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128例)和联合组(128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服用替诺福韦、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4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HBV DNA水平、HBV DNA转阴率、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联合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替诺福韦组(93.75%vs.85.16%,P<0.05);而联合组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替诺福韦组(P<0.05),联合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高于替诺福韦组(88.28%vs.78.91%,P<0.05)。治疗第48周,联合组血清HBV DNA、IL-6、TNF-α和TGF-β1水平低于替诺福韦组(P<0.05);而联合组血清CD_4^+水平和CD_4^+/CD_8^+比值明显高于替诺福韦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苦参素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的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前往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作为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同期80例肝硬化以及80例未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别为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对3组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照,对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肝癌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结果]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肝硬化合并肝癌组肝癌组肝硬化组;胆碱酯酶水平:肝硬化合并肝癌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内不同Edmondson-Steiner分级、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结果证实,8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中高分化40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4例,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血清甲胎蛋白联合胆碱酯酶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甲胎蛋白、胆碱酯酶与肝硬化合并肝癌病情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单纯采用血清甲胎蛋白或胆碱酯酶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癌容易出现误诊情形,而将二者联合则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今后临床诊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功能检验应用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行体检的5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两组的空腹静脉血行肝功能的检验,比较两组的总胆汁酸水平、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同时观察不同病情等级的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胆汁酸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5)。随着病情等级上升,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在不断上升(P0.05),但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在下降(P0.05)。结论对肝炎肝硬化的患者行肝功能检验使临床医生能根据检验指标了解到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为其准确诊断及治疗肝硬化患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正常患者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变化及与心功能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NT-proBNP正常的患者80例,按照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Ⅲ级)、B组(心功能Ⅳ级),每组40例。入院时均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经对症治疗后,复测胆碱酯酶水平。结果治疗前A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B组[(2749.4±293.6)U/Lvs(2204.5±353.3)U/L,P=0.014],治疗后A组和B组胆碱酯酶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且A组胆碱酯酶明显高于B组[(4425.0±480.3)U/Lvs(3755.5±258.8)U/L,P=0.018]。治疗前胆碱酯酶是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可作为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及心功能改善的有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和胆汁酸(BA)的检测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93例老年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B、PAB、ChE、BA等水平对比分析,以36例老年肝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肝硬化组ALB、PAB、ChE水平明显下降(P0.01),BA水平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联合检测血清ALB、PAB、ChE和BA有助于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_2微球蛋白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_2微球蛋白水平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并分析相关数据,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_2微球蛋白对肝硬化失代偿期预测价值。结果患者年龄、血清CA125、β_2微球蛋白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明显升高,胆碱酯酶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明显降低。年龄与MELD相关性不明显(r=0.07,P=0.47),血清CA125、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MELD呈正相关性(r=0.29,P=0.00)、(r=0.55,P=0.00),胆碱酯酶水平与MELD呈负相关性(r=-0.43,P=0.00)。CA125、胆碱酯酶、β_2微球蛋白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95%CI:0.817~0.923)、0.857(95%CI:0.799~0.915)、0.769(95%CI:0.697~0.842)。结论 CA125、胆碱酯酶、β_2做球蛋白可能作为临床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苦参素体内、外对血清乙酰胆碱酯酶和拟胆碱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观察资料已表明苦参素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拟胆碱酯酶 (PCHE)的活性 ,但作用机制现尚未清楚 ;而且苦参素是否也影响人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 (ACHE) ,目前我们尚未见到相关的报道。为此我们对苦参素治疗前、后 13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及 1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一、苦参素体外对健康人血清PCHE及ACHE活性作用的检测取 10份健康人血清 ,每人份血清分三等份 (5 0 0 μl/份 ) ,检测各血清PCHE及ACHE的活性 ,然后每人份血清分别加入 12 0 μg /ml(相当于每日静脉点滴 6 0 0mg…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证)患者共7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抗病毒+保肝+利尿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医三联疗法(健脾补肾利水方+利水方穴位贴敷+夜间药膳),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腹水量、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腹水减少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中白蛋白、胆碱酯酶增多,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可显著改善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证)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腹水量,提升血清白蛋白,改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血清干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86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和TGF-β1水平,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ST、ALT)、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指标HGF和TGF-β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HGF含量在术后显著升高,TGF-β1水平含量在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1~12 w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血清HGF水平逐渐升高,TGF-β1水平逐渐降低,且手术治疗组血清水平与保守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可以提升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92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每天服用ETV 0.5 mg,苦参素片0.6 g;对照组44例,每天服用ETV 0.5 mg。分别观察服药12、24、48周时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12、24、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29.55%、40.91%、63.64%和43.75%、58.33%、83.33%,2组比较在12、2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4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HBeAg转阴率,在12、24周时分别为36.37%、43.75%和50.00%、64.59%,2组比较P0.05,而在48周时分别为59.09%和81.25%(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2、24周时分别为29.55%、37.50%和40.91%、52.09%,2组比较P0.05,而在48周时分别为47.73%和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V联合苦参素治疗CHB可明显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氧化苦参碱治疗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诊断为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与氧化苦参碱和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观察HBV DNA、HBeAg阴转情况及ALT复常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他不良反应轻微;治疗结束时,两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3.6%和95.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HBeAg阴转率分别为54.2%和2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1.4%和64.7%,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1%对25.0%、53.6%对62.5%和14.3%对12.5%,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治疗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安全有效,可以代替拉米夫定用于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苦参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Yu Y  Si C  Zeng Z  Wang Q  Zhou X  Zhang Q  Huang Z  Zhang L  Qiao G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843-846
目的验证不同的苦参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法,分别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苦参素注射液肌肉注射及苦参素胶囊口服与硫普罗宁口服作为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共303例,治疗结束及停药后6个月追踪随访观察病人.结果疗程结束时,苦参素各组与硫普罗宁组ALT复常率相似,停药后随访6个月,苦参素各组ALT复常率仍保持在53.3%~58.3%,较硫普罗宁组38.8%为优.HBeAg阴转率, 停药后随访6个月,苦参素各组达30.0%~40.9%, 均优于硫普罗宁组的16.7%,P<0.01.对HBV DNA的阴转率,苦参素静脉滴注组和苦参素肌肉注射组在治疗2个月时,分别为42.0%和32.7%,均优于苦参素口服组(P<0.01)和硫普罗宁组(P<0.05), 治疗3个月时,苦参素口服组上升为37.6% ,优于硫普罗宁组(P<0.01).停药6个月后,苦参素各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继续上升,达39.2%~49.5%,均明显优于硫普罗宁组的18.4%(P<0.01).结论苦参素各治疗组可以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功能,提高HBeAg和HBV DNA的阴转率,停药后仍有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血清氨基酸指标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氨基酸分析指标中可作为对诊断有独立项报作用的指标,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123例患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2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组59例,肝炎肝硬化组42例,用比色法测定各自血清氨基酸分析指标,行对数校正后的逐步判别分析。经逐步判别分析确定血清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是三组间的独立判别因素,另外急肝与慢肝之间天冬氨酸、慢肝与肝硬化之间苏氨酸也有重要意义。氨基酸分析指标中,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等在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病中对诊断及明确肝功储备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4,自引:2,他引:84  
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方法采用多中心的开放、对照研究,治疗分4组,分别为苦参素、苦参素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干扰素α1b及葡萄糖组,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6例,观察ALT、AST 及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结果治疗结束时,苦参素组、苦参素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治疗组及干扰素组的HBV DNA、HBeAg阴转率、抗-HBe的阳转率及ALT的复常率均较葡萄糖组高,4组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2.3%、55.8%、40.7%和2.1%(P<0.01),HBeAg阴转率分别为36.5%、39.5%、38.9%和10.6%(P<0.05);抗-HBe的阳转率分别为25%、30.2%、25.9%和6.4%(P<0.05).ALT的复常率分别为36.5%、41.9%、27.8%和8.5%(P<0.05).随访12个月,HBV DNA和HBeAg的阴转率及抗-HBe的阳转率在苦参素组、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40.8%、60.8%和43.1%. 结论苦参素或苦参素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HBV DNA及HBeAg阴转率和抗-HBe的阳转率,其远期抗病毒疗效与干扰素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苦参素缓释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苦参素胶囊治疗,治疗组予以苦参素缓释片治疗24周。两组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治疗48周。观察治疗4周、8周、24周时两组患者ALT、HBV DNA水平。结果:36例患者完成24周的治疗观察。苦参素缓释片治疗组和苦参素胶囊治疗对照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8.89%和33.33%,ALT复常率分别为66.67%和72.22%。两组患者在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苦参素缓释片治疗HBeAg阳性CHB安全有效,其疗效与临床常用药苦参素胶囊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3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d,苦参素片0.6g/d;单用组32例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治疗12周、26周、52周时的应答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单用组HBVDNA阴转率在12周时分别为45.4%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第26周(72.7%vs46.9%),52周(81.8%vs59.4%)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和单用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在12周时分别为12.1%和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第26周(30.3%V89.38%)、52周(45.5%vs21.9%)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肝功能复常率在12周、26周、52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替比夫定和苦参素联用能显著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的变化 ,探讨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 (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 <10 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氧化苦参碱胶囊组72例和空白对照组72例完成52周治疗并随访12周。治疗前后及停药12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和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共14例,故共有130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其中氧化苦参碱胶囊组65例,空白对照组65例。氧化苦参碱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周其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08%(28/65)和33.33%(20/6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为70.77%(46/65);空白对照组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31%(8/65)和3.33%(2/60),ALT复常率为39.68%(25/63)。治疗后完全反应率.部分反应率和无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23.08%(15/65),58.46%(38/65)和18.46%(12/65);而对照组分别为3.08%(2/65)、44.62%(29/65)和52.31%(34/65)。两组间比较胶囊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QCMH=21.02,P=0.001)。氧化苦参碱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12周后其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54%(27/65)和23.33%(14/60),ALT复常率为60.00%(39/65);空白对照组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8%(2/65)和1.67%(1/60),ALT复常率为31.75%(20/63)。完全反应率、部分反应率和无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21.54%(14/65)、47.69%(31/65)和30.77%(20/65),而对照组分别为0,41.54%(27/65)和58.46%(38/65),两组间比较胶囊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QCMH=15.22,P=0.001)。氧化苦参碱胶囊组有5例(7.69%)发生不良反应,空白对照组有4例(6.15%)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皮疹、上腹不适和口苦,均为轻,中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氧化苦参碱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离60例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在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过程中治疗组加入氧化苦参碱,对照组不加,每组各30例,然后提取两组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计数后采用双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其活性,再用表位多肽刺激后,和自体淋巴细胞共育,分别检测IL-2和IFN-γ( Th1分泌)及IL-4和IL-10( Th2分泌)。结果:治疗组其树突状细胞数目增多,共刺激分子CD1a、 CD80、 CD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自体淋巴细胞共育后产生的IL-2、 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IL-4、 IL-10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增多、增强HBV携带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活性,当其与自体淋巴细胞共育时,可增强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对Th2类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