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假性动脉瘤属于颅内动脉瘤中的少见类型,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管壁全层损伤,导致血管破口处形成动脉瘤.其瘤壁为血肿纤维组织包膜或增生的脑胶质组织,瘤内容物为血凝块及机化物,但瘤腔仍与载瘤动脉管腔相通.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腔内血流由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动脉中层与外膜分离,形成假腔.其病理基础是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退行性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可引起夹层破裂、心脏压塞、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血流冲击使中层逐渐成夹层分离,在分离腔中积血、膨出,也可与动脉腔构成双腔结构。  相似文献   

4.
覆膜血管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又称为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发生中层坏死或退行性病变,当内膜破裂时,血液在主动脉压力的作用下,在中层内形成血肿并主要向远端延伸形成夹层动脉瘤[1]。夹层动脉瘤可向外穿破入心包腔、胸膜腔、纵隔或腹膜腔引起出血,死亡率高。我院对2005~2008年收治的17例  相似文献   

5.
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6-1999年收治的32例颅内后环非囊状动脉瘤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珠线征”动脉假腔(“双腔征”),内膜瓣等影像学表现诊断夹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8例患者被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吞咽困难及偏瘫(Wallenberg综合征)者1例,头痛或颈后部痛者3例,1例无症状,此8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同时患血友病,DSA及MRI检查发现“珠线征”者6例,动脉假腔者4例,MRI发现1例动脉壁内血肿。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轻重 一,单凭临床表现诊断较难,但其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DSA及MRI中的“珠线征”,“双腔征”或内膜瓣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蒋淑萍 《华夏医学》2014,27(5):110-112
动脉瘤(cerwbral aneurysm,CA)是因先天性、感染性、动脉硬化等原因使动脉壁中层和外层软弱缺损形成的囊状膨出,颅内动脉分叉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瘤体的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动脉瘤采用血管内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已成为主要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脑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6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瘤既不是真性动脉瘤,也不是假性动脉瘤,而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内膜与中层的损伤,血管沿撕裂的内膜在中层形成血肿,并将动脉壁剥离成两层,形成不同范围的中层分离膨胀。该病起病急剧,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胸痛,休克和压迫症状,预后险恶,发病24h内死亡率40%。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70%病人存在)和囊性主动脉中层坏死。  相似文献   

8.
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蕾  林巍  应斌宇 《医学综述》2005,11(3):227-229
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以2 0~ 6 3岁为多见 ,男女无明显的差异[1] 。它是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 ,以后血肿周围纤维包裹成为与动脉腔相通的搏动性肿块[2 ] 。由于没有真正的血管壁结构 ,仅为血肿机化形成瘤壁 ,其一旦形成即随着反复破裂出  相似文献   

9.
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内不规则剥离病变,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人动脉中层而形成血肿,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因此术前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动脉瘤体破裂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一附院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23例主动脉夹层瘤的患者,现将术前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有病变,在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向其周围及长轴伸延,使主动脉壁分为两层,常常合并有内膜横裂口,使主动脉腔与血肿相通,发生在升主动脉的裂口占60%,发生在降主动脉起始部的裂口占25%。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较常见的急重危症之一。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人在短期内就会死亡。本病死亡率每10万人死亡一人,胸部主动脉瘤比肤部主动脉瘤破裂的机会多。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治疗者,发  相似文献   

11.
6例胸主动脉瘤行人工血管置换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主动脉瘤指胸主动脉局部或弥散性的异常扩张或内膜层破裂与中层分离,血液进入动脉壁形成夹层,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瘤体破裂为其主要危险,动脉瘤破裂而不做手术者极少幸存,故已破裂或濒临破裂者均应立即做手术,在2006年1月1日~7日之间我院就救治了3例胸主动脉瘤患者,在2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瘤是血液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该血肿沿主动脉壁延伸使之剥离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极易误诊。我院1997~2002年共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17例,其中误诊7例,误诊率达41.2%。现将有关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是好发于高血压、冠心病和马凡综合征的疾病。最近文献报道,急性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10.29)/1000000。如动脉瘤体破裂,15min病死率为20%,48h病死率为50%,手术是其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深低温停循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主动脉重建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体外循环血液降温至15℃-18℃,可预防脑缺氧、有效地保护体内的其他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14.
假性股动脉瘤是血肿在动脉穿刺处与动脉相通形成,由于瘤壁无动脉壁组织故称假性动脉瘤。现将我科11例假性股动脉瘤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双国   《中国医学工程》2012,(2):173-17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 g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越来越高,运用现代医学技术CT(computed tomo-graphy)可以进行检查、诊断、术前模拟、术后随访,对治疗主动脉夹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是其特点。本文论述2001~2004年5月1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经原发破裂口进入动脉壁中层,在高压血流冲击下所形成的血肿或血流旁路。原主动脉腔为真腔,新形成的瘤腔称为假腔。夹在两者之间的管壁称为夹层。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危重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的剧烈胸背疼痛(约占90%),如撕裂、  相似文献   

19.
李会珠 《中原医刊》2004,31(7):44-4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较少见而严重的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分开其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一般可引起剧烈疼痛、高血压、休克面容和压迫症状。如血肿继续扩大,可使动脉壁外膜破裂而引起大出血,以至死亡。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病发病的不断升高,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也相应增多,我科于2002年5月~2003年8月共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例,通过我们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其急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循环血液渗入动脉壁中层,为少见的致命性疾病,主动脉中层变性是发病的必要条件.高血压病人主动脉壁长期应激,胶原及弹性组织长期发生囊样变性或坏死,促发本病的法身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