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法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法进行手术。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以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5%vs 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察组皮肤浅表感染率和皮缘坏死率均较对照组低(0 vs 15.38%,0 vs 19.23%,P 0.05);两组在腓肠神经损伤和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微创与外侧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收集2013 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和传统组(采用外侧扩大入路)进行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和高度。两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AOFAS 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 vs 16.7%, P>0.05)。微创与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但前者术前等待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切口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55例58足。对两组病例的B?hlers角与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切口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7个月。每组B?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明显改善;两组间B?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功能评价及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82例90足,男65例,女17例;年龄16~71岁,平均45.3岁。左侧35例,右侧39例,双侧8例,均为闭合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9足、Ⅲ型71足、Ⅳ型10足。均采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钛板内固定。术后均给予短腿石膏托外固定3~5d,根据切口情况行不负重行患肢功能锻炼,8~12周后根据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 82例90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神经损伤,骨髓炎。2足切口裂开,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足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走时疼痛。2足负重后关节面出现塌陷。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优65足、良14足、可10足、差1足。优良率为87.8%。结论应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外侧微创小切口与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7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39例(43足,外侧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和常规治疗组33例(35足,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4.1±9.8) min和(63.2± 7.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术后4足出现皮缘浅表坏死;2足出现皮肤部分坏死,3足出现足外侧缘皮肤麻木;微创治疗组未出现手术切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评分:常规治疗组60分~3足,70分~9足,80分~15足,90~100分8足;微创治疗组60分~3足,70分~11足,80分~18足,90~100分11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方法比较,经外侧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时间较短、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跗骨窦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2021年11月在洛扎县人民医院外科及武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Sanders分型为Ⅲ型的跟骨骨折患者共29例。按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临床应用外侧L型切口进入,B组(13例)采用临床应用跗骨窦切口进入。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管理及治疗均相同,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伤口愈合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A组并发症3例(18.75%),B组1例(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伤口愈合:A组伤口甲级愈合10例(62.5%),乙级愈合2例(12.5%),丙级愈合3例(18.75%);B组甲级愈合13例(100%)。结论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选取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的概率小,术后疗效均有满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朱俊  王培  李文祥 《安徽医药》2018,39(1):105-107
目的 比较2种手术方案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小切口组(n=22)及传统外侧切口组(n=23)。微创小切口组患者采取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外侧切口组采取外侧L型切口入路置入钢板内固定。术后按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手术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结果 微创小切口组AOFAS评分优良率(90.91%)比传统外侧切口组(73.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创小切口组患者切口短、术后引流量少(P<0.05);跟骨交叉角随时间不断增加,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角度均大于传统外侧切口组(P<0.05);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低于传统外侧切口组(P<0.05);微创小切口组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中度以上受限率40.91%,低于传统外侧切口组的78.26%(P<0.05)。结论 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式在修复骨折损伤的同时,能够达到更佳的复位效果,改善术后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程度,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对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L”形入路48例入“L”形入路组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52例入“八”字入路组。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各角度及跟骨高度恢复情况、跟骨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L”形入路组,“八”字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P<0.05)。相比于“L”形入路组,“八”字入路组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大(P<0.05)。“八”字入路组跟骨恢复优良率为94.23%,高于“L”形入路组的81.25%(P<0.05)。“八”字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L”形入路组的22.92%(P<0.05)。结论:两种入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均可有效恢复跟骨功能、结构及形态,但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利于促进预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前外侧入路联合内侧MIPPO治疗OTA/AO C型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将我院以OTA/AO C型pilon骨折为诊断的患者总计40例,对患者实施前外侧入路联合内侧MIPPO方案,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有效随访(术后1、3、6、12个月),获得术后12个月内的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运动范围(ROM)及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评价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ROM及AOF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入组患者中经随访12个月,均获得了较好的骨折愈合的结果,对位对线良好,平均愈合时间(10.26±3.53)个月。术后2例存在尿潴留,1例切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在术后及随访期间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VAS评分、ROM、AOFAS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TA/AO C型pilon骨折中,实施应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内侧MIPPO治疗,术后12个月即骨折愈合以后的疼痛感较轻,对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踝后足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远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干中远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从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桡神经损伤情况、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对两种入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33.15±10.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13.68±22.41)mL,术中发生3例桡神经损伤(3/19),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00±1.21)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29.74±8.11)°,伸直(4.21±1.23)°,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4.37±6.53),改良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1±9.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3.75±17.46)mL,术中发生1例桡神经损伤(1/16),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84±1.07)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33.75±6.31)°,伸直(4.63±1.09)°,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6.44±8.02),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而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与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方面与前外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外侧入路相对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远段骨折更加简单而安全,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案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7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术后2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33例33足跟骨闭合性关节内骨折,右足18例,左足15例。高处坠落伤27例,车祸伤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11型14足,Ⅲ型16足,Ⅳ型3足。均行跟骨外侧入路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不用石膏固定,早期功能练习。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5周;2例出现切口裂开,经治疗后好转。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7足,良13足,可3足,优良率为90.9%(30/33)。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功能练习,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解剖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解剖支持钢板内固定。按Sanders分类法进行骨折分类Ⅱ型13足,Ⅲ型10足。随访23例。随访时间6至22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按"Maryland标准进行评分:优9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为87.0%。结论采用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解剖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行改良外侧横形入路与经典扩大外侧L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各34例,对比分析.结果 68例(70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治疗组无1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术后3例(3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切口感染,2例(2足)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常规切口手术入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同病因所致需行全髋置换的患者29例,随即分成前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组17例,后外侧传统切口手术入路组12例,评价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髋关节评分等方面。结果两组间比较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髋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传统切口手术入路的选择在全髋置换术后短期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叶猛  曹溢  张保  俞宇  董俊  胡联英  项辉  贾其余 《安徽医药》2020,41(2):198-201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髓内钉和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髌韧带入路组(34例)和髌上入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累计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Johner-Wruhs功能评分差异,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髌上入路组和经髌韧带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中累计透视次数、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低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髌上入路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Johner-Wruhs功能评定优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双下肢不等长、骨折畸形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较经髌韧带入路,髌上入路在减轻患者术后髌前疼痛,降低术中透视次数,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入路方式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且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65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跗骨窦入路法,对照组患者采取"L"形入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解剖学情况、手术后评价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较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60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其接受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为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量表评分(AOFAS)、手术前后跟骨结节关切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评价预后质量的AOF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明确手术适应症前提,运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比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具有简便手术、减少切口创伤以及术后皮肤感染的优势,临床上应当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应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 随机纳入62例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参考组(n=31)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n=31)患者采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比患者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手术前后患者Langre角、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并进行组间对比,比较手术前后患者Maryland评分及Morrey法,统计并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参考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且切口长度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患者Morrey评分均低于术前,MaryLand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患者Morrey评分及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9.68%,参考组总发生率25.81%,研究组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跟骨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术及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足踝功能改善效果,但是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创伤更小且能够缩短其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60例78足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和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组评分标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78足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术后X线片示复位满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优良率92.31%。结论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钢板内固定更接近解剖复位,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