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1例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头颅核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与DWI序列的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1例脑梗死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后6h内,6例在T2WI序列上有长T2改变,48例DWI序列显示高信号,2者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8.01,P<0.01).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4例、6-24h14例、1-7d8例)进行常规MRI(T,flair,T2WI,T2flair)检查以及DWI检查,并由计算机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发病<6h的4例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发病6h-7d的22例患者MRI T2 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 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超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08—2013-04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解剖法和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定位和诊断。结果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为0.389±0.092,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为0.955±0.112,并呈高信号,而弥散系数的图像则显示为低信号。在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与相对表现弥散系数均为下降,在慢性期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结论 6h内功能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的MRI技术。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3 h"于2013年6月3日入院。3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面部麻木、行走不稳,行走时向右侧倾斜,伴头晕,言语稍欠流利,无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视力改变,无耳鸣及听力改变,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气短,无畏寒发热。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5.
早期脑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e,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确定DWI在区分常规MRI上所示的多发梗死灶中急性梗死方面的能力。方法 60例脑梗死均进行MRI常规程序及DWI(程度检查,并由4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不了解患者临床体征的情况下进行阅片、记录出病变所在的详细的神经解剖部位,对同一层面所有的磁共振像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的病灶大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对超急性合肥市急性期脑梗死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在T2加权像上可显示的病灶中,DWI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大于T2病灶。在急性后期,常规MRI及DWI均有较清晰的影像学改变,恢复期及慢性期,DWI影像学逐渐改变变成等信号、杂信号,部分为囊性信号,且不易显示病灶。结论 DWI能非常可靠地显示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而在急性后期及慢性期不如T2WI。其具有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 maging,DW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cerebral infarction,L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MRI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检查,并由4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不了解患者临床体征的情况下进行阅片,记录出病变所在的详细的神经解剖部位,对同一层面所有的磁共振像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高血压病45例(75%)、高脂血症21例(35%)、糖尿病18例(30%);常见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及变异型20例,腔隙状态(LS)12例,无症状腔隙性梗死(ALI)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8例。病灶部位主要为尾状核(29.1%)、豆状核(23.3%)、放射冠(15.1%)、丘脑(10.5%)、内囊(7.0%)。60例患者中超急性期(≤6小时)20例,DWI扫描均检出病灶,常规MRI扫描均未检出病灶;急性期(7~24小时)患者22例,DWI扫描均检出病灶,DWI检出率为100%,而常规MRI共检出12例,检出率为55%(P<0.05)。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在T2加权像上可显示的病灶中,DWI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大于T2病灶。结论:高血压病是L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LS及ALI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DWI对早期LI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DWI应作为早期LI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信号改变和近似弥散系数 (ADC)的时间演变规律。方法 :分析 10 1例脑梗死患者的 13 5次DWI资料。结果 :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DWI为高信号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仍为高信号 ,慢性晚期绝大部分病灶为等或低信号。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ADC下降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接近或高于正常 ,慢性晚期明显升高。结论 :脑梗死的DWI信号和ADC变化具有特征性的时间演变规律 ,结合常规MRI ,DWI可以推断脑梗死所处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确定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均应用1.5T超导MR成像设备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60例均证实为脑梗死。(1)13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以内),其中2~3h3例;常规MRI:T1WI无异常信号,T2WI1例无异常改变。DWI已显示明显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6~72h)33例,T1WI26例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33例DWI均为高信号。(3)14例亚急性期(发病后4~10d),T1WI均为低信号,T2WI、DWI均为高信号。结论DWI在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以内),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常规MRI扫描,DWI诊断脑梗死及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从而为科学地指导临床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并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等影像学信息评价不同时间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可行性。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颈内动脉注入自凝血栓子制成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A组栓塞后30min、B组栓塞60min分别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于栓塞各时间点及溶栓后3、24h行DW1、T2W1、T2*W扫描;计算各时间点DW1上缺血区体积.缺血区相对平均信号强度值(relative mean signal intensity,RMSI)。结果A组治疗后3h观察结果显示,再通率37.5%(6/16).缺血区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缺血区信号强度增高;24h观察结果显示.DW1高信号区体积有增大趋势。B组治疗后3h观察结果显示,仅有18.8%获得再通,缺血区体积较溶栓前无明显变化.DW1显示脑水肿明显.缺血区信号强度增高.24h时该组动物全部死亡。结论在脑梗死早期适当的“治疗窗”内制定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可显著减少梗死范围,DW1是缺血极敏感的影像技术,对诊断和科学监测脑卒中溶栓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有重要意义。此所用实验模型的“溶栓治疗窗”可限定于缺血后30min内,而缺血60min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分析50例经头颅DWI检查证实脑干为责任病灶的急性不典型脑梗死的临床及DWI表现.结果 50例脑干梗死患者均不具有脑干病变典型的交叉征表现,只有10例在头颅CT脑干处见低密度影,有28例在T2WI及FLAIR序列上脑干处显示为高信号,所有病例的DWI均显示脑干处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结论 越来越多的脑干梗死缺乏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反复多发脑梗死病例中,通过DWI可明确脑干为责任病灶,在急性不典型脑干梗死显示能力上优于常规序列,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在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并对筛选出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 经MR筛选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 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Barthal指数80~100分,1例溶栓治疗3周后并发无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MR对筛选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患者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对时间窗不明确者或发病超过6 h者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点,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 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 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慢性脑梗死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BAEP的Ⅰ、Ⅲ、Ⅴ各波峰 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Ⅲ~Ⅴ波 /Ⅰ~Ⅲ波I PL的比值等指标的特点。 结果 研究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36例,慢性脑梗死组32例,健康对照组32例。急性脑梗死组 Ⅲ波、Ⅴ波PL较慢性脑梗死组(P<0.001、P =0.005)和对照组(均为P<0.001)均延长;慢性脑梗死组 Ⅴ波PL较对照组延长(P<0.001)。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Ⅰ~Ⅴ波I PL较慢性脑梗死组延长(P<0.001、 P =0.029);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P<0.001)、Ⅲ~Ⅴ波(P =0.006)和Ⅰ~Ⅴ波(P<0.001)IPL较对照 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波I PL(P =0.003)较对照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Ⅰ~Ⅲ波IPL比值 异常者有9例(25.0%),急性脑梗死组2例(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①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 ②急性脑梗死患者BAEP的Ⅲ波和Ⅴ波PL、Ⅰ~Ⅲ波和Ⅰ~Ⅴ波IPL均显著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 长为主;慢性脑梗死患者BAEP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 SWI)技术在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39例经磁共振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72 h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 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S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梗死后HT的检出率及敏感性。参考 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分型标准对脑梗死后HT 患者的HT进行分级,比较HT分级在两种检查方法中的差异,分析脑梗死后HT分级与美国国立卫生研 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SWI、CT两种方法诊断脑梗死HT的阳性率分别为61.54%和12.82%(P <0.001);SWI检出发生 脑梗死后HT者24例,其中1级占12.82%;2级占25.64%;3级占15.48%;4级占7.69%;经Spearman相关性 分析,SWI序列的HT分级与临床NIHSS评分的增长呈正相关(R =0.94,P <0.01)。 结论 SWI技术可以早期、敏感评价大面积脑梗死后HT。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列举了几种典型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皮层下型及皮层后型合并皮层下型脑分水岭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流域性脑梗死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h"入院。患者2h前(2014-5-188∶30am)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摔倒在地,左侧肢体不能抬起,头部未着地,不能自行站起,无意识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视物双影,无尿便失禁,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未见出血灶(图1A),考虑脑梗死可能,启动"溶栓流程"。既往史: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史;否认血液病病史;无吸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颅脑常规MRI、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CUBE T_1序列及SWI对颅内静脉窦及其内血栓的显像,评价3D CUBE T_1序列和SWI对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3月-2017年9月临床疑诊CVST的34例患者。行颅脑MRI平扫、MRV、SWI、3D CUBE T_1序列检查。将颅脑平扫与MRV的诊断结果作为确诊CVST的参照诊断,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估3D CUBE T_1序列及SWI在患者及静脉窦血管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参照诊断为依据评判CVST的阳性患者共9例,共累计24处病变静脉窦节段。3D CUBE T_1序列在患者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8;在静脉窦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和97.7%,ROC曲线下面积为0.97。SWI在患者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6.2%,ROC曲线下面积为0.71;在静脉窦节段水平诊断CVS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95.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结论与SWI相比,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CUBE T_1序列对CVST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性高,能够为CV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