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四时期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一批女性作家以切身体验投入到具体作品创作中来。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冰心、丁玲与张爱玲分别代表三个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方向、进步及实绩。 相似文献
2.
吴翔宇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73-80
“身体”是鲁迅小说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视角。在鲁迅的思维形态中,身体与精神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对两者的双向审思,集中反映了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人学思想。“病态”与“失语”是国民身体的显在形态,铭刻着主体被规训的文化记忆,是“老中国”形象的表征。借助于身体的形塑,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国民“不悟己为奴”文化心理,鞭挞了无痛感机制下国民集体精神虚无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3.
陆学松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3-88
古代小说中存在大量尺牍,虽多属虚构,但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社会价值与思想学术价值。这些尺牍不同程度地参与小说构建,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或者直接作为中心事物构建小说,并为小说提供了多样化的叙述与接受角度。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浓厚民间情怀的作家,他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其中民歌又受到他的青睐,而在小说创作中运用最多的当数流传于故乡的江淮民歌,这是汪曾祺接受维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表现.一首首歌谣传达出汪曾祺的悠悠故乡情,同时还在小说中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一是渲染环境氛围;二是参与情节序列的铺垫、拓展和映衬;三是为人物形象增添色彩.民歌与小说中的故事有机融合,增添了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气息和地域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朱崇科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5-80
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自有其特色和关怀。在书写层次上,他强调并呈现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到文化层面进行了批判。同时他更侧重深入个体灵魂的自我革命,并以知识分子与游民为典型进行剖析。鲁迅先生还考察了革命话语的后果,呈现了其悲剧机制,指出其中可能的形态与原因。同时也有主题性书写,比如辫子和现代革命的纠葛。 相似文献
6.
王春云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5):70-74
人类一直在不停歇地寻求和探索,充分显现了关注彼岸世界,力图超越此在现实的本能趋动和未来意识.文学世界中,活跃着无数永不言弃、不断探索和追求精神自新的人.中西方小说中人的寻求、探索,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和方向.中国人更多的是圆形循环以及对这一圈定的突破和超越,所谓的画圆与破圆;西方人的探求,是开放式的、直线型行进,即便最后要面对无果而终,或者死亡、毁灭等,也始终会无悔地前行. 相似文献
7.
中职生喜爱鲁迅小说的原因有3个:(1)洞察人生和热爱人民是鲁迅小说的灵魂所在;(2)用幽默的笔法揭露国民劣根性是鲁迅小说的魅力体现;(3)对西方文化明智、积极的借鉴是鲁迅小说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8.
顾金春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废名乡土小说晦涩难懂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独特和思想内容深奥模糊两方面 ,而禅道思想的影响与超脱现实社会的文艺观是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他有什么资格拒绝复婚?”盛晓红谋求复婚失败后,愤懑地向闺蜜化蝶抱怨。言下之意是,前夫与她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复婚对前夫来说是恩赐,可前夫居然拒绝了!闺蜜无奈也无语,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告诉盛晓红一个道理:男人不是拿来蔑视的。但盛晓红根本就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11.
吉定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6):37-42
南北朝文学名家庾信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秋树、秋鸟、秋园、秋日、秋蓬、秋露、秋月、秋花等景物的描写。究其创作意旨有:一、借秋意象抒发亡国之痛;二、借秋意象抒发羁旅之哀;三、借秋意象抒发丧亲之悲;四、借秋意象抒发乡关之思;五、借秋意象抒发失节之恨。总之,作者通过秋意象的素描,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其晚年生动形象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余土根治疗黄褐斑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凤鸣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70-71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出现或浅或深的褐色斑为特征的色素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好发于女性、中青年。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颧部、颊部,呈蝴蝶形,或累及前额、鼻、口周和颏部,呈不规则形。夏季紫外线照晒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改变、某些药物、慢性疾病及外界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W. M. Brown 《The Ulster medical journal》1959,28(2):101-112,113-1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