(F=4.21,P=0.01),戴框架眼镜者则较容易产生较低的自尊度(F=5.67,P=0.02)。结论:小学生近视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视与其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这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且近视矫正方式的选择影响近视儿童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学一、五年级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的构成情况,为儿童近视的预防矫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川沙学区小学一年级学生447人,共计894只眼,五年级学生269人,共计538只眼进行眼科普查,先检查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小瞳屈光状态,后给予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检查其基础屈光状态。结果近视是小学生视力低常的主要原因。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视力低常率(54.3%)和近视患病率(53.2%)明显高于一年级(7.4%,6.2%),一年级的散光患病率(64.7%)高于五年级(59.5%)。两个年级各种屈光状态构成存在差异;五年级整体屈光状态偏近视,一年级偏远视。两个年级男女生屈光发育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学五年期间,是儿童屈光发育变化较快的年龄阶段,也是儿童屈光异常预防矫治的关键时期,应该作为儿童近视预防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