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成纤维细胞活性变化与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再狭窄是食管支架术后常见并发症,本实验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局部再狭窄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b)增殖与分泌功能的变化。以及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以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均分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光镜,电镜等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法(ABC)检测支架术后1、2、4、8周组织中F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氨基酸分析法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术后1、2周,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1周组织中即有Fb明显表达PCNA及α-SMA,术后2周表达量明显增强;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4、8周,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4周仅有少量Fb表达PCNA,而无α-SMA表达,术后8周无PCNA及α-SMA表达。术后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2周升高显著,术后8周与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电镜发现,术后2周组织中Fb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术后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再狭窄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术后4周内Fb持续保持活跃的增殖与分泌功能。4周后Fb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
胶原含量变化在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6只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4组,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植入“Z”型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特殊染色,计算胶原纤维的体积密度,同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氨基酸成分分析法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结果 术后1、2周,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4、8周,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4周内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染色强度呈上升趋势,4周后胶原含量则趋向于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检测结果变化与胶原染色基本一致,术后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2周升高显著,术后8击与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再狭窄主要表现为纤维化,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组织中胶原纤维尤其是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在支架术后4周内呈上升趋势,4周后逐渐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Z"型及网状食管支架置入后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Z型及网状支架置入实验犬食管后局部的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Z型组和网状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或网状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 wk分批处死每组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能有效地固定食管支架.支架术后1,2 wk局部食管粘膜炎症反应显著,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食管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4,8 wk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并连接成片,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缓解.两组实验标本病理形态基本相似,仅"网状"组于术后1,2 wk炎症反应明显,粘膜广泛出现溃疡.结论支架术后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 wk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网状及Z型支架术后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网状支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4.
食管支架术后食管局部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食管支架术后食管局部牯膜的电镜下形态变化。方法:选择成年健康犬24只,均分为6组,置入“Z”形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2h、24h、1周、2N、4N和8周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营粘膜,进行电镜分析。结果:支架术后,食管粘膜层次紊乱,上皮厚度较正常明显变薄。细胞间桥粒明显减少、破坏,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破坏,术后24h较2h变化更为明显。术后1、2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术后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支架置人可导致食营上皮细胞间连接及粘膜结构明显破坏,从而为外源性致病原的介入创造条件。支架术后的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动物食管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间食管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状况,以及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16只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模型犬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另设立6只对照犬,所有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及RT—PCR方法检测支架术后组织中EGF、EGFR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支架术后1、2周食管组织中,EGF、EGFR的mRNA和蛋白均有明显表达,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强,几乎所有组织均不同程度的表达EGF、EGFR。4周时表达显著减弱,术后8周其表达基本消失。EGF的阳性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EGFR的着色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结论 食管支架术后,局部组织中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6.
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支架在食管良恶性狭窄和食管气管瘘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再狭窄成为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炎性再狭窄占很大比例,在食管支架异物刺激下炎性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相关酶相互作用在带膜支架的上下端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并最终演变为瘢痕组织,并引起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各种预防和治疗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方法在缓解再狭窄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NI—Ti网状食管支架术后局部血流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0.5、24小时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犬12只,分别置入NI-Ti网状自扩张食管支架,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支架术后0.5、24小时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与正常食管粘膜进行比较。结果 支架术后0.5、24小时食管局部粘膜血流量较正常食管均明显减少。结论 支架置入可导致食管局部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从而促进粘膜的损害,说明支架对食管壁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形状食管支架术后病理形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食管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比较“喇叭状”和“酒杯状”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有无不同。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实验犬6条,随机分成2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分别置人“喇叭状”或“酒杯状”支架,术后第1、3、8周分别处死,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光学显微镜检查,并比较2组的差异。结果肉眼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架上下端增生越显严重,食管壁厚度相应增加,局部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第1、3、8周2组支架上下端未覆膜处食管组织、食管管腔、支架金属丝被增生组织覆盖情况等表现基本一致,只是在第8周“酒杯状”支架下端金属丝多处断裂,食管组织增生明显较上端轻。结论再狭窄均发生于支架两端未覆膜处,“喇叭状”和“酒杯状”2种形状食管支架术后病理学变化基本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纤维化是机体创伤修复的一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其活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此文综述肝纤维化形成机制,并探讨目前及将来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局部食管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分布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支架术后1、2、4、8周时食管组织中CD3、CD19和CD68的表达状况,从而反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分布状况。制备再狭窄组织的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组织中3种细胞的含量变化。采用特殊染色法分析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状况。结果:支架术后1、2周时食管组织中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食管"Z"型支架术后局部粘膜血流量及通透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食管对PEG400通透性的变化,以及食管粘膜电镜下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年健康犬12只,均分两组,分别置入"Z"型食管支架,采用多谱勒血流仪检测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与正常食管粘膜进行比较.支架术后2 h选择第1组实验犬进行食管持续恒压PEG400灌流,2 h后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及等量正常食管组织,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组织中PEG400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第2组实验犬于术后24 h同样方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支架术后2 h及24 h粘膜结构的变化.结果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较正常食管均明显减少;术后2 h食管组织中PEG400的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一些低分子量的PEG400,术后24 h PEG400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强,可检测到一些高分子量的PEG400;电镜发现支架术后上皮细胞间桥粒明显减少、破坏,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破坏,术后24 h较2 h变化更为明显.结论支架置入可导致食管局部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从而促进粘膜的损害;支架术后上皮细胞间连接及粘膜结构破坏明显,对PEG400通透性显著升高,从而为外源性致病原的介入创造条件.这些均说明支架对粘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食管瘘(AEF)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死亡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救治带来较大的挑战。AEF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为发热、呕血、胸背痛、吞咽困难等。本文报道了主动脉夹层支架术后感染继发食管瘘1例,其诊疗过程极为复杂,最终联合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后完成救治。现将诊疗过程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AEF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长趋势,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也在增加,支架治疗提供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金属裸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可达309/6-40%,尤其是老年患者病变复杂,再狭窄发生率更高。支架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但在预防晚期再狭窄方面无效。西洛他唑是一种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支架术后应用西洛他唑,可以减少新生内膜的增生和重构,有抗晚期再狭窄作用。我们观察老年患者金属裸支架术后应用西洛他唑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再狭窄是食管支架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置架部位食管组织在支架的刺激下向管腔内广泛增殖 ,导致管腔再次狭窄[1] 。Pcdc23 4 和周期素 (cyclin)A、B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因子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通过检测再狭窄组织中Pcdc23 4 和周期素A、B的表达变化揭示再狭窄过程中有关调节细胞的增殖功能变化及其特点。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及取材 :选 16只成年、健康犬作为实验对象 ,按“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制作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模型[1] 。均分为 4组 ,分别于术后 1、2、4、…  相似文献   

15.
王伟静  谢青 《肝脏》2011,16(1):65-67
肝纤维化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导致细胞基质过量堆积形成疤痕组织。随着肝组织的持续损伤,肝纤维化可演变成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衰竭和肝癌[1]。因此,为改善肝病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率,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代表机体对各种病因引起肝组织的损伤一修复反应,这个过程包括肝小叶塌陷,纤维间隔的形成和肝细胞再生结节的形成。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间质(ECM)合成增加和(或)降解减少而导致ECM过度沉积而导致的结果。ECM在肝脏堆积的弥散过程可以最终发展到肝硬化。传统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如能积极消除致病原因,可延缓或逆转肝硬化的发展。对纤维形成和消退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常规生化和血清学检测对评估纤维化形成诊断的价值有限,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是评估肝病不同阶段的金标准,然而,肝活检由于是创伤性操作,取样样本量小,存在抽样误差及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差异,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学概念,特征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破坏与功能障碍。其发生于肝脏的损伤修复,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如何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一直是肝脏病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取得长足发展,病因治疗、中医药等抗肝纤维化也取得显著进展。1 在有效抗肝炎病毒的当下,仍需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肝纤维化的病理结局是肝硬化,病理生理表现为门静脉高压与肝细胞功能减退,可导致食管胃底静  相似文献   

18.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红英  刘学军 《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1):860-861,865
肺纤维化是一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其病因复杂,预后极差。至今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肺纤维化早期病变基础是急性肺泡炎,在肺泡炎形成过程中涉及炎性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和细胞因子,某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它们在组织损伤和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肺纤维化是以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肺间质性疾病,在早期为肺泡炎,最终导致不可逆性肺纤维化。目前发现TGF-β1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就TGF-β1及其Ⅰ型和Ⅱ型受体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作一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食管金属支架治疗125例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食管金属支架逐渐成为其治疗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探讨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5例良恶性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患者,行内镜和x线检查以明确狭窄或瘘口的部位和性质。在x线引导下置入食管金属支架,术后密切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支架术后2周内,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均显著改善;食管气管瘘患者的呛咳均显著缓解,仪5例患者进流质时仍有轻微呛咳:86例(68.8%)患者术后出现胸痛,8例(6.4%)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3.2%)出现支架移位。术后半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吞咽困难的平均缓解时间为7.4个月,27例恶性食管狭窄患者平均于术后6.4个月因肿瘤组织增生而导致再狭窄,8例良性食管狭窄患者平均于术后12.8个月因肉芽组织增生而导致再狭窄。38例患者有胃(或肠)食管反流表现,大多为吻合口支架或食管下段支架。7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恶性食管狭窄患者支架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1.8个月。结论:食管金属支架能有效治疗良恶性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支架术后再狭窄、食管功能紊乱和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目前仍无法避免,且可能对支架的临床应用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食管支架术治疗食管癌在临床中的应用,其相关并发症逐渐增多,尤其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3-4].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原因是多方面的[1-2],内镜下采取再次支架术[6]及其他治疗方法均取得一定疗效.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可发生于支架近端、远端或腔内,给治疗增加难度.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采用内镜下高频电预切开、电切联合探条扩张治疗食管癌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