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兹报道对 1例心脏起搏患者废用电极导线在直接牵引无效后 ,改用旋转牵引方法 ,成功拔除 2根电极导线。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5 2岁。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合并三度房室阻滞伴发作性晕厥 ,于 1997年 3月 1日在当地医院植入 VVI起搏器。术后继续按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 9个月后出现起搏器植入部位胸部肌肉抽动 ,经检查明确为导线断裂 ,在导管室用牵引法未能拔除导线 ,作残端处理后植入新导线。但术后 8个月前胸部起搏器囊袋感染 ,再次入院 ,经动态心电图测定 ,已恢复房室传导功能。遂在导管室切开囊袋 ,取出起搏器 ,并再次用牵引法未…  相似文献   

3.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4.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5.
1例50岁男性患者,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出现囊袋感染,行起搏器摘除,剪除部分起搏导线及多次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并形成慢性窦道.人院后行心房电极拔除术,但1个月后感染再次复发并形成新的窦道,再次人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取出电极,胸部窦道清创,换药2周后行清创缝合术.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完全移除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种种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我科2015-01至2016-02共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对感染囊袋及装置进行彻底清创、消毒,并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处理囊袋。4例患者均未拔除电极导线,术后予静脉用抗生素治疗7~10天。结果:4例患者术后发生囊袋感染时间平均14.75个月,均为单纯囊袋感染。经囊袋清创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处置后,随访5~10个月(平均7.25个月),起搏器囊袋感染消失,伤口愈合良好,疗效满意。结论:通过对感染囊袋的彻底清创、对残留电子系统的合理处理并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痊愈,并避免电极导线拔除。  相似文献   

7.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8.
对3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在应用普通电极导线无法植入时应用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电极导线和特殊递送装置行心室起搏。3例患者分别为:(1)永存左上腔静脉,右上腔静脉闭锁;(2)起搏器囊袋感染多次植入致上腔静脉闭塞;(3)起搏器心室电极故障并植入血管狭窄。结果:3830电极全部成功植入,术后7天及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阻抗降低。3例患者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在特殊情况下3830导线在Select Secure辅助下行心脏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2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膜有赘生物,内科长期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无效。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拔除起搏电极,同时清除心内膜赘生物,术后均康复,至今未再安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男188例,女122例,年龄22~85岁。310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94例,双腔起搏器216例,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25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血肿7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囊袋破溃及感染9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囊袋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有关,电极导线脱位、囊袋破溃及感染等大部分与手术有关,起搏器综合征与VVI起搏模式有关。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和加强术后随访,可将起搏器并发症降低到低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3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根据电极导线置入时是否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分为非保留组(n=50),保留组(n=53),每组又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和双腔起搏器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手术并发症并随访切口及囊袋情况、起搏器工作状态等。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明显少于非保留组(68.8±18.3minvs77.5±18.9min;4.36±1.34minvs5.57±1.62min;0%vs7.9%,P均<0.05~0.01),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单腔、双腔起搏器置入,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短于非保留组(P均<0.01)。保留组与非保留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需处理的囊袋血肿,2组术后随访5个月~4.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能缩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电极导线置放失败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静脉途径移除的、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患者资料,通过总结电极拔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内感染的复发情况,评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在152例移除电极导线的病例中,经静脉途径移除、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6例,共成功拔除电极导线16根(一根为ICD除颤电极),手术操作过程无死亡发生。1例拔除导线即刻出现急性心包压塞,1例术后出现不需外科干预的肺栓塞。结论对于大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借助特定的工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CDIE)的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此少见难治疾患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DIE病例,对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CDIE 8例,7例经开胸直视手术下取出起搏电极导线,术中均发现起搏电极导线上明确赘生物形成,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保证基本心律,感染完全控制后再次植入起搏装置,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107个月,无一复发。结论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取出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是治疗CDI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的相关问题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持续性三度房室阻滞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并进行术后随访,随访0.5~7.8年,复查心电图,并对起搏参数、起搏阈值进行检测;必要时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植入术后与心动过缓有关的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较术前改善,患儿发育良好,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术后3个月内起搏阈值有明显增高,3个月后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1例术后1.5年恢复窦性心律。无1例因起搏电极导线预留不够发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1例患儿术后3个月发生起搏器囊袋磨破、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1例患儿术后1年因青霉素过敏致死。结论儿童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3例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PIE)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摘除电极及赘生物,术后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PIE的患者行心脏手术,取出电极及赘生物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7.
11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1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处理方法和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本院安装的116例永久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共18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17例,其中囊袋内积血及血肿9例,囊袋皮肤溃破起搏器外露1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电极导线断裂2例,起搏介导性心律失常(PMT)1例,起搏综合征2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处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定期随访及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经下腔静脉途径反推力牵引法拔除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采用经下腔静脉途径 ,对 11例起搏器术后顽固性感染和 2例电极导线断裂患者的电极导线进行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拔除术。需拔除电极导线共 17根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5和 12根 ) ,其中 15根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和破溃需拔除的电极导线置入时间为 11.5± 3.5 (8~ 2 0 )年 ,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失败。结果 :经下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15根、不完全拔除 1根、失败 1根 ,无严重并发症。表明对置入年限长久和断裂电极导线 ,经下腔静脉途径的拔除成功率高 ,应作为首选拔除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