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AMI患者(37例溶栓治疗,14例未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h、12h、24h、48h、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CG)活性、α2抗纤溶酶(α2AP)活性、纤维蛋白原(Fg)含量、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AMI溶栓治疗后4h,PCG、α2AP活性及Fg含量大幅度降低,D-Dimer含量明显增高,PT、APTT明显延长;溶栓后48h各项指标已分别恢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溶栓治疗可使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纤溶活性明显增强,但溶栓剂的作用时限短暂,监测PT、APTT、Fg等指标对预防出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纤溶动态图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凝血纤溶的动态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21例AMI患者,其中溶栓组8例,非溶栓组13例,健康对照10例。溶栓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0分、2小时、12小时、48小时取血,非溶栓组取心梗后就诊即刻及其后24小时取血,用凝血纤溶多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纤溶动态图,观察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 AMI溶栓组溶栓后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凝血纤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M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治疗24小时后凝血纤溶活性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生AMI后血浆凝血纤溶活性与健康对照相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发光底物显色及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相比t-PA上升,PAI下降,t-PA/PAI及CGRP上升,溶栓后2小时达高峰,6小时维持较高水平,24小时回降。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达正常值的3~4倍。结论:溶栓后血浆t-PA/PAI及CGRP迅速升高表现出同步消长关系。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三者表现出正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后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AMI溶栓患者,其中rt-PA组25例,UK组3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分别采用rt-PA和UK溶栓治疗,观察其冠脉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结果冠脉再通率rt-PA组为80.0%,UK组为61.3%(P<0.05),而两组出血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rt-PA溶栓疗效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而出血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们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部分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并初步探讨这些变化的机制及意义。 一、一般资料 Ⅱ型糖尿病22例(男6,女16),年龄20~70岁,平均49岁,均为住院患者。其中有糖尿病肾病或(和)血管并发症者12例;空腹血糖(FBG)<9mmol/L者7例,>9mmol/L者15例。正常对照25例(男14,女11),年龄24~78岁,平均44岁。所有受检者1周内均未服用抗凝药物。 二、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义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520-1521
目的了解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评价并筛选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血浆PC值、TM值、Pal-1值,用发色沉淀物方法检查PC活性,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和MODS的相关性。结果 ALI组中的PC活性抗原的物质富含度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和Pal-1抗原物质富含度高于健康组,其中Pal-1的抗原的含量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呼吸衰竭亚组的PC活跃度高于MOD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PC、TM、Pal-1含量比较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ALI中PC活性、Pal-1含量与APACHEⅡ跟MODS呈负相关、正相关。结论 ALI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发生变化,促凝血活性增大或纤溶活性不强,与病情轻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4例AMI患者,冠脉再通10例,再通率71.43%,其中10例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8例,再通率80%;4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2例,再通率5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MI患者选用rt-PA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血浆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象学和病理学诊断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n=21)和轻症急性胰腺炎(n=21)2组,另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 Ⅱ评分,了解以上指标含量与急性胰腺炎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①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白细胞计数、甘油三脂、血糖、肌苷、24 h APACHEⅡ评分和48 h Ranson评分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和血钙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MAP组血浆PT、aPTT、INR和Fbg均升高(P>0.05),D-D升高显著(P<0.05);与MAP组比较,SAP患者血浆PT、aPTT、INR和Fbg均升高(P<0.05),D-D升高显著(P<0.05);与MAP组比较,SAP患者血浆PT、aPTT、INR、Fbg和D-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③血浆PT、aPTT、INR、Fbg和D-D含量与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Ⅱ分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4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分成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1)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溶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1.8%及13.5%,P<0.01);(2)溶栓明显改善了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63%及52%,P<0.05);(3)溶栓显著降低了老年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5.1%对14.7%,P<0.05),降幅为20.4%;(4)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皮肤淤斑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无需输血)并发症及脑卒中发生。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AMI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增加其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的2周康复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索 2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根据个体化及活动量循序递增的原则 ,对 2 3例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患者和 2 3例急性心肌梗塞无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患者均进行 2周程序的康复治疗。结果 :r- SK溶栓组的再通率为78.2 6 % ,死亡率和并发症低于非溶栓组 (P<0 .0 5) ,正常进入康复程序的患者多于非溶栓组 (P<0 .0 5) ,住院天数也短于非溶栓组 (分别为 13.2 2± 6 .0 7、 14.2 6± 6 .4 5天 )。康复运动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合并症。结论 :2周康复程序是安全、有效的 ,而且溶栓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补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 ,测定 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补体片段C3c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后 30min ,中性粒细胞表面的C3c含量升高 3倍 ,溶栓后 6 0min和 12 0min恢复至溶栓前的水平。结论 溶栓治疗激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补体系统 ,使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补体片段含量一过性升高。这些变化是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在院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并探讨在院前对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所收治的AMI患者进行分组 ,均给予rt PA( 5 0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发病至溶栓时间延迟对rt 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结果 从患者发病至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 ,院前组平均比院内组缩短 2 .2小时 [( 2 .9± 1.4)小时比 ( 5 .1± 1.1)小时 ] ,P <0 .0 5 ;院前治疗组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为 90 % ,明显高于院内治疗组的 61.8% (P <0 .0 5 )。结论 院前应用rt PA( 5 0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自1989年9月~1998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906例分别以溶栓冠脉再通、未再通与未溶栓三组的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作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5.2%,15.5%,P<0.01)。AMI合并室颤、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再通组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而溶栓组死亡率与溶栓未再通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溶栓再通对降低住院病死率具有独立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治疗 (PTCA组 ) ,5 8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为 94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6天(9 5± 4 2天 ) ,左室射血量数 (LVEF)为 45 5 %± 4 3%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3例 ,择期再次PTCA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8例 ,抢救成功率为 86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6 4天 (17 2± 7 5天 ) ,LVEF为 37 6 %± 6 2 %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17例 ,行择期PTCA 1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可即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 (IRA) ,大大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1)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与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总结我院两年来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之临床经验。收集1994年2月以来,我院CCU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共200例,其中用尿激酶(天普洛欣)119例,链激酶81例。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即血管再通率、5周病死率相近,两药同样安全、有效。副作用中,皮肤粘膜轻度出血率相近,但键激酶的一过性低血压为高(12.3%比0.84%,P<0.001)。结论:两药治疗AMI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重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病例 30例 (再通组 ) ,溶栓治疗未再通病例 15例 (非再通组 )。溶栓药物尿激酶 ,每例 15 0万 u溶于生理盐水 10 0 ML ,30分钟内静脉滴入。治疗前后测心肌酶谱 ,两组病例均在溶栓后做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下壁心肌梗死 15例中 8例在首次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 5 0± 10分钟 ,出现与首次心律失常相似但程度不同的心律失常 ,本组病例多表现为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但这一重复心律失常 ,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首次再灌注心律失常轻和短。 15例非再通组下壁心梗 9例中有 5例发生 AVB,发生时间与溶栓治疗无关 ,持续时间长。结论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首次再灌注心律失常后仍应重视重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2 h,>2-4 h,>4-6 h,>6-12 h四组。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7%、78.0%、71.4%、63.2%。早期治疗(0-6 h)组血管再通率(77.9%)与延迟治疗(>6-12 h)组的63.2%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 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 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