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ST是诊治肝胆胰疾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其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出血是EST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探讨EST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治疗的方法,我们对近5年来EST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21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与护理要点。方法对直肠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在24 h内紧急肠镜检查并有效进行镜下止血及其他治疗。结果用单纯内镜下电凝止血有效。结论肠镜下止血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即时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易行,护理的配合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但与EMR相比,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非常重要.近年我院内镜中心ESD治疗的1975例患者中18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现将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为减少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7例行ERCP的术后并发症,7例为迟发性胆道出血,对出血时间、疾病谱、出血量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患者均存在胆管炎症,出血时间在术后24 h至2周,出血量为少量至中等量(≤1000 ml),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ERCP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临床罕见,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国产与进口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结直肠息肉(长径≥10 mm)内镜下切除术的7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组(n=15)与未出血组(n=774), 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另外将使用1种类型止血夹的患者按所采用的止血夹品牌, 分为国产组(n=499)以及进口组(n=208), 对比两组止血夹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结果 789例行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中, 1.9%(15/789)的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蒂息肉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21, 95%CI:2.278~19.241, P=0.001), 止血夹封闭创面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69, 95%CI:0.050~0.570, P=0.004)。无论医师经验高低, 国产组与进口组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集2020年6月—2020年9月四川地区6家医院使用高频电刀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643例资料,包括息肉完整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分析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8例(2.80%),术后穿孔1例(0.16%)。1 828枚息肉病灶均得到完整切除(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为腺瘤性息肉、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采取混切1电凝模式是高频电刀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直径≥10 mm(P=0.001,OR=3.575,95%CI:1.175~9.955)、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P=0.004,OR=2.981,95%CI:1.233~14.858)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对于息肉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须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短期内再行胃镜检查在防治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1月间,行ESD治疗的67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常规胃镜复查,观察有无创面迟发性出血,并给予适当处理及随访.结果 67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贲门5例、胃体6例、胃底3例、胃窦35例、胃角16例、残胃2例.病变最大直径2.0 -7.0cm,平均(3.73±1.24)cm.ESD术中无大量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9.0%(6/67)的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发生在术后第3天,1例在术后第4天.迟发性出血者中Forrest分级Ⅰb2例,Ⅱb4例,均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本组中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迟发性出血所得的出血发生率,但从随访结果看,两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当.结论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无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后果,故可以不常规行ESD术后短期内胃镜检查,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是ESD主要的不良事件之一,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以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了解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中、术后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EST术中、术后出血的12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结果 12例EST术中、术后出血患者中,即时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3例;渗血9例,搏动性出血3例;轻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2例,重度出血1例。内镜下治疗成功10例(轻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无效行DSA治疗2例(中度出血1例,重度出血1例);并发轻度胰腺炎1例,无其他并发症;全部病例均治愈,无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 EST术中、术后出血多为渗血和即时出血,出血多为轻度至中度,内镜下治疗多能止血,无效时应及时行DSA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物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Pubmed、Cochrane、Embase、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与结直肠肿物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纳入资料的异质性进行分析,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 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总例数6 689例,其中364例发生了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ESD193例,EMR119例,EPMR52例),总发生率为5.45%。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物位于近端结肠(OR:1.83,95%CI:1.31~2.56;P=0.0004)、抗血栓药物使用史(OR:1.61,95%CI:1.19~2.18;P=0.002)、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癌(OR:0.63,95%CI:0.45~0.89;P=0.009)、分块切除(OR:2.71,95%CI:1.32~3.51;P=0.002)、术中出血(OR:2.52,95%CI:1.56~4.10;P=0.0002)、未置入止血夹(OR:2.19,95%CI:1.20~3.99;P=0.01)、黏膜下重度纤维化(OR:3.67,95%CI:2.02~6.65;P<0.0001)为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是否有合并症不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结直肠肿物病灶位于近端结肠、抗血栓药物使用史、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癌、分块切除、术中出血、未置入止血夹、黏膜下重度纤维化为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0例患者共85处消化道巨大有蒂息肉样病变分别采用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枚巨大息肉中,上消化道15枚,结肠66枚,直肠4枚.其中62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23枚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肽夹钳夹术治疗,术中无一例发生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4%),急诊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最常见且最棘手的并发症是出血,巨大息肉发生在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机率更大,采用尼龙圈套及金属肽夹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粗蒂大息肉样病变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内镜下ESD治疗一次性成功,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6月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13.
改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对226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应用肠道型柱状气囊行乳头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治疗,并比较2299例内镜乳头切开术(EST)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取石或碎石取石术,术后无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轻型急性胰腺炎4.7%(10例),与EST(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消化道出血0.47%(1例),与EST(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EST困难或易发生并发症者用肠道型柱状气囊行EPBD术,能有效地钝性切割乳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较大结石的取石或碎石取石术,同时并发症明显减少。EPBD是内镜下处理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EST术后止血夹预防性止血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探讨EST术后使用止血夹进行预防性止血的作用。方法 185例ERCP+EST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95例),另一组为常规药物加止血夹预防性止血治疗(90例),比较两组问的出血率有无差异。结果 常规药物组出血3例,出血率3.2%;止血夹组出血0例,出血率0%,两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药物组3例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止血夹止血成功。结论 预防性使用止血夹能明显减少EST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EST术后应尽量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后迟发性出血高危因素,为临床内镜下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 800例患者,分析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迟发性出血38例(2. 1%),男21例,女17例,术后出血时间(2. 05±1. 27) d,1~3 d发生迟发性出血(32例)多于3~6 d(6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息肉大小(≥1. 5 cm)、息肉形态(有蒂)、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息肉生长部位(直肠及乙状结肠)(OR=0. 115、9. 594、0. 008、36. 414、0. 001、0. 471,P均0. 05)。结论本研究中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2. 1%,且多发生在术后1~3 d,其中息肉越大、带蒂息肉、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的息肉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息肉治疗术后创面采取热活检钳处理联合钛夹钳夹创面,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此外,BMI较高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一般因素也提示存在较高的迟发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7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例保守治疗、6例经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DSA示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7例均治愈.结论 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为术中损伤导致的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形成,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迟发性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年来收治的161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P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 PD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3.04%(21/161), 术后胰瘘、胆瘘为PD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非手术、内镜、介入、开腹手术等方法治疗, 21例迟发性出血患者治愈16例, 死亡5例。因此预防胰瘘、胆瘘的发生及对胰瘘、胆瘘的正确处理是防止PD后迟发性出血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结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并在术后结肠息肉出血部位或息肉基底溃疡面血管处或出血点周边黏膜处给予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及金属夹钳夹治疗.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资料后可知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是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内镜下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以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后迟发性出血八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后出血率约1%,多数为术中即时性出血,少数为术后迟发性出血,如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危及生命。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曾发生8例迟发性出血.采用不同的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