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郭庆华  杨勇  李京  陈志辉  肖辉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06-1008
目的探析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院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方法在2016年3月—2018年7月期间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择取215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DVT组(53例)与非DVT组(162例),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探析引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组患者平均年龄、BMI指数、手术时间、术后48 h 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且DVT组中具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较高以及术中失血量≥500 ml的患者显著多于非DVT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相比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更容易发生DVT,患者的年龄较大、体重过重、血脂较高、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48 h D-Dimer水平高、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均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具有以上情况的患者应尤其警惕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212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围产期发生下肢DVT情况分为DVT组(n=44)和非DVT组(n=168)。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年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经产情况、胎数、"三高"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及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将单因素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影响围产期产妇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产妇经产情况、早产情况、孕次、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剖宫产、年龄≥30岁、多胎、合并"三高"史、血栓史产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DVT组,且血清Fbg、CRP及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30岁、剖宫产、多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有血栓史、血液呈高凝状态等是女性产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围产期下肢DVT的形成同年龄、合并"三高"情况、血栓史、胎数、分娩方式、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相关,临床可将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产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李冬春  王勇 《中国医疗前沿》2012,(4):41+54-41,54
目的观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肝素组、功能锻炼组各25例,并观察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15d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与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功能锻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和低分子肝素钠都可以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减少DVT的发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18例患者,其中9例(2.2%)术后并发脑梗死,对可能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疾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律失常史、脑卒中史、围手术期抗凝、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律失常史、ASA评级≥Ⅲ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律失常史、ASA评级≥Ⅲ级、术中低血压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50例DVT病例,经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62例手术有50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0.8%;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血是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功能训练是并发症DVT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术后治疗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  相似文献   

9.
刘海波  赵枫  曹杰  杨照田  陈超 《河北医学》2016,(8):1246-1249
目的:探讨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94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A 组,n =24)和非深静脉血栓组(B 组,n =1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①A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 B 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可知,年龄≥45岁、合并系统疾病、卧床时间长、血清 D-二聚体水平≥0.5mg /L 均为患者术前危险因素(P<0.05);抗凝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前 DVT 形成,为相关保护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凝状态、合并创伤、卧床时间长短及血清 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髋臼与骨盆骨折患者术前 DVT 形成,对于高危患病人群,应做好筛查工作,术前抗凝预防治疗可降低 DVT 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4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 28例,发生率为24.56%(28/114);两组体质量指数、户籍所在地、职业类型、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肌瘤类型、肌瘤数量、肌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凝血酶原时间(PT)<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3 s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占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P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及凝血指标5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16例。年龄、体重指数、伴高血压或冠心病、凝血5项与DVT有相关性(P<0.05)。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风险分别为24.318、2.108、4.431及5.506。结论高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监测血浆Fbg水平对早期预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需要制动,且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因而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4例患者于术前分析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仅为5.88%,临床效果明显。本文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 <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 <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连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调查DVT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579例,共检出急性DVT 114例(19.69%).DVT组与对照组年龄、DVT病史、DVT家族史、血管疾病史、深静脉穿刺史、瘫痪、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脑卒中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DVT发病率高,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DVT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关节翻修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32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者发生DVT的有2例,发生率为6.25%,经治疗及护理后出院.结论 髋关节翻修术后患者发生DVT与手术创伤较大,年龄高,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根据原因采用相应预防护理措施,以便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平 《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43-24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下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它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没有预防措施,其发生率约为40%~7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为4.6%~19.7%.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0.5%~2%的肺栓塞病人有致死的危险.因而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及时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共24例患者发生DVT,DVT发病率比较,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5),BMI25kg/㎡患者高于BM〈25k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史患者DvT发生率分别高于无吸烟史和无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多段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高于单段骨折和非粉碎性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BM≥25kg/㎡、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以及多段、粉碎性骨折为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方式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8例老年患者,将发生DVT的患者纳入DVT组,未发生DVT的患者纳入未发生DVT组。分析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4.41%(17/1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酗酒史、性别、合并高血压、吸烟史、手术类型、关节置换数、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β=1.840,OR=6.295,95%CI(1.702,23.278)]、合并糖尿病[β=1.564,OR=4.780,95%CI(1.614,14.159)]、骨水泥型[β=2.392,OR=10.933,95%CI(1.395,85.692)]、术后住院时间>10 d[β=1.080,OR=2.944,95%CI(1.028,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