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的2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未置入组与置入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9%和0%,P<0.05)。未置入组中有23例(23/196)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再次住院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中有6例(6/48)患者复发,两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中1例滤器倾斜,2例滤器移位,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入路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近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简便有效,但其近、远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操与踝泵运动用于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98例患者,依据患者术后DVT预防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血栓操组(n=61)和踝泵组(n=37);血栓操组患者采用下肢静脉血栓操预防DVT,踝泵组患者采用踝泵运动预防DVT,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Wells评分、患者疼痛程度及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股静脉血流峰值显著高于踝泵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h的Wells评分危险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DVT危险程度低于踝泵组(P<0.05);血栓操组患者术后48h的疼痛强度及疼痛影响均显著低于踝泵组及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操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可提升股静脉血流峰值、减轻DVT风险及术后疼痛程度,但与踝泵运动相比并未降低术后7d的DVT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苏州永鼎医院收治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共9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予以对照组一般护理,予以观察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比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评分,股深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液流速,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2组Caprini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周、护理2周时Caprini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股深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液流速明显提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预防作用,可降低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监测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分为单独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单独治疗组,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基础上D-二聚体水平监测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两组,每组各50例,分析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栓弹力图、临床疗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D-D水平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全血中切黏度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血浆黏度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值、K值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MA值、α角度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8.00%(49/50)高于单独治疗组72.00%(36/50)(χ2=13.255,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单独治疗组20.00%(10/50)(χ2=6.061,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DD水平监测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空气波干预对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93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术后采用空气波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PE)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月~2010年4月,对7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施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73例,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22~85岁,平均51.4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16例,左下肢57例,双下肢4例,下腔静脉2例。经健侧股静脉路径滤器置入73例,经颈静脉路径置入6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将滤器置入到肾静脉开口水平下的下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释放成功。出院前均行腹部X线片检查滤器位置和形态。术后随访2~25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并防止再发肺栓塞所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与D-二聚体(D-D)水平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发生DVT)和对照组(未发生DVT),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凝血四项指标及sEPCR、PAI-1和D-D水平的差异;分析sEPCR、PAI-1水平与D-D水平的相关性,并评估sEPCR、PAI-1水平与D-D水平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除两组PT、APTT、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组FIB、sEPCR、PAI-1水平、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sEPCR、PAI-1、D-D水平做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患者外周血sEPCR、PAI-1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530,P<0.001;R=0.641,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EPCR、PAI-1、D-D及三项联合指标诊断深静脉血栓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0.840、0.874、0.917,三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3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及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III级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对照组(33.33%)(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降低(观察组:t=25.229,对照组:t=16.752,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t=7.789,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为观察对象,术前采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D-二聚体,同时完善术前下肢静脉彩超.随访6个月,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成功,随访率100%,其中DD阳性者37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4例(19.89%);DD正常水平者152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1例(7.24%),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水平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洁 《当代医学》2016,(31):105-106
目的:探究脑出血术后实施早期活动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术后6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方案分成2组,各30例,将实施术后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活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与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与峰速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3.33%比对照组26.67%低(P<0.05);观察组在2组护理后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与峰速度均升高基础上,其升高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早期活动为一种安全且有效护理方法,可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防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26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38例,按传统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1342例,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1周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侧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6例(0.45%),肺栓塞1例(0.075%),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1.64%),下肢肿胀、疼痛17例(1.27%),肺栓塞8例(0.60%),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点,为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稳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87例,根据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内有无脱落血栓分为两组,Ⅰ组:血栓不稳定组,42例,Ⅱ组:血栓稳定组,45例。分析比较两组DVT发生部位、血栓回声特点、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生化指标等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DVT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与取出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DVT发生部位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DVT发生部位有变化的比率高于Ⅱ组。生化指标比较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脂蛋白α(Lp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G低于Ⅱ组,Ⅰ组Lpα、D-D高于Ⅱ组,Ⅰ组PT长于Ⅱ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D高、PT延长、血栓发生部位有变化、既往有血栓病史是导致血栓不稳定的危险因素。结论 两组DVT在滤器置入术前声像图特点类似;超声动态观察DVT发生部位有变化者同时结合D-D高、PT时间延长、既往有血栓病史等特点可有助于判断DVT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8例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腘静脉血流速率、股静脉血流速率、下肢肿胀发生几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t=0.201、0.158,P0.05),护理后,治疗组腘静脉血流速率(20.88±3.57)cm/s、股静脉血流速率(29.08±5.48)cm/s显著高于对照组(15.22±2.58)cm/s、(20.51±4.59)cm/s,差异显著(t=6.254、8.367,P0.05);治疗组下肢肿胀发生几率2.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44.12%、26.47%,差异显著(χ2=14.925、10.706,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较大,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2014-01~2014-12间在我院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计算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53例;将应用一般临床护理设为对照组,应用整体护理设为干预组。结果干预组患者血栓完全消失率为77.36%(41/53)远远大于对照组的64.15%(34/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9.43%(5/53)远远小于对照组的22.64%(12/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配合整体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血管的再通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阳  王晓阳  高源统  罗敏 《当代医学》2009,15(21):77-7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间对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共置入滤器62枚,并进行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结果6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在溶栓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存在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PE)的潜在的危险,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可以过滤回流静脉血,有效地预防PE的发生,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我科近年来对41例下肢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后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对置入临时滤器后急性DVT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75-167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作为2型糖尿病(T2DM)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坏疽、截肢风险增加,且与心脑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是新近发现的一个炎性标志物,研究发现其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MHR与T2DM患者LE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400例,按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组:T2DM+AS1(单纯T2DM患者)组109例,T2DM+AS2(T2DM并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组97例,T2DM+AS3(T2DM并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109例,T2DM+AS4(T2DM并下肢动脉狭窄)组85例。收集四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MHR。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胰岛素使用史、体质指数(BMI)、MHR、单核细胞计数(M)、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酐(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MHR与BMI(rs=0.176,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N)(rs=0.426,P<0.001)、M(rs=0.739,P<0.001)、淋巴细胞计数(L)(rs=0.261,P<0.001)、三酰甘油(TG)(rs=0.215,P<0.001)、尿酸(UA)(rs=0.203,P<0.001)、Cr(rs=0.127,P=0.011)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TC)(rs=-0.200,P<0.001)、HDL(rs=-0.630,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rs=-0.102,P=0.042)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53,95%CI(1.398,2.456)〕、长病程〔OR=1.323,95%CI(1.002,1.746)〕、吸烟史〔OR=2.854,95%CI(1.440,5.658)〕、高血压病史〔OR=2.116,95%CI(1.281,3.661)〕、MHR升高〔OR=1.777,95%CI(1.190,2.653)〕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危险因素(P<0.05),BMI升高〔OR=0.590,95%CI(0.422,0.824)〕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MHR是T2DM患者发生3~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长病程是T2DM患者发生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BMI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MHR与T2DM患者LEAD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2DM患者下肢AS的严重程度随MHR的增高逐渐增加,并主要体现在3~4级下肢AS 患者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应用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股静脉血流速度、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下肢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改善产妇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了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