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内膜细胞内外脂质聚积,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脑动脉及主动脉罹患者最多,常为多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用体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的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主要通过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态学的改变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455例住院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血脂的关系,又按年龄分成3组,分析组间各因素间关系.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与斑块形成有显著关系(p<0.05).中年期脑梗死、糖尿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前期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期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与斑块有显著关系.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斑块形成与冠心病、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在不同年龄段并有相关疾病及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性质判断,可以提供临床积极干预的依据,及时预防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2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患高血压年限及高血压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且与性别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286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51例)和无斑块组(135例)两组,采集所有患者外周血,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与无斑块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外周血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发现患者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和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本院老年病科2007年1月~2011年2月收治患者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MS诊断标准诊断出代谢综合征(MS)179例,非代谢综合征(NMS)146例。将17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设为MS组,非代谢综合征146例设为NMS组。检测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彩超检测入组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严重程度及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比较,MS组血浆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CRP、BMI、餐后2h血糖(PB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指标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相关。MS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于NMS组,其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是NMS患者的1.96~3.89倍。结论MS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痛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在我院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血糖(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三酰甘油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寻找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经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特征;并对其中32例不稳定斑块患者查相关的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压等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76例脑缺血住院患者中超声检出不稳定斑块32例。32例中高血压29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14例,三酰甘油增高9例,糖尿病8例。32例中23例有硬斑及不稳定斑块形成,9例单纯有不稳定斑块形成。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其中不稳定斑块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高三酰甘油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在斑块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斑块情况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28例)、无斑块组(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脂指标检测及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三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脑梗死的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非脑梗死的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临床意义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与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对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进行追踪 ,对其中在 2a内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声影像改变与相同时间内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脑梗死组 72例均符合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经CT或MRI证实。 72中男性 5 0例 ,女性 2 2例。年龄 4 8~ 70岁 ,平均 ( 5 5± 7)岁。对照组 70例 (均来自门诊患者 ) ,其…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存秀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39-244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晚,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定LDL、TC、TG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40例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6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治疗前水平,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缩小、面积缩小,12个月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变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具有重要作用。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坚持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同时测定患者血浆OX-LDL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血浆OX-LDL水平有关。结论血浆OX-LDL水平和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测能进一步验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从而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卒中的危险性起到更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探索简便廉价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82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疗程6个月,综合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脂康胶囊具有明显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98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将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组患者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发生率较健康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为主要原因;经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洪伟 《北方药学》2014,(5):111-111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诊断特点和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对检查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总动脉主干斑块发生率为20%,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发生率为26%,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为54%。溃疡斑块声像图主要包括溃疡斑、硬斑、软斑和扁平斑,共34例脑梗死患者,占34%,溃疡斑和软斑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溃疡斑和软斑患者患脑梗死的几率较高。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超声诊断能够使病变及早获得发现,便于临床医生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