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2.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3.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12,27(2):217-219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浊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蕴积体内过多可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沉积于破损的经脉壁上,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邪热与“浊毒与痰瘀聚集物”演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络症积)的形成.郁热致使AS斑块局部温度升高和斑块破裂,若病变部位在心脏血管(心络),导致血栓形成,心络(冠状动脉)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临床医案的剖析,总结郑爱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脾虚、痰浊、血瘀为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运化,脾胃不调,运化失司,而致津液凝结形成痰瘀。痰浊聚集血脉,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形成高脂血症。郑教授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脾虚痰瘀证患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依赖性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的调控性促炎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在于孔道形成,质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和促炎症介质进入细胞间质,导致炎症和细胞死亡。其中炎症小体激活Caspase-1对于细胞焦亡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病理机制与中医"痰瘀毒"在AS中的致病机制相符合。因此,从"痰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痰瘀互结,瘀滞日久,脉道不利,最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中医认为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具有生物屏障、营养、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重要"器官",其稳态失衡,将影响人体正常健康状态,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调诱导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释放驱动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引发炎症反应继而导致AS发生。  相似文献   

8.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1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不遂,病机主要与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肝失疏泄导致水谷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及,痰浊内生,痹阻脉道而成血脂异常。阐明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对于临床证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各归其所,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出,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癥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郁而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平滑肌细胞凋亡,斑块纤维帽衰竭,纤维帽厚度变小而致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袪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症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壁平滑肌细肌凋亡,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小,形成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杜斌  陈静 《中医药通报》2020,19(3):34-36
本文论述了浊的生理基础以及浊邪产生的病理基础、所涉及的脏腑、致病特点及其与痰、湿等邪气的鉴别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若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失运化,清不升而浊不降,浊就会停留中焦而化生浊邪,导致疾病的发生。浊邪的产生与脾胃最密切,与肺、肝、肾相关,浊邪为阴邪,具有胶黏、浑浊的特点,但与痰邪、湿邪等的致病特点均有不同,临床治疗常采用升清降浊、芳香化浊、温中健脾祛浊、淡渗利浊等方法。掌握浊邪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中医药对脾胃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徐帅  赵玉清  陈恂  卞昊宇  杨一点  张立平 《世界中医药》2023,(10):1411-1414+1419
“一气周流”是中医经典理论,其核心思想认为中气(脾胃之气)是整个气机运转的枢纽。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水谷精微运化疏泄失常,日久痰浊瘀血内生,积聚于血管,引起代谢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实健脾疏肝方剂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及相关血管内皮损伤具有较好改善作用。细胞焦亡是一种促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过程类似于中医“痰瘀浊毒”的积聚。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细胞焦亡与代谢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为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础是脾肾阳虚,脾虚则失去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肾虚则影响分清泌浊的功能,从而致湿浊内困、化而成毒。现略述辨证施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人体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炎症性质 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被证实与AS 进展密切相关,其特点是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炎症因子及细胞内容物 经膜孔释放引发局部强烈而持续的炎症反应。AS 病变组织中的细胞焦亡因血液循环积聚的脂质而过度激活, 继而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促进AS 病变的形成与发展,这与中医“痰瘀毒”致病机制相似。活血 解毒类中药正是以“痰瘀毒”为病机治疗AS 的药物,具有抗炎降脂、改善循环等作用。因此,活血解毒类中 药可以将细胞焦亡作为靶点发挥抗AS 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94-198
中医脾的功能与现代医学机体的免疫功能十分相似。脾虚则机体御邪能力下降,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细胞焦亡,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中医角度探讨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与焦亡间的关系,在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微观机制的同时,也丰富了"脾旺不受邪"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祝谌予老先生提出的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与糖尿病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发,认为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演变过程中,浊是最基本的病理产物,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血液葡萄糖浓度过高,反映在中医理论中就是浊阴、浊气的转输、布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到脉道中的质地较为稠厚、富含高营养物质的水谷精微不能被正常输布、不能被机体有效地利用而留滞于脉道当中,成为浊邪。痰和瘀血在浊邪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和演化。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病理机制在于痰浊瘀血阻滞于经脉和络脉系统,这些有形之邪在脉道蓄积留滞的过程中不断沉积,导致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沉积物对脉壁进行刺激,对脉壁组织产生侵蚀、灼伤等病理作用,最终导致脉壁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正>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常将此病归于"痰浊"、"痰瘀"的范畴。现将高脂血症的辨治大法讨论如下。1调理脾胃化痰除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脏之盛衰与痰浊的生成有着重要关系。脾主运化而升清,倘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水津得以生化,水饮痰浊无以积聚;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其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熏蒸凝聚,成痰成浊。如《景岳全书》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诞"。其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学“虚劳”、“关格”、“肾风”、“溺毒”、“癃闭”等范畴,病机多为正虚邪实,正虚有气血阴阳之异,所涉及的脏腑脾、胃、肝、肾、心、肺、膀胱等,但究其侧重为脾肾虚衰。邪实,据不同阶段,有外邪、水湿、痰浊、湿热、瘀血、动风诸端,而常以湿浊贮留贯穿疾病始终,关于浊邪的产生,即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