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报道了一个可能致病的PLA2G6基因突变的新位点,并对PLA2G6基因突变所致青年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LA2G6基因突变相关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青年女性,隐匿性起病,病程两年余。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肢震颤、右侧肢体肌张力障碍及运动迟缓,病情逐渐进展。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效果好,但维持时间较短。基因检测发现PLA2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991GT(p.D331Y)、c.1630AG(p.M544V),后者可能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PLA2G6突变所致帕金森病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容易误诊,基因检查为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2.
<正>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遗传与临床异质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归类为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stonia-parkinsonism,D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早发性帕金森病~([1])。DP患者多于青年期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首发症状可为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早期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用抗精神病药后肌张力障碍可能被诱发或者加重,治疗主要是改善肌张力和控制精神症状,总体预后一般~([2])。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以精神症状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LA2G6基因突变致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LA2G6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青年女性,24岁起病,病程2.5年,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合并行动迟缓、左下肢肌张力障碍,病情进展迅速。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戏剧样效果,但维持短暂,早期出现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及异动症)。经二代测序发现,PLA2G6基因外显子区域两处杂合突变:c.991GT(p.D331Y),c.986GA(p.R329H),并经一代测序验证。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效果欠佳。结论 PLA2G6基因突变所致PD临床罕见,早期容易误诊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基因检查为鉴别要点。该病临床进展快,多巴胺能药物初期有显著疗效,但运动并发症出现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6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总结PLA2G6基因点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结果 在6名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2子1女PAL2G6基因存在c.991G>T杂合突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存在c.208A>G杂合突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和静止性震颤,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er,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示双侧壳核、尾状核头多巴胺功能降低,诊断为早发型帕金森病。结论 早发型帕金森病需要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这样便于精准判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负荷试验诊断及鉴别诊断帕金森病的准确性,研究影响该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具有帕金森综合征运动症状90例患者,给予美多芭125 mg/次,4次/d,连续7 d的改良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并进行1 y随访,记录最终完成随访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试验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运动部分的改善率为指标,建立左旋多巴负荷试验的ROC曲线,评估该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该试验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左旋多巴负荷试验灵敏度达86.7%,特异度达76%,与随访后的临床诊断Kappa值为0.58,该试验诊断准确性可靠。HY分级、服用多巴胺能制剂时间是引起试验假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病程是引起试验假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改良的左旋多巴负荷试验对帕金森病诊断的准确性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程度轻、服用多巴胺能制剂时间长对左旋多巴负荷试验的反应不明显;部分非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在疾病早期具有一定的多巴胺能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PKS)的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PKS的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青年女性,31岁起病,临床表现为右足跛行、震颤,不对称起病,应用左旋多巴短期有效,多巴胺转运体(DAT)PET双侧豆状核后部DAT分布明显减少,考虑不典型帕金森病,较长时间按PKS治疗。后利用二代测序法发现DYT6基因发生c.268-4TA(NM_018105)杂合突变,突变方式为剪切突变,并经一代测序验证。结论肌张力障碍患者有时临床表现类似PKS,尤其需要与青年型帕金森病合并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相鉴别。临床观察、基因检测是鉴别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脑内铁沉积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NBI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PLA2G6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对3个NBIA家系、6个散发性NBI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序列分析方法,对NBIA患者进行PLA2G6基因突变研究。结果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头部MRI T2加权像表现双侧苍白球、黑质等部位对称性低信号,其中1家系在苍白球低信号区的前内侧出现高信号,即"虎眼征";本组NBIA患者未发现PLA2G6基因的致病突变,共发现7个多态,分别为c.C511T、c.G87A、IVS2+16C→T、IVS4+71A→G、IVS5+43C→T、IVS6+19G→A、和IVS15+55G→A,其中2个(c.C511T、IVS6+19G→A)为新发现的多态。结论根据临床和头部MRI特征可临床诊断NBIA,中国人NBIA患者PLA2G6基因突变可能罕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arkin基因1~12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点突变与一个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家族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例临床确诊为EOPD患者及其亲属的Parkin基因1~12号外显子;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Parkin基因1~12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点突变;将1例患者Parkin基因的1~12号外显子进行测序,对发现有异常的外显子,用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检测其亲属相应的外显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Parkin基因1~12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结论:在2例患者及2名无临床症状亲属新发现7号外显子同义杂合点突变C869T,但此突变没有引起蛋白质序列改变(Arg256Arg)。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的临床特点及MRI的改变。方法 :对 33例住院确诊的V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VP患者多以少动 -强直为主 ,特别是双下肢明显 ,静止性震颤少见 ,其发病年龄较帕金森病 (PD)晚 ,除有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外 ,可伴有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及记忆、智能障碍。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效果不明显 ,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效果满意。头颅MRI改变主要表现为额叶白质损害及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基底节区的单发或多发的腔隙性梗死。结论 :VP的临床表现、MRI改变不同于PD ,可作为一独立的临床综合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型神经元腊样质脂褐质沉积症(INC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IN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2岁男童,婴儿期起病,以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并出现倒退为主要症状。1岁6个月头颅MRI示: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减少、胼胝体变薄。2岁头颅MRI:脑萎缩样改变,较1岁6个月MRI进展。棕榈酰蛋白质硫酯酶1(PPT1)基因检测到致病的复合杂合突变:c. 550G A(p. E184K)和c.362+5G A。结论婴儿期出现认知、运动落后甚至倒退患儿可能提示INCL,头颅MRI检查若发现脑萎缩更需警惕,确诊通过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EDMD)患者的临床、电生理、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骨骼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于2011—2022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且经基因检查确诊的8例EDMD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症状、电生理改变(肌电图及心电图)、骨骼肌MRI、骨骼肌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2.0~6.0(3.6±1.2)岁, 均为隐匿起病, 进行性加重。7例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走路摇摆、蹲起费力、上楼困难;逐渐出现脊柱强直、关节挛缩;1例以脊柱侧弯为首发症状。4例发现异常心电图。8例肌电图符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呈肌病病理改变或肌营养不良表现。8例EDMD患者经二代测序均发现致病突变, 共6个点突变, 其中4个LMNA基因杂合突变(c.1583C>G、c.1357C>T、c.148C>T、c.1336A>G);1例为EMD基因半合子突变(c.501C>G);1例为SYNE1基因杂合突变(c.4364G>A)。结论 EDMD具有高度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病(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家系的临床特征及parki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1个AREP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应用DNA直接测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荧光半定量PCR等技术方法进行parkin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共2例患者,发病年龄轻,分别为22岁和23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症状有波动,呈晨轻暮重,腱反射活跃;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基因突变发现该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第7号外显子杂合的G859T和第4外显子杂合缺失突变),其中G859T为新报道的点突变。结论我国的AREP家系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中DJ-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1号内含子上g.168_185del多态类型是否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90例EOPD患者进行DJ-1基因7个外显子突变分析.针对1号内含子的g.168_185del多态性,比较EOPD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在90例EOPD患者中没有筛查出DJ-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但发现位于1号外显子上g.5027G>A(rs17523802)、g.5065T>C(rs226249)、g.5094C >T (rs11121064)及位于1号内含子的g.168 185del 4种多态类型.(2)针对g.168_185del分析,EOPD组与健康对照组插入/缺失频率分别为11.1% (10/90)和13.3%(14/105),插入/插入频率分别为88.9%(80/90)和86.7%(91/105),比较基因型频率x2值为0.222,P值为0.669;EOPD组与对照组插入型频率分别为94.4%(170/180)和93.3% (196/210),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6% (10/180)和6.7% (14/210),比较等位基因频率x2值为0.207,P值为0.679;家族性EOPD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散发性EOPD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EOPD患者中DJ-1基因的突变率较低,不是常见致病因素;g.168_185del多态位点与EOPD患者可能无直接致病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点及MRI的改变。方法:对33例住院确诊的V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VP患者多发少动-强直为主,特别是双下肢明显,静止性震颤少见,其发病年龄较帕金森病(PD)晚,除有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外,可伴有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及记忆、智能障碍。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效果满意。头颅MRI改变主要表现为额叶白质损害及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基底节区的单发或多发的腔隙性梗死。结论:VP的临床表现、MRI改变不同于PD,可作为一独立的临床综合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early-onset parkinsonism,EOP)DJ-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60例EOP患者进行了DJ-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对DJ-1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发现,4例新的DJ-1基因外显子2的杂合缺失突变,突变频率2.5%(4/160);DNA直接测序方法未发现DJ-1基因的致病突变,发现了4种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SNP)和1种新的SNP,分别为:IVS4+30 T→G、IVS4+45 G→A、IVS4+46 G→A、IVS5+31 G→A和IVS6+52 C→T.结论 DJ-1基因外显子2的杂合缺失突变扩展了DJ-1基因的突变谱,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EOP DJ-1基因突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24年前开始出现运动迟缓、四肢僵硬、震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显示,患者Parkin基因存在2处基因突变,c.8TA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送p.V3E错义突变;c.850GC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生p.G284R错义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两处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其余直系亲属均只携带一处杂合突变。结论 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四肢僵硬、震颤、运动迟缓为主的运动症状。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编码蛋白错义突变可能是PD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例短链烯酰辅酶A水合酶1(ECHS1)基因导致线粒体短链烯酰辅酶A水合酶1缺乏症(ECHS1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例ECHS1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 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复习。结果患儿男性, 年龄6个月4 d, 急性起病, 临床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儿运动发育迟缓, 竖头尚可, 不能翻身、独坐, 不能追视, 不能逗笑出声, 四肢肌张力增高。入院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至6.2 mmol/L, 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左侧大脑半球脑膜异常强化。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患儿ECHS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 分别为c.563C>T(p.A188V)和c.5C>T(p.A2V), 患儿父亲携带c.563C>T突变, 母亲携带c.5C>T突变, 均为错义突变。结论 ECHS1基因以错义突变为主, 大部分为复合杂合突变, 少部分为纯合突变。ECHS1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ECHS1D常累及婴幼儿, 发病相对较早, 临床表...  相似文献   

18.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罕见,发病率低。本文报告1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基因新型突变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患者为29岁女性,肢体震颤伴手足姿势异常19年,儿童期急性起病,慢性加重,主要表现为四肢震颤,行走时足尖着地及双手肌肉痉挛,症状存在昼夜波动性特点。查体可见双上肢轻微姿势性及静止性震颤。基因检测提示患者TH基因EXON9 C.943G>A错义突变(遗传自父亲)及TH基因EXON8 C.851A>G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的杂合突变,C.851A>G位点既往未见报告。予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分析该病例特点及文献回顾表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诊断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且不同的临床表型对左旋多巴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I)、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I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MRI复查电极均位于STN背侧,全部术后早期有微毁损效应,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近期疗效显著,严谨的手术流程是DBS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晚发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肌肉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新乡医学院附属焦作市人民医院神内科自199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3例晚发型MELAS患者, 均采用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线粒体DNA(mtDNA)和核DNA(nDNA)突变筛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肌肉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卒中样发作、头痛、听力下降、偏盲、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异常等。3例患者双上肢肌张力、肌力均正常。2例患者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MRI检查显示3例患者颞枕顶叶皮质及皮质下长T1、长T2异常信号, CT扫描显示1例患者双侧苍白球钙化。肌肉病理染色显示3例患者有破碎红纤维(RRF)和破碎蓝纤维(RBF), 2例患者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阴性肌纤维。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例患者MT-TL1基因m.3243A>G点突变, 其中2例患者血液中突变比例分别为15%、17%, 1例患者肌肉组织中突变比例为73%。结论晚发型MELAS患者肌肉病理染色可发现较高比例的RRF。m.3243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