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指定位法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可供穿刺的股静脉暴露段很短,若穿刺时进针部位过低,或在股动脉搏动处过于偏内侧进针,都可能刺不到股静脉而穿刺失败,或造成腹股沟处血肿。2002-2004年,我们采用三指定位法进行新生儿股静脉采血106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优于常规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左侧股静脉入路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分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各一次,比较经双侧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按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经右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入路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A组,n=67);经右侧股静脉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B组,n=63)行房颤射频消融,观察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消融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无差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时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相同,成功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无差别[(51.85±15.14)s vs(55.71±10.66)s,P=0.097]。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3.27±1.13)min vs(3.58±0.92)min,P=0.082],消融时间[(57.90±12.23)min vs(54.81±9.18)min,P=0.108]无差别,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积液、股动静脉瘘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经左侧股静脉行房颤射频消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应用同侧股动脉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大直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指引导管,联合对侧股动脉与股静脉用于置入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穿刺策略,观察该置管方式对于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CHIP)完成PCI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共纳入7例患者,左侧股动脉与股静脉置入ECMO鞘管(动脉置管直径15F,静脉置管直径17F),右侧股浅动脉置入IABP(均为7F动脉鞘管),右侧股总动脉置入PCI股动脉鞘管(均为7F动脉鞘管),ECMO动脉及静脉穿刺处采用预置ProGlide血管缝合器止血,PCI和IABP股动脉穿刺处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术后针对股动脉、股静脉穿刺部位进行临床症状与体征评估,并全部进行血管超声检查,观察该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以及完成PCI手术的可行性,观察住院期间穿刺部位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7±12)岁,合并高血压5例(71%)、糖尿病3例(43%)、慢性肾病1例(14%)、高脂血症4例(57%)、卒中1例(14%)、外周血管疾病4例(57%)。双侧股动脉,左侧股静脉穿刺成功率100%,PCI手术完成率100%。仅一例患者术后超声检查发现股浅动脉穿刺部位发生皮下小血肿,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观察到严重血管并发症。 结论 在CHIP患者中,当需要ECMO联合IABP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需要穿刺股动脉置入大直径指引导管完成复杂PCI手术的情况下,可采用同侧股浅动脉置入IABP,股总动脉置入大直径(7F)PCI动脉鞘管,对侧股动脉、股静脉置入ECMO的手术穿刺策略,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病例1:40岁男性,因"间断心慌2年,加重2月"以"持续性房颤房缺封堵术后"入院。患者于2012年植入28 mm上海记忆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该次入院心脏超声提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房间隔与封堵器连续性好,房水平未见明显分流,左心房左右径38 mm,右心房左右径38 mm,心室腔未见异常,EF值63%。成功穿刺左侧股静脉,经左侧股静脉11 F鞘管送入ICE超声探头到达Homeview,开始左房超声建模,明确封堵伞与房间隔(图1),可见封堵伞下缘可见穿刺空间,经右侧股静脉送入8.5 F SL 1长鞘,应用BRK1房间隔穿刺针,在ICE指引下将穿刺针鞘置于封堵伞下缘房间隔处,完成穿刺(图1),随后经右侧股静脉送pentary电极及消融大头,进行环双肺静脉前庭消融。  相似文献   

5.
林丽云  沈丽祯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166-1166
股静脉穿刺是静脉采血的常用方法。为提高一次穿刺采血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并与注射器穿刺采血做对照,现总结如下。一、垂直穿刺法取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负压采血10ml注射器。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股动脉搏动内侧小于0.5cm,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的股动静脉穿刺法效果。方法:分析比较2009-03-2011-07期间采用改良股动静脉穿刺法(改良组136例)与采用常规股动静脉穿刺法(对照组174例)的效果。结果:改良组股动脉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4.0%,股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0%,动静脉瘘发生率为0,局部血肿发生率为1.4%;对照组股动脉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7.0%,股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为78.0%,动静脉瘘发生率为1.1%,局部血肿发生率为3.4%。改良组的股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及局部血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改良穿刺方法成功率高、股动静脉瘘发生少,是一种简单、准确、可靠的股动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平  雷建国  陈刚  李蓉  杨敏丽 《心脏杂志》2004,16(3):292-292
1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年开展心导管术以来,共发生假性动脉瘤3(女2,男1)例。年龄64~76岁。1例为左侧旁道行射频消融术后,2例为冠脉介入术后。3例均在术后1~2d出现腹股沟穿刺处疼痛,并发现包块,查体见股动脉穿刺下方一包块,压之有搏动感,能闻及血管杂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在右侧腹股沟处皮下见一囊性肿块影,并与股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右侧股静脉途径用封堵器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成人PDA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左侧桡动脉-右侧股静脉途径封堵PDA(A组),经股动脉-股静脉途封堵PDA(B组)各20例,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透视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封堵成功率、平均封堵伞直径、平均手术时间(53.17±10.93 vs. 54.28±9.85,P=0.476)、平均透视时间(16.00±5.64 vs. 15.39±5.20,P=0.139)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平均卧床时间明显短于B组(2.83±0.74 vs. 22.15±4.8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10.52%vs. 33.33%,P=0.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途径均是安全有效的,但经左侧桡动脉-股静脉途径封堵成人PDA的平均卧床时间短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为介入诊疗股总动脉穿刺以及止血装置的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822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血管成形术并拟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术后常规行穿刺侧髂动脉造影。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造影下在股骨头上缘和耻骨联合中点之间连线,再沿股骨头下缘、上下缘的中点作两条平行线,由上到下将腹股沟分为A、B1、B2和C4个区,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0±10)岁,其中男性占64.2%(528/822),汉族占97.7%(801/822)。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占0.2%(2/822)、4.6%(38/822)、43.1%(354/822)和52.1%(428/822),分叉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B2和C区)占95.2%。当穿刺点位于B区、B1区、B2区和C区时,股总动脉穿刺率分别为83.9%(668/796)、91.6%(271/296)、79.4%(397/500)和40%(8/20)。结论我们提出的腹股沟区血管分区新方法简单可靠,能更好地反映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造影分析发现,股动脉分叉多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血管穿刺在股骨头上下缘之间,尤其在股骨头上缘和中点之间,穿刺股总动脉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梁妙玲  陈淑芳 《内科》2009,4(5):812-813
静脉采血是协助临床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上基础护理的重要内容。股静脉穿刺采血是采集危重患者血标本检验和细菌培养的常用方法。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的关键是准确定位。传统方法在定位时需扪及股动脉,但危重病人股动脉搏动常较微弱或很难摸到搏动,尤其是猝死的病人股静脉采血难度更大,使穿刺成功率低。另外,因反复扪股动脉易浪费时间,影响抢救,如果手指消毒不严格还有可能增加感染概率。我们采用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定位法采血进针部位直观,不仅定位准确、方便、快捷,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而且只需消毒穿刺区皮肤,可减少感染机会。本方法方便、省时、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洁霞  潘琦津 《内科》2014,(3):370-371
目的观察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定位穿刺置管法在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49例需采用股静脉置管化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25例)采用股静脉体表投影点定位穿刺置管法,对照组患者(24例)采用常规定位股静脉穿刺置管法,观察两种置管定位方法在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体表投影点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置管,能显著减少穿刺的盲目性,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误穿动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产前诊断脐静脉穿刺技巧,总结穿刺经验,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收集176例超声引导下行脐静脉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次进针穿刺成功率为79.5%(140/176),最终穿刺成功率为94.3%(166/176)。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定位准确对提高脐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起决定性作用,是妊娠中晚期产前诊断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解剖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左心发育不全患儿22例的超声资料,了解超声测定结果。结果本组患儿经手术或MRI证实均为HLHS,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及MRI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患儿中Ⅰ型5例(23%),Ⅱ型12例(54%),Ⅲ型4例(18%),Ⅳ型1例(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估左心发育情况及合并的心血管畸形,可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在心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行心电生理手术患者62例。第一阶段研究(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超声组)。第二阶段研究(2019年12月至2019年4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对照组)。结果 超声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VS 6.5%,P=0.472)。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误穿动脉误次数(平均每次置管, 0.01±0.113VS 0.23±0.746,P=0.007)更低,平均每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29.68±31.98sVS 14.09±12.03s,P=0.000)。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术是安全可行的股静脉替代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或股静脉入路行心导管介入诊疗后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 216例次经股动脉或股静脉入路行心导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68例患者发生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总发生率7.58%;其中出血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缺血闭塞性损伤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161/2 216)vs. 0.31%(7/2 216),P0.01];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股动脉路径的明显高于股静脉路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4%vs. 1.25%,P0.01);动脉介入治疗类手术要显著高于动脉造影类手术和静脉介入诊疗类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1%vs. 5.6%,P0.05;12.51%vs. 1.25%,P0.01);具体为单纯血肿113例(5.1%),假性动脉瘤11例(0.5%),动静脉瘘4例(0.18%),穿刺部位外出血27例(1.22%),腹膜后血肿4例(0.18%),髂股动脉撕裂或夹层2例(0.09%),下肢动脉血栓形成2例(0.09%),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0.14%),肺动脉栓塞2例(0.09%),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病死率0.14%,需要外科处理的占0.05%。结论心导管介入诊疗后的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在股动脉路径更常见,以出血性损伤并发症居多,但绝大多数患者经及时内科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股静脉穿刺导致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治疗的12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患者,根据病变情况及治疗效果讨论合适的治疗方式。结果:12例患者中位年龄60(49~81)岁,男性7例,女性5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所致并发症11例,行右心导管造影所致并发症1例。所有病变均因穿刺股静脉导致,且动脉破口均位于股浅动脉,12例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淋巴瘘,保守治疗痊愈。术后30 d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股静脉穿刺位点过低是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股动静脉瘘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外周大动脉弹性功能降低的超声诊断界值。方法:选择初次发现高血压的患者201例,按不同级别分成Ⅱ组(1级高血压,72例)、Ⅲ组(2级高血压,68例)、Ⅳ组(3级高血压,61例),选取同期门诊就诊血压正常者75例作为对照组(Ⅰ组)。应用二维超声联合ET技术检测颈、股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弹性功能参数(β,Ep,AC,PWVβ),采用ROC曲线分析找出血管弹性功能减低的超声诊断界值。结果:高血压各组颈、股动脉的IMT大于对照组,Ⅳ组颈、股动脉的IMT大于Ⅲ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Ⅲ、Ⅳ组颈、股动脉的β、Ep、PWVβ值依次升高,AC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股动脉β、Ep、AC、PWVβ值ROC曲线下面积均0.7,且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外周大动脉弹性明显减低;β(7.45、7.55)、Ep(95.50、98.50kPa)、AC(0.84、1.05 mm2/kPa)、PWVβ(6.15、6.15m/s)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颈、股动脉弹性减低的超声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髋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45例确诊为髋关节结核的患者,分析其髋关节超声检查影像资料及超声引导下髋关节病变穿刺活检结果,总结髋关节结核的超声影像表现特征,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髋关节结核的确诊率及髋关节结核不同超声表现对穿刺活检确诊率的影响。结果:根据病变的进展程度,髋关节结核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共10例,表现为滑膜增厚或关节腔积液;Ⅱ型共22例,表现为关节面骨质破坏,不光滑;Ⅲ型共13例,表现为关节结构破坏,融合为混杂回声团块。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为97.8%(44/45),穿刺活检的总确诊率为66.7%(30/45)。Ⅰ型、Ⅱ型及Ⅲ型穿刺确诊率分别为30.0%(3/10)、72.7%(16/22)、84.6%(11/13),Ⅰ型穿刺确诊率低于Ⅱ型及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03,P=0.049;χ2=7.078,P=0.013)。结论:常规超声检查可以显示髋关节结核的病变程度,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髋关节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时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 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是否并发股神经损伤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1 2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确定其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医师手术熟练程度、穿刺点位置、并发症、强化抗凝以及患者依从性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379、9.728、9.641、40.176、7.442、6.650、8.417、75.764、39.174,P <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医师手术熟练程度较低、穿刺点位置≥2.6cm、术后并发症及强化抗凝是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1、5.509、2.572、1.317、1.011、6.134、8.245、1.03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彩超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名健康体检者、100例观察组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均进行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左侧足背动脉内径(1.59±0.23)mm、左侧胫后动脉内径(2.62±0.62)mm、左侧胫前动脉内径(2.55±0.32)mm、左侧腘动脉内径(2.69±0.51)mm、左侧股动脉内径(2.53±0.62)mm、右侧足背动脉内径(1.48±0.35)mm、右侧胫后动脉内径(2.51±0.34)mm、右侧胫前动脉内径(2.84±0.34)mm、右侧腘动脉内径(2.46±0.78)mm、右侧股动脉内径(2.68±0.51)mm、粥样斑块的发生率(85.00%)、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86.00%)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彩超多普勒超声的特异度、敏感度、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85.71%、97.67%、14.29%、2.33%。结论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查价值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