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2.
<正>黄芩为唇形科黄芩的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范子计然》云:"黄芩出三辅(今西安),色黄者,善。"《新修本草》曰:"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宜州、鄜州、径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鄜州为今延安富县。《图经本草》云:"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  相似文献   

3.
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最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  相似文献   

4.
草人 《中医药文化》2001,18(2):33-34
据笔者考证,宋代马志《开宝本草》谷精草文与苏颂《图经本草》江宁府谷精草图所反映的谷精草原植物,都是今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Androsaceumbollate(lour)Merr,而并非今之药用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 Erocaulon buerberiaum  Koern。今之谷精草始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演变过程如下。 谷精草的形态记载沿革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谷精草,白花细叶。”《日华子本草》:“(谷精草)二三月于田中生白花者。”宋代马志《开宝本草》:“(谷精草)二月、三月于谷田中采之。一名…  相似文献   

5.
冬葵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又名葵、露葵、滑菜 陶弘景曰: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入药性至滑利,按《尔雅翼》云:葵者,揆也 葵叶倾目,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采摘冬葵,必待露水散尽后,故又称之为露葵 作菜食用,清滑爽口,所以又被叫作滑菜 据《本草纲目》记载:“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  相似文献   

6.
近10年秦艽、麻花艽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秦艽在本草学考证、植物化学、生物学特性及药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秦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笔者现根据所查资料就秦艽近10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本草学考证 秦艽又名西秦艽、大秦艽、左秦艽、左扭根等,作为传统常用中药,历代本草皆有收载。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名医别录》载:“秦艽生飞鸟山谷。”陶弘景云:“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以根作罗文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2]宋《图经本草》云:“……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3]。《本草纲目》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4]。 经考证,飞鸟山、甘松、蚕陵在四川省境内,泾州在甘肃省境内,鹿州、歧州在陕西省境内,秦中可能指陕西。由此可见,甘肃、陕西、四川等省都出产秦艽;以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产区地道。古本草所载产地与目前秦艽生产情况基本一致。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自古秦艽原植物有多种,而以“罗...  相似文献   

7.
秦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秦艽在本草学考证、植物化学、生物学特性及药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秦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笔者现根据所查资料就秦艽近10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本草学考证 秦艽又名西秦艽、大秦艽、左秦艽、左扭根等,作为传统常用中药,历代本草皆有收载。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名医别录》载:“秦艽生飞鸟山谷。”陶弘景云:“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以根作罗文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2]宋《图经本草》云:“……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3]。《本草纲目》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4]。 经考证,飞鸟山、甘松、蚕陵在四川省境内,泾州在甘肃省境内,鹿州、歧州在陕西省境内,秦中可能指陕西。由此可见,甘肃、陕西、四川等省都出产秦艽;以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产区地道。古本草所载产地与目前秦艽生产情况基本一致。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自古秦艽原植物有多种,而以“罗...  相似文献   

8.
孙星衍辑《本草经》卷一,对苦菜条(1955年商务版55—56页)作如下考释云:“案《说文》云:‘荼(注),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枝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菜。’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唐  相似文献   

9.
<正> 九、山豆根山豆根又名广豆根,是豆科植物柔枝槐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宋《开宝本草》最早收载人药。广西是我国山豆根的原产地。据宋《图经本草》载:“山豆根……今广西亦有之,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解毒攻热甚效。”可知,山豆根品种来源较为复杂,有“苗蔓如豆”者,也有直立“如小槐”者。前者植  相似文献   

10.
趣话白头翁     
白头翁为多年生草本毛茛科植物,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翁花、山棉花根等,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唐本草》记载:“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开宝本草》对白头翁的特征也有记载:“今验此  相似文献   

11.
正牡丹皮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丹"。未说明入药部位。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牡丹……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应是其全根入药。而牡丹皮之名则见于金·张元素《珍珠囊》,至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并在注解中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后世即以"牡丹皮"之名用于临床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一、望江青的本草考证望江青之名始载于《李氏草秘》。《本草纲目拾遗》云:“望江青……谷雨后发苗,生泽旁湖岸,方茎中空,叶狭长而尖,有锯齿,对节……开花成穗,细紫层层而上……节间方而白,极长,亦空明,根尤妙。”又引《李氏草秘》云:“望江青,俗呼天芝麻,以其叶似芝麻叶也。方梗,对节生叶,至春节间开红紫花,生水沟泽边”。由于上述植物具有方茎、叶  相似文献   

13.
人参(Radix Ginseng)东北土名“棒槌”,名列关东三宝之首。本品为五加科(Alariaceae)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古医籍载]人参原名为蓡(音参,或省作蓡。)《说文》云:“蓡,药草,出上党祲者也”。《吴普本草》云“人参,一名土精,精者星也”。《春秋说题辞》云:“星之为之言精也。”《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而为人参。”所谓也就是人蓡、人祲、土精,其名意义并非指其形状。人参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吴普本草》亦称其为黄  相似文献   

14.
<正> 蝎,古称虿(Chai)。《广雅》曰:“虿,蝎也”。本草中有关蝎的记载,最早见于《蜀本草》,当时称之曰“蛜(?)”。早在宋代《开宝本草》中就有全蝎功用的详细记载。它既是贵宾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又是祖国医学中止痉、祛风、解疮毒的名贵药材。若炸而食之,亦可作强壮剂,国内外均有服用者。蝎作为药用,基源系蝎目钳蝎科钳蝎的干燥全虫,因而又名全蝎、全虫。单用尾者名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之名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成书于汉代,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这些本草专著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卷数、药物数量、注释及相关内容方面历代都有发展和增加,但在总的体例、分类、编排方式等,仍与《神农本草经》相同。可以说后世的本草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序文"发展为后世本草的"叙例",三品药物发展成为后世本草的各类及分卷,药物条文保留在《证类本草》及各本草书中。今日所见《证类本草》的"白文",即是《神农本草经》的古文献,也即陶弘景的"朱文"。  相似文献   

16.
<正> 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温等十剂。它是方剂分类法的一种。宋代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则《嘉祐本草》称“十剂”为“十种”,未讲是谁提出的。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一序例上云:“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照寇氏的说法。十剂是陶隐居(即陶弘景)提出的。而寇氏并补充了寒、热二种。后来王好古作《汤液本草》时,在十剂之末,转录了寇氏的话。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曾多次弓用十剂作为注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开宝本草》研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开宝本草》是以宋太祖赵匡胤第三个年号“开宝”命名的中药文献。据《嘉祐本草补注》所引书传记载,《开宝本草》共修两次,第一次在开宝六年(973),定名《开宝新祥定本草》,次年(974)又予重修名之曰《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新祥定本草》,是北宋初由国家组织人员编修的。参加人员有: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復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主要由刘翰负责。本书的编修,是以《唐本草》为蓝本,参考陈藏器《本草拾遗》、李含光《本草音义》、《蜀本草》及其他诸书,并增加一些新药,刊正一些别名,马志作了一些注释而成。清本完成后,经扈蒙、卢迻逊审阅,由国子监出版,所以宋代书志多题卢多逊定。 《开宝新祥定本草》是第一次用雕版印刷的(按以  相似文献   

18.
仙茅始载于我国本草 ,今有三说 :(1 )《雷公炮炙论》[1] (2 )《海药本草》[2 ] (3 )《开宝本草》[3 ]。据尚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叙《雷公炮炙论》为南北朝刘宋 (公元 42 0~ 479年 )时雷学攵所撰[4 ] 。《海药本草》为五代前蜀李王旬 (约在公元 90 7~ 92 5年 )所撰[4 ] 。《开宝本草》为北宋开宝七年 (公元 974年 )刘翰、马志等所撰 [4 ]。但自宋末以后这些原书不存 ,而内容可见于宋朝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在《证类本草》中仙茅条下正文大字未标有“今附”,示《开宝本草》新增药。故有仙茅始载于《…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国药業对“省头草”、“佩蘭”和“零陵香”三种药物常常混淆不清。浙江某些地区有以菊科佩蘭和豆科植物草木犀(辟汗草)为“省头草”,上海又常常以佩蘭充“零陵香”。究竟“省头草”是什么?“零陵香”又是什么?佩蘭該作“省头草”用,还是該作‘零陵香”用?都有結合本草文献进行考証和商討的必要。“省头草”名見‘本草綱目’,又名香草、孩兒菊;‘神农本草經’原名“蘭草”,陶弘景叫“蘭澤草”,‘唐本草’名为“煎澤草”,‘开宝本草’称为“香水蘭”与“燕尾香”,‘雷公炮炙論’叫“大澤蘭”。陈藏器謂:“蘭草生澤畔,妇人和油澤头,故云澤蘭”。苏恭謂:“蘭即蘭澤香草也,圓莖,紫萼,八月花白,俗名蘭香,煮以洗浴,生溪澗水旁,人閒亦多种之,以錦庭池,陶所引煎澤草,都粱香者是也”。馬志(开宝本草)謂:“叶似馬蘭,故名蘭草,叶有歧,俗呼燕尾香,时人煮水以浴風,故又名香水蘭”。唐(?)經驗方言,“江南人家种之,夏月  相似文献   

20.
朱砂现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砂Cinnabaris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始载《神农本草经》称丹砂。朱砂现今主产于贵州的铜仁、万山、务川,湖南的凤凰、新晃、保靖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地[1~7] 。其古本草上的产地,因历史原因,多与现今名不同。现有文献的考证,存待商榷之处,例如《中华本草》[8] 道,陶弘景云“符陵是涪州(今四川省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地) ,接巴郡(今四川省境内)南……乃出武陵(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