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择成都市5所小学1679名8~1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Rutter儿章行为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28.83%,行为问题发生率29.50%,男女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高于感觉统合能力正常组(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关系密切,早期发现及时矫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有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与感觉统合失调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ADHD)的关系.[方法]对太原市城区1667名学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失调和ADHD方面的心理卫生调查.[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儿童ADHD发生率(7.67%)明显高于无感觉统合失调儿童(0.67%);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儿童ADHD发生率(16.67%)明显高于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4.58%);学习成绩越差的ADHD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越严重.[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ADHD密切相关,这为儿童ADHD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寄宿制小学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及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方法: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A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贵阳市789名学龄儿童进行调查评定,其中寄宿制小学儿童294名,普通小学儿童495名。结果:寄宿制小学儿童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25.17%和9.86%,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23.84%和7.68%,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不足轻度失调率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P<0.05),在行为问题调查中,寄宿制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27.55%,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17.37%(P<0.01),寄宿制小学儿童的A行为与N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普通小学儿童,M行为问题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普通小学儿童,两种学校存在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结论:寄宿制小学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行为问题检出情况均比普通小学儿童严重。  相似文献   

4.
50例感觉统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感觉统合治疗对本地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50例感觉 统合失调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例数变化,感觉统合和行为问题评分的均数改变,并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论」该治疗方法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行为以及注意力问题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抽样调查市区2所小学593名学龄儿童。结果:593名儿童总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1.5%,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2.6%,重度失调率为8.9%;男童和女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35.4%和27.9%,男童高于女童(χ2=3.909,P<0.05)。总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7.8%,有行为问题儿童组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组(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行为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感觉统合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及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合肥市565名智力正常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及严重失调率分别为31.5%、14.5%,男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显高于女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各个行为因子的发生率均高于无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尤其以学习问题最为突出。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以及对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73例6~11岁ADHD患儿及47例正常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男童(86.3%)高于女童(63.6%);②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其行为因子得分高于无合并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P〈0.05),合并感统失调的女童的体述、抑郁、社会退缩因子得分高于男童(P〈0.05);③ADHD组的感觉统合各因子与行为因子有相关性。【结论】①ADHD儿童容易合并感觉统合失调及其它行为问题,且有性别差异;②ADHD组的感觉统合各因子与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学习和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晓莉  姜峰  任丽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5-1327
目的:调查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习不良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太原市某小学427名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行为问题及学习成绩的调查。结果: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40.75%,以前庭失衡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感觉统合失调有性别差异,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中等水平以上儿童。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市5所小学1629名8~1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相关的环境影响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杏。【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总的检出率为26.33%,男女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0.14%和6.02%。轻度前庭失衡与重度学习能力不足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文化程度高、担任学生干部、同伴关系良好、无违纪反社会行为对感觉统合失调柯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到来自行为、家庭及环境多种肉素的影响,有必要提高家长老师的认识。早期开展筛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长沙市城区6~7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长沙市 6~7 岁正常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常模及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长沙市3 所普通小学471 例正常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3503% ,其中男∶女为175∶1。无论轻、中、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均以大肌肉及平衡功能失调最为多见。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有一定影响。长沙市6~7 岁正常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于台湾,其原因除与儿童本身感觉统合功能发育状况有关外,与家长的综合素质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乌鲁木齐市3~6岁维、汉族儿童感统失调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级整群抽样方法,以"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自拟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城区2 231例3~6岁智力正常的维、汉族儿童。结果:乌鲁木齐市幼儿的轻、重度感统失调率分别为22.5%和6.8%,总发生率为23.4%,维、汉族幼儿感统失调率轻度和重度分别为21.87%、6.4%和23.15%、7.2%;年龄与民族分布总体无显著性差异,但听觉识别和触觉差异显著(P<0.05);喂养方式、养育态度和母亲文化程度方面维、汉族有显著差异。结论:感统失调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乌鲁木齐市3~6岁维、汉族儿童感统失调率在国内报道中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珠海市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珠海市 5~ 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珠海市城区 92 7名 5~ 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及家长问卷进行评估和调查。结果 :珠海市 5~ 6岁儿童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 15 .10 % ,轻度失调率 10 .4 6 % ,重度失调率为 4 .6 4 % ,各项因子失调率在 4 .2 1%~ 12 .30 %之间 ;总感觉统合失调率男童 ( 17.5 6 % )显著高于女童 ( 12 .4 2 % ) (χ2 =4 .78,P<0 .0 5 ) ;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疾病组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 P<0 .0 5 ) ;保姆或其他人照顾组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其它组 ( P<0 .0 5 ) ;围产期疾病、早产、照顾类型和性别是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总分的主要危险因子。结论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生物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 ,对其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的关系。方法:从太原市某幼儿园的257名学龄前儿童中随机抽取90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和气质的评定。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气质类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在轻度失调儿童中,难养型所占比例最大;重度失调儿童则以启动缓慢型和难养型所占比例较大。启动缓慢型感觉统合失调以前庭失衡为主,难养型以触觉过分防御为突出表现,易养型则表现在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方面。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规律性、情绪本质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反应强度则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情绪本质、反应阈、反应强度和趋避性四个维度是影响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特点有关,应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抚养和教育方式,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两所幼儿园的781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及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8.28% ,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9.96%和 8.32%;男童失调率(23.05%)高于女童(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P<0.05)。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居住面积、分娩时孕周、孕期阴道出血史、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文化水平。结论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较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生物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早期开展筛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6年前后发病与转归的可疑危险因素和可能的保护因素。方法 采用儿童生活环境调查表和感觉统合诊断表对北京市城区310名儿童进行6年的追踪调查,进行配比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资料。结果 与儿童SID发生有关联的主要可疑危险因素为妊娠水肿(OR=7.06)、母亲骨盆狭窄(OR=3.45)、家族可疑多动倾向(OR=3.02),其次为父亲年龄偏大(OR=1.28)、婴幼儿期疾病(OR=1.13)、社会风气差(OR=1.69)、父母管教不一致(OR=1.45)、学龄期听音乐、故事及看电影电视少(OR=1.98)、父亲职业(OR=1.19)。SID的保护因素有家庭支持系统好(OR=0.54)、居住玩乐环境好(OR=0.37)、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多(OR=0.51)、幼儿期母亲文化程度高(OR=0.38)。结论 儿童SID主要与生物学及遗传等危险因素有关,其次为家庭生活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行为及家庭环境特征。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FES-CV)分别对63例感觉统合失调男童及38例正常男童进行评定。结果:SID男童在CBCL量表的交往不良、体诉、社交退缩、多动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在FES-CV量表中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组织性和娱乐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1),而在家庭的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昆山市区、乡镇托幼机构2 515例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测定,并用自行设计编制调查表对感觉统合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 1)全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5.45%,市区、乡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2)男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不同年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5);除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项失调两组无明显差别。3)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小年龄儿童高于大年龄儿童,而触觉防御、本体功能则相反,各项轻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触觉防御、本体功能中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前庭功能失调发生与母亲孕期反应相关;触觉防御失调发生与儿童生长发育、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儿童6月龄前喂养方式、儿童性格以及儿童平时主要照顾者等因素相关;本体功能失调发生与家庭类型、父亲养育子女态度等因素相关。儿童生长发育、家庭类型以及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结论】 多因素综合影响昆山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 CAT)患儿的行为特征。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共病(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 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与AD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TD组(χ2=7.745,P<0.01);CA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326,P<0.001)。男童CAT组强迫性与攻击性因子显著高于ADHD组(P<0.01),交往不良因子略高于ADHD组(P<0.05)。CAT组除分裂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均显著高于TD组(P<0.01)。CAT组所有九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女童CAT组各因子与ADHD组比较均无差异;CAT组的攻击因子高于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社交退缩、攻击因子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T儿童存在更多及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ADHD的存在是CAT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来源, CAT男童患者行为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