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8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做好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病情观察,重视发热、出血、皮肤黏膜的对症护理,加强用药护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经过治疗护理,7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因并发其他疾病,突发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多地陆续报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非特异,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预后较差。SFTS可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见。关于该疾病骨髓象特征报道较少,现将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骨髓象查见戒指样组织细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1]。病原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科(Bunyaviridae)病毒,命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蜱虫叮咬[2]。我院血液科于2011年11月诊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沈璐梦  俞怡  王叶飞  韩明芳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11-1212
总结应用循证护理方式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进行管理的体会。成立循证小组,通过文献检索及整理,结合本院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护理现状,制定加强手卫生、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虫媒隔离、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实施3年余,未发生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医院感染,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故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本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收治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现就临床救护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钟成丽  金建娣  王晓燕   《护理与康复》2018,17(11):95-97
总结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心肌炎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是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心搏骤停并实施急救,注意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情况,做好压疮护理和心理护理。经过15d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及防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 19例患者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痊愈或好转15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83岁老年患者,另1例伴糖尿病.期间无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被感染.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患者死亡率高;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加强高热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措施可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严格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二代病例产生的有效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和湖北6省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280多例,死亡10余例. 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成为蜱虫"重灾区"[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 年证实部分病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确定此新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2]. 随后卫生部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指导相关地区开展病例诊治、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3].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进展快,往往有多脏器受累,重症者甚至救治无效死亡. 本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有蜱虫咬伤史,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功能受损,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急性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就其诊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报告1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对1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护理,发现该类患者存在起病急、持续高热、腹泻、明显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与白细胞明显降低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病情,严密消毒防护,做好发热、出血、饮食及心理护理,加上适当的对症及支持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1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生活环境、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居住山区,临床表现均有发热、纳差、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的出血,经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9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消毒隔离,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陈秋菊  陈斐  黄倩  方方 《护理学报》2020,27(2):16-20
目的 探讨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救护的2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运用团队资源管理模式救护的39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预检分诊准确率、急诊滞留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干预前后急诊医护人员安全态度。结果 观察组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急诊医护人员安全态度6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救护的实践,缩短了急诊滞留时间,提高了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抢救成功率,同时提升了急诊医护人员安全态度,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金华地区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5例,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25例患者分为痊愈组(15例)与死亡组(10例)。比较痊愈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肌酐及尿蛋白,治疗及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痊愈组出现意识障碍患者显著低于死亡组(1/15 vs. 7/10,P=0.002),AST/ALT [1.80(1.38,3.16)vs. 3.27(1.97,4.84),H=1.997,P=0.046]、肌钙蛋白I [0.04(0.02,0.25)ng/L vs. 0.63(0.49,1.19)ng/L,H=3.328,P=0.001]、肌酸激酶[836.00(318.00,1 462.00)U/L vs. 2 486.00(590.25,3 417.00)U/L,H=2.302,P=0.021]、CK-MB [33.00(25.00,52.00)U/L vs. 66.50(38.25,104.50)U/L,H=1.970,P=0.049]、PT [11.70(10.90,12.20)s vs. 14.35(12.53,15.63)s,H=2.719,P=0.007]及APTT [44.70(34.20,53.20)s vs. 79.00(60.05,105.55)s,H=3.439,P=0.001]表达水平亦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将AST/ALT、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MB、PT及APTT纳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ST/ALT [曲线下面积(AUC)= 0.740,95%置信区间(CI)(0.525,0.955),P=0.046]、肌钙蛋白I [AUC=0.900,95%CI(0.777,0.987),P=0.001]、肌酸激酶[AUC=0.777,95%CI(0.570,0.983),P=0.021]、CK-MB [AUC=0.737,95%CI(0.519,0.954),P=0.049]、PT [AUC=0.817,95%CI(0.654,0.923),P=0.007]及APTT [AUC=0.913,95%CI(0.804,0.993),P=0.001]均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肌钙蛋白I和APTT的AUC分别为0.900和0.913,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均较好。 结论金华地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多病情重、死亡比例高、临床症状多样,其中AST/ALT、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MB、PT及APTT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2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做好隔离防护、护理指导与观察,除3例死亡外,其余2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做好隔离与防护,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与宣教,加强专科护理和病情观察,是促进疾病恢复、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年-2012年共收治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共23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  相似文献   

16.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1].  相似文献   

17.
新型布尼亚病毒为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国际上标准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mdrome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其临床特征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往往由蜱虫叮咬引起,俗称蜱虫病[1]。该病青壮年多见,起病急、进展快,往往有多脏器受累,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导致多脏器衰竭(MOF)而死亡。我发热门诊2016年6月收治3例聚集性急性发热病例,经甄别,其中2例确诊为新型布亚病毒家庭内聚集性发病的患者,2位患者有共同的密切接触史即对患者母亲重病期间的照护,和死亡以后料理尸体时所接触的血液和体液。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与综合护理干预,患者治愈出院。从我们遇见到的这两例病例看,人与人之间痛过办丧事时的接触传播还是存在的,该病目前对病原体无特异性预防,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护理上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与防护措施,可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道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2012年5月至9月本院收治4例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后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1例死亡,也是宁波地区首次确诊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用中线导管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调查中线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价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3所三甲医院434例中线导管留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线导管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其导管护理质量评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中线导管护理质量评价量表总分为(232.08±15.83),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中的结构维度下专业团队达标率得分较低,过程维度下护理记录合格率得分较低,结果维度下血栓发生率较高。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患病数量、体重指数、置管次数、留置时间是中线导管留置患者护理质量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将5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后,解释了中线导管留置患者护理质量评价55.7%的变异。结论 中线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质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较低体重指数、较少置管次数、做好留置时间延长的维护可以有效提高中线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