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行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1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病历资料:患者,男,58岁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膀胱机能训练后能自行解尿.结论 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深受膀胱肿瘤患者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膀胱机能的训练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质量,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规律排尿的方法。[方法]制订训练计划,通过心理护理,新膀胱储尿功能的训练,排尿、控尿方式的训练,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训练指导。[结果]经过1~3个月系统的排尿训练,23例患者均能自主排尿,每次排尿200~300ml,平均250ml,每天间隔3~5h,平均4h,夜间唤醒1~2次,均无夜间溢尿。[结论]系统的排尿训练是恢复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有规律排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春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42
回肠代膀胱术由于远期疗效好、肾功能不受影响,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一般用于膀胱功能丧失和膀胱癌晚期膀胱全切术后的患者。2009年8月26日1例患者术后致切口感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当因各种原因行全膀胱切除后或膀胱完全失去储尿、排尿功能时。常需用肠道进行尿流改道,回肠膀胱术是较为理想的常用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林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0):48-48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替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36例行膀胱切除以及原位回肠膀胱术患者,按照术式进行分组,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19)和开放性手术组(n=17),对比分析两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本院的分组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肠道恢复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手术较之开放性膀胱全切手术其畅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较少以及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采用腹腔镜行膀胱全切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6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30例行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两组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发生。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和回肠膀胱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463.59±50.24)min比(436.07±44.91)min、(1081.16±320.49)ml比(867.53±224.61)ml、(46.88±4.67)d比(20.37±5.24)d],但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回肠膀胱术组[25.0%(8/32)比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尿流改道术均是临床上尿流改道的较成熟方式,在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9.
回肠代膀胱术是膀胱肿瘤患者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常见的手术方式,手术后病人的尿液自造瘘口不断流出,需要在造口处黏贴造口袋,若造瘘口护理不当,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良好的护理可以避免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感染、溃烂,电解质紊乱以及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避免患者的焦虑、恐惧,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现对我院十余例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造瘘口的护理和并发症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对120例行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术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回肠代膀胱术后造瘘口感染的原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1年1月-2013年2月入住医院泌尿外科行回肠代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120例,根据其造瘘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感染率为8.3%;感染组长期卧床8例占80.0%,糖尿病史7例占70.0%,抗菌药物使用7例占70.0%,而非感染组长期卧床39例占35.5%,糖尿病史42例占38.2%,抗菌药物使用40例占36.4%,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白蛋白(29.1±3.1)g/L明显低于非感染组的(36.9±4.1)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是造瘘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造瘘口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史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需要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康复。方法:对16例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施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措施,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术前指导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16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实施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 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 h 死亡1 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 例,远期并发症7 例.57 例均获随访6~84 个月,平均67个月,5 年生存率58.1%.结论 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徐声俊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69-70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护理中关键性健康教育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关键性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结果:两组病人均康复出院,但实验组患者获得了较关键、全面的围手术期相关知识,同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期间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结论: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增加关键性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获得更关键的围手术期相关健康知识,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21例膀胱癌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中白天控尿良好者12例,夜间控尿良好8例,有8例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随访期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等特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3例,腹膜外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截取35~40 cm回肠纵形切开后折叠形成N型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型新膀胱的上臂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结果本组23例手术时间5.5~7 h,术中平均出血400 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6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40.5±65.8) ml,最大尿流率(17.5±6.8) 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9 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 cm H2O,剩余尿0~55 ml.结论原位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具有较好的尿控和排尿能力,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