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6个月右心声学造影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RL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自2019年1月16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92例接受介入封堵术的PF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有无残余RLS,将患者分入有RLS组和无RLS组.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探讨超声心动图多技术对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中患者是否合并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选择98例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食道超声心动图等联合技术诊断检查.结果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卵圆孔未闭并探及左向右分流7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发现右向左分流,诊断卵圆孔未闭69例,其中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卵圆孔未闭6例,1例未探及卵圆孔未闭.结论 超声心动图联合技术可提高缺血脑卒中患者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量化分流程度,为介入封堵卵圆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颤的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3-9月收治的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行房间交通封堵术。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疗效,并于术后30、90 d随访观察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器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耳封堵器,其中,6例同期行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检查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无心包填塞、血栓、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心功能良好,封堵器形态稳定,未见血栓形成,封堵器边缘未见残余血流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疗效可靠的优点,短、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在偏头痛患者中筛查卵圆孔未闭(PFO)的可行性,旨在为筛查PFO、偏头痛诊疗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头颅CT或MRI检查,TTE检查阴性者再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对检出的PFO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评价c-TCD诊断PFO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比较先兆偏头痛(MA)、非先兆偏头痛(MO)患者PFO的检出情况。对行封堵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偏头痛有无缓解或疼痛情况,并行c-TCD、TTE及头部CT等检查。结果 110例偏头痛患者中检出PFO患者43例,检出率为39.1%,c-TCD诊断PFO的特异度为100.0%、灵敏度为95.4%。MA、MO患者中,PFO检出率为47.0%、27.3%(χ~2=4.30,P<0.05)。27例(MA 18例,MO 9例)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9例偏头痛症状消失,8例缓解,头部CT未见新发梗死病灶。结论 c-TCD在筛查偏头痛合并PFO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c-TCD诊断PFO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且具有无创、方便、安全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对于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封堵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消除或缓解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TE筛选出26例房间隔缺损(ASD)、23例室间隔缺损(VSD)以及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并应用TTE在封堵术中监测及在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共61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即刻TTE及X线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各瓣膜未见病理性反流.术后1个月及3个月TTE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3例室缺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经治疗后好转.2例ASD、2例VSD及1例PDA未完成封堵.总成功率为93.8%(61/65).结论 TTE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疗效评价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126例PDA合并S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97例,平均年龄(23.2±7.3)岁。39例行外科手术治疗,8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126例患者无死亡,经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外科治疗组发生18例并发症;介入封堵组发生2例并发症,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疗可行试验性封堵,对鉴别动力性和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一些特殊类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术治疗或行主动脉内覆膜支架隔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海拔缺氧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藏族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来自西藏、生长环境均在海拔3500 m以上的藏区PDA患者.年龄3~21岁,平均(10 4±5 5)岁,入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行介入治疗.其中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手术皆采用国产封堵器在降主动脉造影下行介入封堵.结果 除1例试封堵失败转外科外,余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2例重度PH患者术前测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78、83 mmHg,术后即刻测肺动脉收缩压降至16、48 mmHg,中度及轻度PH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症,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严重肺部感染及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长期生活在高海拔低氧地区可逆性PH的PDA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封堵伞封堵Ⅱ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80例ASD患者,术前用TTE观察ASD位置,形态,大小及周缘情况,术中采用TTE进行封堵术中引导和监测CX,术后即刻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残余分流。结果:880例ASD患者,873例均在TTE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ASD封堵,8例有(2~3)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21例多发孔ASD,其中16例2处缺损,5例3处缺损,16例置入一个封堵伞,2例术后少量残余分流;6例置入2个封堵伞,1例置入3个封堵伞。12例合并其他畸形,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分别先用封堵动脉导管、室间隔缺损和球囊扩张肺动脉狭窄,然后再封堵ASD成功。3例封堵伞脱落,2例开胸取出伞修补ASD,1例通过抓捕器取出伞,二次封堵成功。5例ASD患者封堵失败转入外科手术,TTE测量ASD直径(3~38)mm,选用封堵伞大小为(6~42)mm。结论:TTE在术前选择合适病例,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及术后判定疗效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37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为90.1%,TTE测量ASD平均大小(24.7±6.1)mm,封堵器平均大小(28.2±8.6)mm,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术后3个月平均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下降明显(38.5±15.4)mmHg vs(57.2±14.8)mmHg,P〈0.05,右心房、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减小。微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并发症发生率10.8%,无死亡病例。随访(6-42)个月,封堵器无移位,心功能改善。结论:高原地区老年ASD患者有缺损大、肺动脉高压程度严重、合并症多的特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积极治疗合并症,是成功封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癌合并动静脉/门脉分流的DSA分型及介入栓塞封堵治疗方法。方法:32例肝癌合并动静脉/门脉分流经DSA检查分型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分流速度将其动静脉分流分为3型:①快速型;②慢速型;③中速型,选择相应的栓塞材料进行栓塞封堵治疗。结果:快速型6例,慢速型16例,中速型10例。23例(72%)一次封堵成功,4例(13%)二次封堵瘘口消失,3例(9%)因分流口较大,同时伴有门静脉癌栓,未行封堵术,2例(5%)因分流口较多且分散,只进行了部分分流口封堵及栓塞化疗。32例中20例DSA同时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超声仅检出16例。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栓塞术前DSA检查可准确显示动静脉/门脉分流和癌栓情况,采用分流速度分型法简便、实用并对栓塞治疗有良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巾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用TTE严格筛选患者,术中跟踪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房室瓣反流等,指导术者及时调整封堵器位置及准确判断手术能否成功.术后24 h,3、6、12个月、2年随访复查并收集资料保存.结果 本组62例中60例封堵成功,且术后随访复查封堵器位置正常,均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1例因膨出瘤较大及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未行封堵,另1例术中发现有残余分流及书动脉瓣反流而终止介入手术转心胸外科治疗.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方便快捷、准确可靠,且可反复随访检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位心合并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6例确诊为右位心合并ASD或VS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介入封堵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封堵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重复左心室造影,均未见明显残余分流。心脏X线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右位心合并单纯性ASD或VSD,行介入封堵虽有其特殊性,但如果熟悉右位心解剖结构,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入选51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中及其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介入手术总成功率为98.44%(504/512)。出现以下主要并发症:脑血栓栓塞1例(ASD封堵术)、封堵器脱落1例(ASD封堵术)、心包填塞2例(ASD封堵术1例,PS球囊成形术1例)、溶血1例(VSD封堵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VSD封堵术)、髂静脉损伤1例(PDA封堵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7%(7/512);死亡1例,病死率为0.20%(1/512)。随访6个月,ASD封堵术患者术后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PDA封堵术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及收缩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VSD封堵术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PS球囊成形术患者术后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疗效好等优点,能够显著改善心脏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分期复合治疗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8月,我科对5例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一期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随后择期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分期复合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症状,心律变化,封堵伞形态,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变化,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封堵术后心脏形态结构变化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PDA患者50例,其中合并中度PH患者30例,重度PH患者20例,均给予PDA封堵术治疗,手术前后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合并重度PH患者左心房最大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右心声学造影剂在卵圆孔未闭(PFO)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0例因偏头痛合并PFO且怀疑有右向左分流(RL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方法制备的右心声学造影剂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cTTE)。第1次采用9 ml生理盐水与1 ml空气相混合,视为A方案;第2次采用8 ml生理盐水与1 ml空气、回抽自体血液1 ml后混合,视为B方案。记录并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右心声学造影剂在cTTE中的检出率、敏感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结果 B方案的PFO检出率为76.67%(23/30),高于A方案的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A方案、B方案RLS比例分别为20.00%(6/30)、26.66%(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方案左心系统微泡完全消散时间长于A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A方案RLS比例为46.67%(14/30),显著低于B方案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及评估肺动脉高压(PAH)对ASD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烟台毓璜顶医院58例ASD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6个月心脏相关参数: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根据术前是否伴有PAH分成两组,并比较两组年龄、ASD大小与PAH的关系,并对两组心脏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术后均有下降,而PAH组下降较明显。术前肺动脉压力与ASD的大小及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0.612、r=0.521。心脏各参数对比:其中LA时间因素(P=0.149)、LVEDd主效应(P=0.247)及LVEDV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术后无论是否存在PAH,心功能在术后短期内都会有一定程度改善,同时PAH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的肺血管变化,早期积极的方法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封堵术前应用CDE筛选25例老年PDA适应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经统计学相关处理判断其正确性;连续波多普勒(CW)测量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峰值,根据简化伯努利方程ΔP=4V2估算跨三尖瓣压力阶差,再加上右心房固有压力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对照,经统计学相关处理判断其正确性;所有患者均行封堵术介入治疗,封堵术后再应用CDE判断封堵术疗效。结果根据CDE特征筛选25例老年PDA实施封堵术全部获得成功,封堵术后CDE判断疗效满意。CDFI测量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呈正相关(r=0.71,P<0.001);CW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对照,呈正相关(r=0.63,P<0.001)。结论CDE在老年PDA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封堵术前筛选适应证应用CDFI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和应用CW估测肺动脉压力是关键,封堵术后判断疗效应用CDFI观察有无过PDA残余分流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对8例在动脉导管未闭经AmplatzerPDAoccluder关闭前后进行了完整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包括Qp、Qs、Pp、Ps相关心腔大血管压力测定及术前,术后2DDoppler血流速度及△P等检测,临床和胸片等随访。结果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当未闭动脉导管经介入法封闭后,左室-主动脉间的△P有显著降低,11例中仅1例实施了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AV)。结论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在封堵术关闭前所测定的代表瓣膜狭窄程度的△P被明显高估,是否需要对主动脉瓣狭窄进行干预应该由动脉导管关闭后所测定的△P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