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与MRI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中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平面+体层)和MRI资料,按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肋骨、胸骨、四肢骨7个区域,记录骨转移情况。比较骨扫描和MRI的结果。结果转移发生部位以胸椎、腰椎、骨盆、胸骨、肋骨为主。其中有41位患者189个区域确定为骨转移的,骨扫描平面发现136个区域,骨扫面体层显示又发现35个区域。总计171个区域,占90.4%。MRI发现158个区域,占83.5%。骨扫描主要发现成骨性病变共占165个,6个溶骨性病变;MRI发现24个溶骨性病变,134个成骨性病变。结论 MRI与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上有互补性,联合检查可以提高骨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显像与MRI在诊断骨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可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核素骨显像与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凡骨显像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聚集或缺损和(或)MRI的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强度且T2加权像表现为高低混杂或高信号强度和(或)骨质破坏的椎体均认为是肿瘤骨转移。结果核素骨显像能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MRI对扫描范围内骨转移癌检出的病灶数高于核素骨显像;核素骨显像单发病灶有一定的假阳性(3/9),MRI单发病灶假阳性较少(0/7),但部分病例(3/7)经核素骨显像检查证实为多发骨转移;MRI能了解局部病灶的准确位置及周围软组织情况。结论核素骨显像较MRI能更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是早期诊断转移癌的首选方法;MRI特异性更高,解剖定位明确,并能显示软组织病灶,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对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骨显像与MRI在诊断骨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可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核素骨显像与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凡骨显像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聚集或缺损和(或)MRI的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强度且T2加权像表现为高低混杂或高信号强度和(或)骨质破坏的椎体均认为是肿瘤骨转移。结果核素骨显像能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MRI对扫描范围内骨转移癌检出的病灶数高于核素骨显像;核素骨显像单发病灶有一定的假阳性(3/9),MRI单发病灶假阳性较少(0/7),但部分病例(3/7)经核素骨显像检查证实为多发骨转移;MRI能了解局部病灶的准确位置及周围软组织情况。结论核素骨显像较MRI能更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是早期诊断转移癌的首选方法;MRI特异性更高,解剖定位明确,并能显示软组织病灶,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对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全身骨显像与X线、CT、MRI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的结果。方法 :把 11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者分为全身骨显像、X线、CT、CT +X线、MRI 5组进行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当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时 ,全身骨显像、X线、CT、MR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 97.3%、6 3.8%、83.0 %、46 .7%。全身骨显像、X线、CT、MRI对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 98.0 %、2 4.3 %、14 .7%、2 7.0 %。结论 :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时无创伤、无痛苦、灵敏度高、不易漏诊 ,可早期全面检出肿瘤骨转移灶。因此 ,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中 ,全身骨显像比X线、CT、MRI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身骨显像与X线,CT,MRI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的结果。方法:把11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者分为全身骨显像,X线,CT,CT+X线,MRI 5组进行诊断结果比较,结果:当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时,全身骨显像,X线,CT,MR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7.3%,63.8%,83.0%,46.7%,全身骨显像,X线,CT,MRI对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8.0%,24.3%,27.0%,结论: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时无创伤,无痛苦,灵敏度高,不易漏诊,可早期全面检出肿瘤骨转移灶,因此,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中,全身骨显像比X线,CT,MRI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椎骨转移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脊椎转移瘤的CT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8例CT扫描56例呈骨转移表现,12例未见明显转移征象,其中溶骨性转移37例,成骨性转移16例,混合性转移3例;51例MRI检查均诊断骨转移瘤,典型骨转移瘤的信号为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低信号、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病变区高亮信号。结论 CT及MRI对于脊椎骨转移瘤均有较好的诊断阳性率,其中MRI可作为临床诊断脊椎骨转移瘤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化学感受器瘤的CT、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肿瘤CT、MRI特征及病程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表现,并就其CT、MRI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肿瘤有较固定的发病部位及症状。在定位诊断方面,MRI优于CT6例,等于CT2例;MRI定性诊断病理符合率(87.5%)明显高于CT(50%);MRI显示瘤体常见“盐和胡椒”征(5/8)与病理瘤组织内灶性出血、间质内丰富毛细血管及扩张静脉一致,增强扫描多强化(8/8),反映肿瘤多血供特点。结论:在特定的部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MRI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CT,故应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检查肿瘤骨转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通过病理证实的肿瘤骨转移患者61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扫描、螺旋CT扫描和MRI扫描,观察患者的骨转移瘤显示情况。结果使用螺旋CT对肿瘤骨转移的检出率低于MRI,检出率高于X线检出率,组间比较,P<0.05。在肋骨、胸骨、四肢骨、头颅骨方面,CT检查与MRI检查差异不明显,P>0.05;而骨盆骨和脊柱骨转移瘤的螺旋CT检出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螺旋CT检查对肿瘤骨转移中肋骨、胸骨、四肢骨和头颅骨的检出率较高,而对骨盆骨和脊柱骨转移检出率较低,此方法有助于临床初筛。  相似文献   

9.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彩建  王宁  陈子敏 《河北医药》2012,34(12):1796-1797
目的 观察分析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骨转移瘤48例,均采取X线和CT进行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为乳腺癌,鼻咽癌是第三位,明显高于其它原发肿瘤的转移率(P<0.05).X线诊断发现骨破坏27例,诊断率56.3%;CT诊断发现均有骨破坏,诊断率为100%,两种诊断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 均对其有重要诊断意义,应根据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对于合并软组织肿块或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建议使用X线检查,对于已明确原发瘤的患者建议使用CT检查,对于疑似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不明的患者建议联合X线、CT或MR检查确诊,结合各项检查的优势,尽可能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椎体压缩骨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椎体高度减小。近年来,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椎体压缩骨折按病因可分为良性骨折和恶性骨折。在临床上,这2种病变骨折都好发于中老年患者[2]。有研究统计,﹥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59%~89%[3],而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不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还耗费家庭和社会大量资源[4]。另外脊椎又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5],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水平提高,脊柱转移瘤的诊治水平也有所上升。现已发现约40%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脊椎转移,其中约12%~20%患者首先发生脊柱转移瘤特征[6]。脊柱转移瘤约占脊椎恶性肿瘤的58.4%[7]。据估计有明确肿瘤病史的患者中﹥1/3的椎体骨折是良性病变[8、9]。这种良性压缩性骨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临床预后如减轻脊髓压迫和恢复脊柱稳定性十分重要[10]。同时鉴别椎体恶性压缩骨折,对明确肿瘤分期、监测肿瘤进展和治疗疗效更显重要。因此,对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转移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海文  司素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20-1821
目的 比较核素骨扫描与MRI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癌灶的检出情况.方法 对45例肺癌患者均行核素骨扫描与MRI扫描,两次扫描时间在15 d内,由3名副主任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出情况.结果 核素骨扫描与MRI共检出阳性病例35例,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5,P>0.05);两种方法共检出84个阳性骨转移瘤椎体,其中核素骨扫描检出45个,MRI检出73个,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00,P <0.05).结论 MRI可有效地检出肺癌脊柱骨椎体转移癌灶且不存在假阳性病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小儿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71例小儿颅内肿瘤的临床、颅脑CT、MRI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1例患儿中,头痛57例,呕吐40例,视乳头水肿46例,共济失调21例,肌力减退或偏瘫7例,多饮多尿、眼球活动受限、眼球震颠各5例;CT检查阳性率95.8%,MRI阳性率100%;肿瘤的分布显示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分别为幕上、幕下第一位肿瘤,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Ⅱ级在幕上、幕下也占较高比例。结论 对非感染性高颅压的病人,CT、MRI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尽可能手术,既可以改善预后.又可减少影像检查对颅内肿瘤诊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螺旋CT扫描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胸腰椎骨折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50例72节胸、腰椎骨折中,单椎体骨折36例,多椎体骨折14例,CT诊断准确率98%。以爆裂型骨折(占54%)和压缩型骨折(占36%)多见,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占24%)和前中后柱(占56%)多见;椎管狭窄发生率高达58%。结论螺旋CT扫描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分类、判断脊柱失稳,评价脊髓损伤及选择治疗上有十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67%,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3.33%,两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与MRI检查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MRI检查更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与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X线胸片和CT扫描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活检确认为中央型肺癌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其X线胸片及CT扫描结果的诊断效果。结果X线诊断出肺癌18例,准确率为58.1%(18/31),CT诊断出肺癌28例,准确率为90-3%(28/31);CT诊断中央型肺癌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X线检出支气管腔内18例(58.1%)、肺门区肿块17例(54.8%)、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19.4%),CT扫描分别检出25例(80.6%)、24例(77.4%)、15例(48.4%)。CT扫描对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描述更灵敏准确,显著优于X线胸片(P〈0.05)。结论X线胸片和CT扫描对中央型肺癌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CT扫描诊断更准确、更灵敏,对病变细节显示更高,对中央型肺癌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比较MRI与CT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敏感性及病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27例CT及MRI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敏感性、受累椎骨节数、椎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各种病变例数、压缩骨折节数等。结果 MRI检查患者脊柱转移瘤临床敏感性明显高于CT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患者受累椎骨节数、椎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各种病变例数均明显高于CT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压缩骨折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脊柱转移瘤较CT检查临床检出敏感性高,对于病变情况有较好诊断阳性率,可作为临床首选影像学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CT和MRI两种方法的对鼻咽癌检出率的差别,评价两种方法在鼻咽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病理试验证实为鼻咽癌的38名患者的病例,对比分析其CT、MRI检验结果,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CT和MRI对鼻咽部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2.1%和71.1%,对颅底部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6.8%和84.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鼻咽癌进行影像学检查时,MRI的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对鼻咽癌患者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均有明确的窒息史,且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CT和MRI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RI总体检出率为97.6%(41/42),CT总体检出率为90.5%(3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P>0.05)。MRI、CT总体检出率分别为脑水肿100.0%(30/30),93.3%(28/30);脑室出血检出率为100.0%(7/7),85.7%(6/7);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50.0%(1/2),100.0%(2/2);矢状旁区损伤100.0%(1/1),100.0%(1/1);脑动脉梗死100.0%(2/2),50.0%(1/2)。结论CT和MRI均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水肿、脑室出血、矢状旁区损、脑动脉梗死初诊可以选择MRI诊断,对于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初诊可以选择CT,必要时可以两种诊断方面联合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孙建华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35-136,169
目的探讨采用MRI与CT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MRI及cT影像学方法对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7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各种病变例数、受累椎骨节数、压缩椎骨节数、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结果MRI检查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敏感性与采用CT检查的结果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判断脊柱转移瘤患者中各种病变例数、受累椎骨节数及椎管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数与CT检查的结果比较都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中的压缩椎骨节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诊断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诊断阳性率高于CT诊断,该种诊断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MRI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采用急症CT扫描在肝癌破裂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分别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及CT检查,比较两次检查结果的确诊率。结果12例患者中,CT检查共确诊11例,确诊率为91.67%,显著高于造影检查结果的5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征象包括活动性对比剂外溢、肿瘤包膜中断并伴瘤周血肿、被膜下及腹腔内高密度、去核征、假皱缩征、肿瘤突出肝表面以及肿瘤边缘模糊毛糙。造影检查的征象包括微动脉洒血、小动脉喷血以及毛细血管渗血。7例(58.33%)患者的CT检查发现门静脉癌栓或其他转移。结论螺旋CT对于真性以及隐匿性肝癌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造影检查,可以更好显示出血肿瘤的位置及更多细节,有利于评估出血范围,避免漏诊情况的出现,对于提高急性肿瘤破裂确诊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