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西格列汀前后使用持续动态血糖监测(CGM)24小时血糖的变化。方法针对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西格列汀前CGM持续监测3 d,口服该药物16周后,CGM持续监测3 d。比较给药前后24小时平均血糖(MBG)、24小时血糖标准差(SDBG)、24小时血糖波动范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高血糖比例。结果给予西格列汀后MBG、SDBG、24小时血糖波动范围、MAGE、高血糖比例均减少。结论西格列汀可降低24小时血糖的平均水平及血糖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由预混胰岛素调整为等剂量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对照组应用预混胰岛素。采用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28 d,比较两组日胰岛素剂量、治疗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以及平均血糖(MBG)、HbA1c和FBG水平。结果 试验组TIR高于对照组(P<0.01),日胰岛素剂量、TAR以及MBG、FBG和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TB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能有效降低FBG水平,且血糖波动幅度小,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和低血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糖尿病合并妊娠孕妇20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3例给予指尖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观察组同时应用指尖血糖仪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进行连续72h血糖监测,统计2种血糖监测方法对低血糖的诊断情况,比较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出的低血糖和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指尖血糖仪(P<0.05);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作为先进的血糖监测手段,可全面、客观地反映孕妇孕妇各时段的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特点,并能准确、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发生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使血糖控制更具具体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评估利拉鲁肽和德谷胰岛素短期联合应用与基础-餐时胰岛素相比在降低血糖波动(GV)、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和氧化应激水平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设计,将应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至少1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2组,基础-餐时胰岛素组(对照组,n=26)和德谷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组(试验组,n=26)。主要研究终点为治疗14 d后GV参数和TIR与基线相比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低血糖情况、氧化应激水平和体质量较基线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1,5-脱水葡糖醇(1,5-AG)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MAGE和e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1,5-A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TIR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10 mmol/L)时间(TAR)明显缩短,试验组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3.9 mmol/L)时间(TB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8异前列腺素F2α和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l...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患者动态血糖的变化特点,为寻找低血糖的病因提供诊断依据。方法以10例糖代谢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的13例患者及同期1I例个人资料相匹配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反应性低血糖患者分别设为胰岛素瘤组和糖尿病组,用动态血糖仪(CGMS)连续监测72h,比对三组的动态血糖谱。结果①胰岛素瘤组24h血糖均值和最小血糖值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组和正常组(P〈0.05);胰岛素瘤组血糖最大值低于2型糖尿病组(/9〈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胰岛素瘤组最低血糖值〈2.8mmol/L;③胰岛素瘤组24h低血糖发生次数最多,为(6.24±4.57)次,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持续时问最长为(8.45±5.06)h,且日夜问低血糖的持续时间夜间明显高于日间(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无症状低血糖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章容  戴武  叶军  曹永红  刘燕  汪运生  张苏皖  匡蕾  邹玲玲 《安徽医药》2018,39(12):1462-1465
目的 动态血糖监测(CGM)评估血糖波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68例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R病变程度,将108例无DR的患者纳为NDR组,60例DR患者纳为DR组。对受试者进行连续72 h的CGM,计算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有效波动平均幅度(MAGE),同时检测HbAlc、血压、体质指数,评估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R组患者病程(8.33±0.82)年、收缩压(138.20±11.84)mmHg、舒张压(86.53±8.57)mmHg、SDBG(2.73±0.54)、MAGE(3.98±0.70)mmol/L,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AGE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DR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波动及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7.
周健  贾伟平 《药品评价》2009,6(3):96-98
动态血糖监测(CGM)是一项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1]。与传统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相比,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完整的血糖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51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2~77岁,平均(49.1±5.5)岁,病程半年~20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动态血糖监测组26例,常规血糖监测组25例,两组均选择诺和锐胰岛素皮下注射2次/d,两组在性别、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个体血糖监测的结果再调整胰岛素治疗后15d,两组均行72h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治疗后动态血糖监测组患者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比治疗前测定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血HbA)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根据个体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末梢血糖监测组,能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代末梢血糖监测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迪  鹿斌 《上海医药》2012,33(4):6-9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详细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采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本文结合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实际情况,简要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tin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与指尖监测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意义。方法应用CGMS对住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h的血糖监测,同时用指尖血糖监测仪,每天至少监测7次血糖,观察比较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指尖血糖监测仅发现15例21次低血糖,而CGMS发现30例出现110次低血糖,其中20例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Un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HU),以夜间多见。结论 CGMS是目前监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较为先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立民  王利群  马博清  叶蔚  陈树春 《河北医药》2010,32(24):3489-349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眼底检查或荧光造影,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眼底正常组(25例)、眼底渗出组(18例)及眼底增值组(15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血糖连续监测72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bA1C均明显增高(P〈0.05);MBG、SD及MAGE随眼底病变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lc)〈7%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特征,探讨其血糖波动凋控目标。方法将68例HbAlc〈7%的T2DM患者分为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止常组(31例)与MAGE升高组(3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用MAGE、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MBG)、日间血糖绝对差(MODD)对血糖波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基于避免低血糖的发十,以ROC曲线对血糖波动控制目标进行探讨。结果①血糖波动特征:68例MAGE(4.54±2.87)mmol/L,MBG(7.14±1.73)mmol/L,SDBG(1.80±0.95)mmol/L,MODD(1.92±1.25)mmol/L。低血糖发生率63.24%(43/68),共发生低血糖59次,其中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占81.36%(48/59),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89.58%(43/48)。②MAGE止常组与MAGE升高组比较。低血糖发生次数构成比、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MAGE、MBG、SDBG与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百分率相关(P〈0.01)。⑧基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MAGE控制目标为〈3.6mmol/L,SDBG控制目标为〈1.73mmol/L。结论血糖控制达标的。F2DM患者中仍有较多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大的现象,较易发生低血糖。临床治疗应选择可降低血糖波动、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效果。方法纳入GDM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CGMS监测血糖,对照组采用强生血糖仪监测8次血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记录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检测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能全面的反应GDM患者的血糖情况,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促使GDM患者血糖达标,避免遗漏无症状高血糖和低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方法对于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常规组,分别为39例,监测组应用血糖仪连续动态监测血糖72h,常规组应用血糖仪常规测定血糖3d。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监测组与常规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间监测组效果好于常规组,其血糖值、平均住院天数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令戈 《药学进展》2023,(10):790-800
利用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实时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血糖管理,进行“精准控糖”。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CGM的衍生指标,成为衡量血糖控制和改善的新兴标准,并在近年逐步被纳入国内外糖尿病防控指南。TIR可以提供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及血糖波动在内的更全面、更细致的血糖信息,与糖化血红蛋白等传统血糖指标互为补充,更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以及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疾病风险。综述CGM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索血糖评估新指标TIR赋能糖尿病管理的内涵和临床实用性,旨在为进一步优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的无症状低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401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相关生化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评估2型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60岁以上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8.84%,而60岁以下低血糖的发生率为4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患者平均血糖(MBG)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6)。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对血脂代谢紊乱、无症状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大者和女性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大于年龄小者和男性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上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及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的相关性。结果MBG非空腹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P〈0.01);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除空腹外,其余时间点以及时间段血糖与HbA1C均呈正相关,其中中餐前、MBG餐前、MBG餐后、MBG5、MBG非空腹、及MBG7与HbA1C均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血糖监测次数增加,平均血糖与HbA1C的相关性越密切。结论T2DM患者HbA1C与MBG非空腹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尤其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的检测。因此,T2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早餐后2h和中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和社区管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予自我血糖监测和社区管理后对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将64例在我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SMBG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SMBG组在此基础上予自我血糖监测和社区管理措施,持续1年。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SMBG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MBG组的症状性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血糖监测和社区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朱艳玲  钱林  赵霞  张林霞 《河北医药》2010,32(23):3354-3355
目前,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国内外倾向于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使胰岛B细胞得到休息,使B细胞功能得到改善。但是,调整药物计量降低血糖的过程中,由于生化分析仪与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受测试次数的限制,不能连续动态监测患者24h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应用于肝脏术后伴发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对其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肝脏手术后伴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康全力,TPF-DM),对照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TPF),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记录患者血糖,为时18 d,比较2组患者24 h血糖波动幅度(24 h MAGE)、餐后2 h血糖(2hPG)、日均胰岛素用量、CGMS血糖值在各范围所占百分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 MBG(mmol·L-1)分别为(8.38±1.59)和(9.10±1.63),2hPG(mmol·L-1)分别为(9.35±1.17)和(12.36±2.65),日均胰岛素用量(u)分别为(15.2±11.3)和(37.6±12.0)。观察组的24h MBG、2hPG、日均胰岛素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GMS血糖值在各范围所占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的使用可以降低肝脏术后伴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24h MBG及2hPG,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对控制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