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的慢性血管并发症。近年来有关高血糖症引起AS的分子机制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基化后形成的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AGE—LDL)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就AGE—LDL的形成及其在AS中的致病机制综述如下。1 AGE—LDL的形成1.1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是指在无酶催化条件下葡萄糖分子(可为果糖、葡萄糖-6磷酸)游离醛或酮基与蛋白质分子氨基之间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形成糖基化蛋白的过程。1.2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的过程在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反应过程中早期形成不稳定的、可逆的醛亚胺即Schiff碱,其形成速度与血糖浓度或组织中糖浓度呈正比。Schiff碱进而发生分子重排,形成较稳定的酮胺化合物,又称为Amadori产物,此过程仍是可逆的,通常需要数周达到平衡。如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的HbAlc和糖化白蛋白便数于此类糖基化蛋白。Amadori产物再经过脱水、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观察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基化对其受体途径代谢的影响。以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人血清LDL,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纯度后用一氯化碘法将其标记成~(125)I-LDL。在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上进行LDL放射受体分析并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该受体最大高亲和性结合(Bmax)为47ngLDL/mg细胞蛋白,亲和常数(Km)为9.4μg/ml。糖基化LDL的受体结合、摄入和降解值显著低于对照LDL(P<0.01),而糖基化LDL孵育的细胞,其总胆固醇含量却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LDL糖基化可能是糖尿病人易患脂代谢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脂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以下简称 AS)形成中的作用一直是被研究得最多最深入的领域。尤其是近些年来对脂质受体和载脂蛋白的研究,使脂质在 AS 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重视脂质的重要性,并不是说 AS 的发生仅是由于脂质被动浸润的结果。事实上 AS 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例如机械因素、感染因素、理化因素、免  相似文献   

4.
动脉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弹力蛋白和氨基多糖素,并伴有细胞内外脂质沉积,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的病变,这些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内皮细胞(EC)和 SMC 的相互作用的失常有很大影响。EC 和 SMC 是血管壁两种主要细胞,两者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密切关系,他们之间通过体液因素和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信息。SMC 的代谢、分化、增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大致有三个步骤:即血浆脂蛋白在动脉内膜发生聚集、修饰;结缔组织增生和坏死形成AS斑块。大量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浓度异常升高是AS发生的前提条件,和AS、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成正比。血清高甘油三酯(TG)在AS中的作用、机理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LDL亚组份不同组成和特性,尤其是LDL中TG的含量同CHD的发生、发展、程度呈高度相关性〔1~3〕,本文就此进行了叙述。1 LDL组成与LDL亚组份的形成1.1 LDL组成 血浆LDL是一个密度为1.019~1.063g/ml,由具不同的分子…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慢性炎性疾病,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是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低氧是造成AS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高原低氧地域辽阔,潜在的成为As发病率高的国家,因此研究低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详述在低氧条件下,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等在As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阐明As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低密度脂蛋白自身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正常情况下由LDL受体识别,LDL和LDL受体结合后内吞人细胞与溶酶体结合。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此受体受到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下降调节,当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多时,LDL受体的量便会减少。  相似文献   

8.
9.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特点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从病理机制层面阐述,其机制尚不明确,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而"内皮损伤反应学说"是近几年来倍受重视的一种学说,且开始占主导地位。AS的结果是血管壁的慢性炎性反应,是对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表达于多种心血管细胞,包括心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同时也调节心血管系统许多基因的转录[1-3]。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动脉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ox-LDL/HDL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致ApoE-/-鼠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意义.方法 选用SPF级5周龄雄性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蛋氨酸组,folic acid and VitB12干预组.所有小鼠喂养14周后处死,进行后续实验.行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cy、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x-LDL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与folic acid and VitB12干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大,高蛋氨酸组ApoE-/-小鼠主动脉内膜见灶性病变部位隆起并突入动脉腔内,富含粥样坏死物质.高蛋氨酸组血清Hcy、LDL、TC和ox-LDL均升高,血清HDL含量减少,LDL/HDL、TC/HDL及ox-LDL/HD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叶酸与维生素B12可以改善高蛋氨酸所致的改变.血清Hcy浓度与LDL/HDL比值(γ=0.4938,P<0.05)、TC/HDL比值(γ=0.4474,P <0.05)及ox-LDL/HDL比值(y=0.5434,P <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ox-LDL/HDL比值更能预测和反映Hcy诱导AS形成及进展程度,在探索防治AS途径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学院内科余路综述邱鸿鑫审校中国分类号RS87.1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发生率高。据统计。DM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冠心病发...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合成与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来调节血管的基础张力、维持血管功能的正常[1]。因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故综述如下:1内皮细胞对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作用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也是机体最大的旁分泌器官,分泌和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2]。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况与血管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不同有关。乙酸胆碱的血管舒张作用在去除血管内皮细胞后,却引起血管的收缩。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其不仅局限于心脏科、神经科,还涉及消化科、内分泌科、肾病科等多个学科。故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爱群  程华  周萍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5):308-310,3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凝固失调以及与遗传、环境等基础因素有关的血管慢性炎症共同造成的疾病过程。血中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破裂的斑块脂质核心非常丰富,几乎占总的斑块体积的40%左右。现已有多种证据表明体内存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OX-LDL)及其自身抗体,抗OX-LDL自身抗体不仅为体内确实存在OX—LDL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区别,探讨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设为A组,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设为B组,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胆固醇脂.结果 B组患者的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吸烟等危险因素明显多于A组(P<0.05),而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为(77.51±11.78)μg/dL;A组为(46.12±19.31)μ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慧  张梅  田卉  吴越 《农垦医学》2003,25(2):131-13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通过致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影响多种因素促使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为靶点,研究Ox-LDL和8-Br-cAMP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阐明ABCA1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复苏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12 h后,分别加入Ox-LDL (30 ng/ml)、8-Br-cAMP (0.5 mmol/L)刺激3、6、12、24 h,设未加刺激同时孵育24 h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ABCA1、ICAM-1及MC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增高,ICAM-1的高峰时间在12 h,其余高峰时间在6 h;在8-Br-cAMP的刺激下,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也增高,高峰时间均在6 h。结论 公认的致AS因素Ox-LDL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炎性细胞因子ICAM-1、MC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加,参与AS的形成,同时抗AS基因ABCA1在Ox-LDL刺激下代偿增加,具有AS保护作用。cAMP不仅可增加ABCA1的表达,而且可增加ICAM-1、MCP-1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为靶点,研究Ox-LDL和8-Br-cAMP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l(ABCAl)、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阐明ABCAI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复苏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12h后.分别加入Ox-LDL(30ng/m1)、8-Br-cAMP(0.5mmol/L)刺激3、6、12、24h,设未加刺激同时孵育24h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RT-PCR和Westem蛋白印迹法检测ABCA1、ICAM-1及MC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增高,ICAM-1的高峰时间在12h,其余高峰时间在6h;在8-Br-cAMP的刺激下,ABCAl、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也增高。高峰时间均在6h。结论 公认的致AS因素Ox-LDL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炎性细胞因子ICAM-1、MC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加,参与AS的形成,同时抗AS基因ABCA1在Ox-LDL刺激下代偿增加,具有AS保护作用。cAMP不仅可增加ABCA1的表达,而且可增加ICAM-1、MCP-1表达。  相似文献   

19.
郝赫  关立克 《吉林医学》2013,34(1):123-125
<正>AS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基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尽管目前A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其发病的机制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剪切力、高糖等相关,其中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在AS病变进展中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而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  相似文献   

20.
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和免疫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大量的DC和T淋巴细胞[2],提示DC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