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图像特征,对比研究2种检查方法定位病灶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急性CSC患者(81眼)的FFA和FD-OCT图像资料,观察患眼FFA荧光素渗漏点与FD-OCT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异常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81眼急性CSC患眼中,FFA检查发现荧光素渗漏点86个,在FD-OCT图像上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PED)、小隆起、粗糙紊乱等RPE层异常改变。此外尚有13眼(16.05%)在荧光素渗漏点以外区域存在着低荧光、荧光染色、透见荧光,在FD-OCT上RPE亦表现为PED、小隆起、粗糙紊乱混合存在。还有6眼(7.41%)无任何异常荧光区域,在FD-OCT上RPE也显示有PED、小隆起、粗糙紊乱等改变。结论 急性CSC的FFA渗漏点与FD-OCT中RPE异常改变部位基本对应,而FFA渗漏点以外区域FD-OCT亦有RPE层异常改变,在急性CSC诊治中FD-OCT不可完全替代FFA。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肥厚型色素上皮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视盘旁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及周边部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伴脉络膜厚度增加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 但不同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各不相同。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认识仍将不断深入。本文对目前已知的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就病理生理学特点、多模式影像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提高DR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是脉络膜管腔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可以反映脉络膜结构及血流的情况, 被用于各种眼部疾病脉络膜情况的评估。CVI在DR的预测、早期干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CVI与光感受器之间的联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甚至可将CVI作为光感受器健康和视力预后的预测性指标。此外, 脉络膜不同层次的CVI研究受限于分层的准确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 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为此提供解决方案。相信未来通过更加完善的研究及人工智能的助力, CVI的内涵可进一步丰富, 对DR机制的阐述以及服务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OCT动态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acute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ACSC)细微结构的变化,比较其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与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经FFA及OCT确诊的96例98眼ACSC患者,应用OCT比较单纯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对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并比较各组间的视力差异。随访时间为治疗后2,4,8wk。结果:各组之间在治疗前视网膜脱离范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2,4,8wk比较,激光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治愈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与前两组比较,其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小,治愈率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OCT无创、简便、直观,能对CSC的愈后过程进行灵敏的追踪。  相似文献   

5.
闫峰  孟凯  门保成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89-1191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中的图像特征,以及CSC患者外核层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CSC患者54例58眼和健康人30例60眼(对照组)行FD-OCT检查,采用Cirrus 3D-OCT模式对眼底黄斑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深度1.9mm。扫描面积5.8mm×5.8mm,扫描模式512×496。观察CSC的FD-OCT图像特征,并测量不同时期CSC患者中央凹处外核层厚度,评估外核层厚度与BCVA的关系。结果:所有54例58眼CSC患者OCT检查典型的形态改变,以单纯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和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为主,约84.5%。CSC患者黄斑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平均厚度在急性期最厚,随着病情的缓解,逐渐变薄,但恢复期仍较正常人厚;CSC患者的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厚度与BCVA呈负相关。结论:FD-OCT能清楚地显示CSC的形态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CSC患者的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厚度与BCV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脱离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点.方法 对30例(31眼)经FFA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OCT检查,对浆液性脱离区进行测量和观察.结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浆液性脱离区,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三种形式.结论 OCT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变直观图像并能观察病情程度.对随访病情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迁延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OCT)特点,从而为我们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CSCR患者共85例,6 mo以上未愈者视为迁延型共32例,6mo内病情痊愈者53例,观察其OCT成像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大于500μm、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及健眼存在色素上皮损害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神经上皮脱离宽度>4000μm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CT成像简洁、直观,可清晰显示视网膜内各层的细节变化,在诊断、动态追踪方面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们可根据OCT的成像特点判断病情,告知预后,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雷珠单抗联合微脉冲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黄斑形态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120例(120眼)CSC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各60例, 对照组进行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黄斑中心区厚度(CMT)、黄斑下积液率、神经上皮层水肿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资料。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57/60), 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 P=0.013)。观察组治疗后BCVA(0.53±0.06)优于对照组(0.70±0.11)(t=9.30, P<0.001), 观察组治疗后CMT(241.16±20.61)μm低于对照组(300.84±26.84) μm(t=13.66, P<0.001)。观察组黄斑下积液率为1.67%(1/60), 低于对照组的11.67%(7/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的变化。方法 对 4 2例患者的 4 4眼进行OCT检查 ,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测量 ,分析其结果。结果 根据OCT图像 ,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 3种不同形式。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和判断治疗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 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 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 263.50)μm]、1个月[91.50(33.50, 261.00)μm]、3个月[0.00(0.00...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3岁,工人。因“右眼铁屑崩伤视物不清半小时”于2004年7月23日以“右眼球内磁性异物”入院。入院时查体:右眼视力0.2,眼压T2,角膜缘7点位有1长约5mm纵向全层裂口,有少量玻璃体嵌顿,角膜透明。前房稍浅,前房下方Ⅰ级积血。瞳孔圆。晶状体透明在位,眼底未查。左眼视力1.0,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眼眶CT示:右眼内金属异物,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是常见的眼底疾病,自1866年von Graefe对其详细描述,距今已有百余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眼底血管造影,包括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同步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DOCT)的图像特征,以探讨CSC的发病机制。 方法:对2009-06/2011-10在我院就诊的54例CSC患者使用海德堡公司生产的Spectralis HRA-OCT设备进行检查,选取患者的FFA,ICGA及同步SDOCT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CSC患者54例FFA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荧光渗漏,ICGA表现为病灶处脉络膜血管异常,SDOCT表现神经上皮的浆液性脱离,其中38例(70.4%)患者的FFA和同步SDOCT比较发现,FFA表现为荧光渗漏点处对应的同步SDOCT为小片状的RPE脱离。 结论:通过FFA与ICGA以及SDOCT的同步检查,更准确的定位CSC患者病变部位,为CSC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资料,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观察30例(36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处的形态.,结果 30例36眼患者(47个渗漏点)中,OCT检查发现22眼(28个渗漏点)为神经上皮层脱离,1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层脱离,13眼(17个渗漏点)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47个渗漏点中OCT上表现为典型色素上皮改变者36个(76.6%),其中色素上皮脱离者19个(40.4%),色素上皮隆起者17个(36.2%);眼底彩色照相发现有灰白色渗出者28个(59.6%),二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CT或眼底彩色照相表现有阳性体征者42个(89.4%).结论三维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作为一种无损伤性、非接触性检查技术,不但能定性定量检查和随访CSC,还能定位渗漏点.指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使用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技术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3mo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0眼,20眼(平均年龄:33.65±5.24岁)典型急性单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对侧正常眼,20眼为健康对照组。进行荧光素血管造影和OCT检查。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到中央凹和视网膜下液1000μm处颞部和鼻部。结果:在三个不同的位置,三组间的SF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372.40±34.39μm)在基线和随访3mo后均显著大于对侧正常眼(302.10±8.9μm)和对照组眼(279.80±14.49μm)。CSCR眼平均CMT为317±141.86μm,并且SFCT与C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部位脉络膜厚度的增加,以及被称为“厚脉络膜”的过度扩张和高渗透血管,似乎在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广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34例,发病期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其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期CSC患者OCT表现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水肿。恢复期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区可观察到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消失。CSC患者预后视力与发病期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402、-0.485、-0.360,P<0.05)。恢复期CSC患者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5);患眼的预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r=0.48,P<0.05)。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存在的患眼视力好于内外节连接消失的患眼视力(P<0.05)。结论: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均可能影响视力的预后;高分辨率的OCT能在CSC患眼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OCT与mfERG图像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应用德国CarlZeissCirrusHD-OCT及美国EDI VERIS Science^TM4.9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40只急性期CSC眼(40例)进行检查。将CSC患者OCT黄斑厚度图三个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相对应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间进行比较,并将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视网膜下液范围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与mfERG6个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SC患者OCT内环、中环、外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mfERG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峰时间呈正相关。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和视网膜下液范围与mfERG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峰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CSC患者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积液情况与mfERG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积液量,尤其是用积液范围来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改变。OCT与mfERG的检测可以综合评价CSC患者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下积液状况,ETDRS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检查。结果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有10眼(25.0%)RNL下积液完全消退。持续治疗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有7眼(17.5%)、6眼(15.0%)、7眼(17.5%)、3眼(7.5%)及3眼(7.5%)RNL下积液消退,仅有4眼(10.0%)在治疗后6个月RNL下积液仍存在。患眼EDTRS视力: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为(50.00±16.11)个字母,与治疗前(46.16±16.67)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 3);治疗后2个月(53.39±14.67)个字母,较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确诊主要依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而光学断层相干扫描(OCT)与FFA的联合应用为CSC的动态观察及评价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通过将CSC患者的FFA图像导人OCT中,研究2种检查方法定位病变部位的一致性,探讨CSC的发病机制。方法44例单眼诊断为CSC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36例,女8例;年龄(39.34±5.3)岁,视力0.64±0.27。所有患者均进行了FFA和OCT检查。在Topcon3DOCT1000中导人FFA图像,直接对照OCT病灶与FFA渗漏点,观察二者病变部位的一致性,并用OCT方法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及其脱离高度。结果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改变包括RPE脱离34例(77.3%),RPE小隆起和粗糙10例(22.7%);在RPE脱离的34眼中OCT与FFA定位一致者占31例31眼(91.2%),2种结果不一致者为3例3眼(8.8%)。OCT检测CSC患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的厚度为(138.5±19.40)μm,与正常眼的(137.35±5.01)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为(263.34±126.7)μm。结论CSC的病理机制为RPE脱离继发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FFA渗漏点基本与OCT所测RPE脱离的部位相对应。无RPE脱离者可能与RPE通透性改变有关,OCT能精确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及脱离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