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三维电标测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从2011年7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理想,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方法及有效性. 方法 对9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速采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1例左室间隔面室速采用激动标测普肯耶(P)电位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 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27个月,平均(11.9±10.3)个月,无一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起源部位:7例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2例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1例位于左室中间隔. 结论 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特发性室速有效且成功率高;对部分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的左室间隔面室速,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最早P电位,亦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方法 对34例TVT患者进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的方法或起搏标测与最早QRS波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34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30例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失败,4例随访期间复发,再次RFCA治疗成功.结论 RFCA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方法对34例IVT患者进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的方法或起搏标测与最早QRS波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34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30例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失败,4例随访期间复发,再次RFCA治疗成功。结论RFCA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方法学。方法对1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VPC的形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术中依据初步判断的结果采用起搏标测与心室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室早进行标测定位,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或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及单极腔内图记录到完全负向波时放电消融。结果14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为88%,术前室早数量(23586±643)个/24h,术后5d室早数(530±95)个/24h(P〈0.0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个月后随访,复发2例,其余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并节省费用,体表心电图和单极腔内心电图对VPC的定位和消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行CARTO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及经验。方法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46例行CARTO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过程。结果 46例患者均取得手术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3年。复发1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CARTO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明显效果的治疗方法,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及监测、术后细致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邓志华  袁勇  冯力  董剑廷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0):1358-1360
目的 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与常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组(对照组)51例,CARTO标测消融组(CARTO组)4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标测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比较术中即刻有效率、术后随访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RTO组手术时间[(76.8±29.3)min vs (122.6±33.1)min,t=7.18,P<0.01]、标测时间[(19.8±11.3)min vs(33.6±16.7)min,t=4.71,P<0.01)]和X线曝光时间[(26.3±13.7)min vs (44.1±21.4)min,t=4.82,P<0.01)]明显降低;对照组即刻有效率为90.2%,CARTO组为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P>0.05);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7~51个月),对照组复发4例(7.8%),CARTO组复发1例(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P>0.05).结论 CARTO与常规消融方法比较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时间、标测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减少施术者和患者X线辐射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针对原因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方法 选择22例有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原因.结果 术后8例为结性心律,4例为房颤心律,1例发生室速.经治疗后19例转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4%.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总结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改进后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李玉  唐其柱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48-1550
目的观察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nraphic monitoring也称Holter)改变。方法 49例确诊为DCM患者,行Holter监测,分析这些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生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Holter均有异常改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共47例(95.92%);房性心律失常次之,共38例(77.55%);ST-T改变14例(28.67%),传导阻滞13例(26.53%)等。且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房内径(leftatrialdiameter,LAD)越大,复合性房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越大,复合性室性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 DCM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DCM患者早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检测对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功能容积参数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国产期心肌病(PPCM)左室心功能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功能容积参数对50例PPCM患者左室心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法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同时选择正常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心功能参数,并加以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左室心功能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左心房舒张期内径(LAD)、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VD)、右心房舒张期内径(R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及E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E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借助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早期诊断PPCM;早期诊断和治疗PPCM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方法 HCM组患者28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测量其左房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口E、A峰值,计算E/A值,计算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及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应用2DT技术,获取房间隔、左房侧壁、下壁及前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房顶段的长轴方向的应变及应变率曲线,记录各房壁各节段左室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Ss、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计算其平均值(mSs、mSRs、mSRe、mSRa)。结果 HCM组左房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A峰及LAAEF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E峰、E/A及LAPEF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CM组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房mSs、mSRs、mSRe均明显减低,mSRa则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M患者左房mSRa与LAAEF呈显著正相关(r=0.780,P<0.01)。结论 HCM患者左房的储备功能及管道功能下降,辅泵功能增加,2DT可以准确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景彩  沈嫱 《现代保健》2012,(18):28-29
目的:应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评价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方法:选择冠心病组20例,正常组20例,测定各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缺血节段的SRS、SRE、SRA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SRI为定量、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有左心室舒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踝臂指数(ABI)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40例,其中未合并MS者74例(无MS组),合并MS者66例(MS组),评估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测定其ABI及心功能。结果MS组ABI为0.90±0.32,无MS组为1.03±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MS组ABI≤0.9者比率高于无MS组[43.9%(29/66)比27.0%(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MS组中,ABI≤0.9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ABI〉0.9者[86.3%(25/29)比37.8%(14/37),P=0.000];ABI≤0.9者心功能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MS患者,其ABI较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加严重,心功能降低更加明显,应进行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老年MHD患者(MHD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BNP水平,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MHD组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213.5ngtL及110.2n巩,健康对照组为20.2ng/L,MHD组的BNP水平透析前后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透析后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组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357,P〈0.05)。LVEF〈50%者20例,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386.5.g/L和232.0ng/L,LVEF-50%者30例,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59.7ng/L和29.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NP可反映左心功能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MH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脏各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603例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246例,高血压患者109例,糖尿病患者126例,无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体检者(对照组)122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总左心室早搏发生率、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早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冠心病组左心室前壁早搏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血压组右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右心室流出道和总右心室早搏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老年人室性早搏发生部位及发生率与所患慢性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政  张志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75-1177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1.8±19.3(28~8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共使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60根,电极导线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35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25根。术前、术后7d及出院后1、3、6、12、24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7d及出院后1、3、6、12、24月EF、FS、SV和CO各参数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超声心动图可作为长期随访观察起搏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法(PW)与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在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130例尿毒症患者分别采用脉冲波多普勒法(PW)测量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参数: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计算E/A比值;采用PW-DTI技术测量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室间隔的二尖瓣环水平DTI参数: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计算Em/Am比值;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结果 PW-DTI对尿毒症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检出率为86.15%,明显高于PW的6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P0.01)。结论 PW-DTI技术可以实时定量地反映心肌运动的方向与速度,客观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效避免频谱多普勒检查存在的假性正常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评价320排容积CT(320-DVCT)左心室功能分析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行320-DVCT冠状动脉CTA及心功能检查,并于1周内行心脏彩超及心功能检查的患者,分析左心室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包括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钟心排出量(CO).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216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150例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320-DVCT左心功能分析EF值与超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V及ESV均稍高于超声。结论:利用320-DVCT对正常人的左心室进行功能分析,能得到客观、快速、安全、准确的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