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结肠镜的检查结果,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黏膜病变及溃疡形态复杂多样,黏膜活检的炎症病变缺乏特异表现,部分病例在内镜下与克隆病、肠结核、淋巴瘤及其它肠道溃疡性病变难以鉴别。放大内镜技术可将黏膜结构放大30~100倍,能有效地发现黏膜的微细病变及病变形态的特征和差异,对降起性病变可根据黏膜表面的pit形态特征作出与病理高度一致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病变侵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包括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栓塞等。随着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缺血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也有增加,其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血、腹泻,严重者可以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国内外多报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检查,而未见有关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检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及其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及病理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89例克罗恩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变分布、内镜结果及病理检查进行了分析.结果克罗恩病好发于末段回肠、右半结肠及上消化道,而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直肠.克罗恩病的病理特征有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淋巴细胞聚集、全层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学特征有弥漫性或灶性黏膜炎症、隐窝脓肿、黏膜糜烂及溃疡.结论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对CD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4.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最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1,自引:14,他引:11  
多年来我国对炎症性肠病 (IBD)的治疗一直沿用西方国家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又有很多治疗经验的报道 ,值得我们借鉴[1 3 ] 。关于IBD的诊断 ,仍依靠病史、体检、肠镜及黏膜病理、X线小肠造影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最近还有胶囊内镜协助小肠克罗恩病 (CD)的诊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阳性率在欧美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可高达 70 %~ 80 % ,但在中国却只有 16 %~ 2 6 % [4,5] ,这说明欧美研究的结果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目前鉴别UC和结肠CD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依赖肠镜 :UC的结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假性息肉等病变 ,溃疡…  相似文献   

6.
重视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冰 《胃肠病学》2007,12(2):71-7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发病机制假设为由大量肠道细菌诱发的过度肠黏膜免疫反应,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中导致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慧黎  夏璐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20-321,358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以肠道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促进黏膜修复是其治疗的关键。电子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变化情况,与病理学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UC病情的监控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CMSE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CMSEP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文献讨论CMSE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CMSEP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45和75岁,其中2例位于横结肠,1例位于直肠.肠镜下,3例均表现为长蒂息肉,其中2例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与肠黏膜相近;1例息肉顶部糜烂充血.光学显微镜下3例病变相似,病变轴心为扩张的黏膜下层,表面为肠黏膜层,轴心的黏膜下层内可见与病变的长轴平行且扩张的厚壁血管,其中1例顶部有糜烂的息肉呈腺癌改变.结论 CMSEP是一种独特的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肠镜和病理学表现,绝大多数为良性改变,但少数病例可以发生恶性改变;组织学上应与黏膜脱垂综合征相关的炎性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迄今,炎症性脐病的病因仍未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累及结肠的克罗恩病多以慢性腹泻、腹痛或便血为主要症状。在病变早期或一些不典型患者,往往可能与病因明确的其它结肠炎症性肠病的鉴别发生困难。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已成为慢性腹泻与血便的首选检查。但是,结肠镜联合内镜下活检检查对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放大色素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大色素内镜技术(magnifying chromoendoscopy,MCE)是将具有放大功能的内镜和黏膜染色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随着内镜的普及及其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新型内镜器械的开发进步,MCE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发现微小病变,区别良恶性肿瘤,鉴别黏膜和黏膜下病变,了解黏膜有无萎缩及程度,指导黏膜活检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对疾病的诊断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n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含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了解正常及疾病状态下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和转归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目的 观察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 对60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经过及内镜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87%),女性多见(男:女为1:2),且多数(76.7%)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或腹腔手术史。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病变转归与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及病程长短、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有无并发症可能相关。结论 结肠镜在诊断早期缺血性结肠炎中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临床症状、内镜、病理表现的差异及肠黏膜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TB-PCR)对二者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6年2月于我院确诊的42例肠结核和60例克罗恩病病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特点及肠黏膜TB-PCR检测结果。结果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占56.9%(33/58),较肠结核(16.1%,5/31)多见(P〈0.001);29.3%克罗恩病患者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肛周病变),而肠结核患者未见;内镜下克罗恩病表现为纵行/裂隙样溃疡(44.9%,22/49)、卵石征(28.6%,14/49)、节段性病变(51.0%,25/49)多于肠结核(7.7%、3.9%、0)(P值分别为0.001、0.011、0.000);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占34%(18/53),小血管炎占26.4%(14/53),明显较肠结核多见(0%、3.8%)(P值分别为0.001、0.016)。82.4%(14/17)的肠结核患者试验性抗结核1-2周症状改善,而5例克罗恩病患者试验性抗结核治疗4-8周均无效。肠黏膜组织TB-PCR检测阳性率肠结核组为11.5%(3/26);与CD组(14.3%,3/21)比较无显著差异(P〉0.5)。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肠黏膜TB-PCR对肠结核与CD鉴别诊断的意义有限;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及内镜随访仍是鉴别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CD是一种慢性透壁性炎性疾病,该病可累及肠黏膜至浆膜层,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腹泻症状较为常见,并往往伴有肠梗阻和肠道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病变可累及自口腔延至肛门的消化道,较典型的病变部位在回肠、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116,自引:21,他引:1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水杨酸类药物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UC以局限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征,CD以斑片状、透壁性炎症为特征并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自问世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价、早期癌肿、癌前病变及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性切除。EMR不仅可获得较大块标本进行病理学定性、定范围、定深度评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还可作为一项治疗手段替代部分胃肠道早期癌肿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明显降低治疗费用及病死率。作为一项微创内镜技术,EMR操作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肠道疾病虽然病变种类繁多,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黏膜病变。随着黏膜染色和放大内镜技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活检及黏膜切除、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以及精细影像学技术的开展,使肠道黏膜一些早期病变得以及时诊断和治疗,促进了临床肠道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这些新技术尚不为多数人所熟悉,为此将其各自的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