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内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近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变性等密切相关.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研究可能为研究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三组,分别是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24例、稳定型斑块组(稳定组)40例、不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组)28例。选择同时期门诊体检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分别测定四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同时对各组进行美国国家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功能评定,分析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正常、稳定、不稳定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稳定组(均P<0.05)。visfatin及Hcy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0.41,P<0.05)。结论 visfatin及Hcy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高水平的visfatin及Hcy与脑梗死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内脂素是一种新的脂肪因子,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缺氧、易损斑块、内皮功能紊乱、炎症、血管增生等冠心病,尤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关。此外,内脂素还能通过延长氧化应激状态下线粒体渗透转运孔(mPTP)的开放时间,发挥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脂素与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脂素是一种新的脂肪因子,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缺氧、易损斑块、内皮功能紊乱、炎症、血管增生等冠心病,尤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关。此外,内脂素还能通过延长氧化应激状态下线粒体渗透转运孔(mPTP)的开放时间,发挥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和细菌体内。国内外研究发现,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密切相关。其在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其他疾病中有重大影响。内脂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现已成为研究热点,且可能在心血管病的预测、诊断和判断预后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内脂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脂素作为细胞外酶的形式,即烟酰胺磷酸二核糖转移酶,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基础,也是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关键〔1〕。还可以调节依赖NAD有关长寿的去乙酰化酶1(SIRT1)的活性〔2〕。犬的实验表明:内脂素可在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血清内脂素的水平。方法测定60例慢阻肺患者及60名正常人的血清内脂素、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血糖、血脂、肺功能等生理指标,并测算出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上臂中部臂围(MAC),综合分析内脂素与各项参数的关联。结果 (1)慢阻肺组血清内脂素浓度(14.04±1.50)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25.66±2.62)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5);(2)血清内脂素水平与BMI、BG、MAC、WBC、FEV_1、FVC呈正相关(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内脂素浓度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中呈下降趋势,且提示与体重指数、肺功能有一定关联,它或许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评价慢阻肺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脂素对巨噬细胞中组织因子(T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内脂素(包括空白对照,50ng/ml,100ng/ml三个浓度组),每组分别孵育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各3个时间点。同时设立2-羟基萘甲基磷酸三乙酸甲基酯(HNMPA;100umol/L)组。将各组细胞进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比较各组TF和PAI-1表达的情况。结果内脂素增加巨噬细胞中TF和PAI-1的mRNA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HNMPA不影响内脂素的这些效应。结论内脂素促进巨噬细胞向促血栓表型转化,机制与胰岛素受体相关的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白介素(IL)-6和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并按病变血管支数分成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组、76%~90%组及91%~100%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浆IL-6及内脂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应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ACS组患者IL-6及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按照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分组和按照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分组后,血浆IL-6及内脂素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IL-6、内脂素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分别r=0.583,r=0.724,均P<0.01)。结论 IL-6及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因子,与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结构相同,具有胰岛素样作用、能促进脂肪的积聚和合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成熟,因此内脂素可能是联系糖脂代谢紊乱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新纽带,这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尚不完善,研究结论不统一,尚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方法 62名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造影结果 分为对照组13例和冠状动脉硬化组49例,并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二个亚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比色法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9;P<0.01).结论 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脏脂肪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重组表达的方法获得纯化的膜突蛋白(moesin),利用纯化的重组moesin作为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并探讨抗膜突蛋白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设计针对moesin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moesin的编码DNA,构建出能够表达moesin的重组质粒,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适当温度和条件下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鉴定所表达的蛋白,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利用纯化的重组moesin作建立间接ELIS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0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0例原发性高血压、20例颈动脉硬化、20例糖尿病及30例血脂异常症)患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观察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结果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所得表达产物为moesin;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4 mg/L,抗体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100,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倍数是1∶20 000。在120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中,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达25%~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阳性检出率高达70%,高于其它疾病组(P<0.05),其它各亚型疾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地表达了重组人moesin;建立了最佳的重组moesin作为抗原检测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反应条件;抗膜突蛋白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40例及汉族患者45例,年龄在40~75周岁,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二个亚组,以40名汉族、35名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并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哈萨克族与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两民族中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均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哈萨克族r0.925, P<0.01;汉族r0.967, P<0.01)。结论 哈萨克族及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均高于各自对照组;两民族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脏脂肪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脂素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系DC2.4细胞的活化作用,探讨内脂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DC2.4细胞分4组: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LPS,1 mg/L)、低剂量内脂素组(100 μg/L)、高剂量内脂素组(200 μg/L)。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2.4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CD86和CD80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内脂素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内脂素组、高剂量内脂素组、脂多糖组细胞突触增多增粗,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成熟DC2.4细胞形态。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CD80和CD86分子表达水平增高,上清液的TNF-α、I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刺激细胞∶效应细胞的比例为1∶10和1∶25时,低剂量内脂素组、高剂量内脂素组和LPS组刺激指数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内脂素可能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免疫炎症反应,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外周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组(n=54)和非冠心病组(n=2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差异。分析内脂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的中位数为2.79μg/L(2.03μg/L,5.08μg/L),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54μg/L(1.48μg/L,2.97μg/L)](P=0.040)。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受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β=0.458,95%CI 0.065~0.308,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 2.086,95%CI 1.046~4.160,P=0.037)。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Visfatin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isfatin是最近识别的一种主要表达于内脏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胰岛素样降低血糖以及影响脂肪组织代谢的作用.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可能与其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有关,运动训练能有效降低该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明显升高,腰臀比是其的独立相关因素.此外,妊娠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血浆visfatin水平也有明显变化,因此visfatin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Visfatin是一新发现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与胰岛素受体上不同于胰岛素结合部位的位点结合,可发挥拟胰岛素作用,进而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常见肝病,因其发病核心事件为胰岛素抵抗而常伴有代谢紊乱、炎症、氧化应激的发生。故在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上,Visfatin密切关联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探究两者关系或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内脂素是一种主要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炎症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临床研究发现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内脂素显著增高,其中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为显著,从而推测血清中内脂素可能与糖尿痛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拟时内脂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艺  胡克  徐旭燕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9):1347-1349
目的探讨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研究visfatin与CRP对机体糖脂代谢与炎症免疫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visfatin水平;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生化指标。结果 COPD合并2型糖尿病组血清visfatin与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36.20±3.62)μg/L/(69.75±8.92)mg/Lvs(15.04±0.71)μg/L/(4.75±2.43)mg/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与CRP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