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亦称匍行性肿瘤。我院内镜中心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检查检发现大肠LST 1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先由东京医学院工藤进英提出.过去因其形态特殊曾称为匍匐样肿瘤和结节聚集型肿瘤[1].由于该肿瘤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2].LST内镜下易漏诊,病理亚型较多,形态多样,发生途径不详,但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LST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意义及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火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人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枯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并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病变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及粘膜染色方法在近一年共共检查2920名患。结果:发脱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共26个病变。其中颗粒均一型11例,结节混合型15例,粘膜内确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最大为60X72mm,最小为llXl2ram:11~20mm有6个:21-30mm:9个:31mm以上有11个病变。在26例病变中,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61.54%(16/26);表现为VA型腺管开口的LST的3例患,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7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例,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6例病变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EMR或EPMR切除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LST的临床检出必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对有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必须进行粘膜染包,以发现病变。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而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一但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已经表明有癌变变发生。  相似文献   

4.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最大为68 mm×85 mm;11~20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由于LST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日本学将之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我们初步观察表明,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LST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APC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m癌,2个sm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或EPMR联合APC治疗LST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8.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总结了最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瘸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 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最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最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最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病人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常规染色,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隆起,黏膜与肌层分离,再以高频电切除,创面过大者用钛夹封闭。结果 7例病人均一次切除,5例病人因患肉过大分次切除,1个月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首选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现将我院开展放大内镜检查以来发现的13例LST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垂直侵犯肠壁深层,而主要沿黏膜表面旱侧向扩散。现将我院近年来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12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人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治疗,其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护理的重点是:术前肠道清洁、心理护理、合理术前用药,术后病情观察、饮食管理、排便指导等,有效地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叶武  刘鹏飞  孙芳 《山东医药》2011,51(24):41-4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不同于一般腺瘤,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愈发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2 a来结肠镜检查中结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大肠LST患者1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途径的抑制基因(sfrp1、sfrp2、sfrp5)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隆起型腺瘤(PA)中的表达情况及甲基化状态.方法 运用半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52例LSTs和51例PAs组织标本sfrp1、sfrp2、sfrp5表达情况;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对3个抑制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LSTs组sfrp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比PAs组显著降低(P<0.05),但sfrp2及sfrp5 mRNA表达在LSTs组和PAs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LSTs组中的sfrpl基因存在高甲基化(P<0.05),sfrp2及sfrp5基因不存在高甲基化(P>0.05).结论 sfrpl表达缺失或下调在LSTs比PAs更常见,该基因高甲基化发生频率在LSTs也相应比PAs高,提示LST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s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侧向发育型息肉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内镜定期随访.结果 25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直径2.5 ~6.0 cm,平均4.0 cm;ESD手术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合并Serrrated腺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的Serrated腺瘤指大肠的一类特殊病理形态的腺瘤,其成瘤上皮成分有明显增生,使腺管或绒毛呈现锯齿状外观,类似于增生性息肉样改变,或腺瘤成分与增生性息肉成分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