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柳州市2005-2016年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柳州市2005-2016年共报告3种蚊媒传染病149例,年均发病率0.35/10万,其中乙型脑炎72例(死亡3例),疟疾74例,登革热3例(输入性病例);三江县年均发病率最高,为1.29/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73.15%(109/149);平均发病年龄35.93岁,男女比为7.22:1.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年龄组,以本地病例为主;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20~50岁组,输入性病例为主(39例).结论 柳州市蚊媒传染病以儿童乙型脑炎和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今后应加强病例监测和媒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福州市疟疾消除阶段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为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2015—2018年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2015—2018年累计报告214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2015—2018年间2017年发病率最高(χ~2=16.79,P0.01),且呈上升趋势(趋势χ~2=10.38,P0.01);病例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福清市病例数最多(60.8%);男性发病率较高(χ~2=136.99,P0.01);病例以20~49岁中青年为主(84.1%);农民、家务及待业劳务输出人员最多(87.4%);以恶性疟为主(78.0%);病例主要来自非洲(91.6%);媒介监测:共捕获蚊子5 469只,未发现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发现中华按蚊3 295只。结论福州市应加强出国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加强"三热病人"筛查和媒介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州市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今后广州市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0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9例,输入性病例22例,累计发病率为1.57/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全市8个区26个行政街(镇)。检测可疑登革热发热患者血清标本1879人份,其中阳性139人份,阳性率为7.40%;分离到登革病毒29株,其中登革病毒Ⅰ型7株、Ⅱ型2株、Ⅲ型6株、Ⅳ型14株。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在6—10月份达到高峰,布雷图指数(BI)达4.02~6.40,与登革热疫情流行高峰相一致。结论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总体上呈现出中等强度、多点散发的流行态势,发病数较2009年明显增多,与广州市历年来登革热流行规律基本一致,属于发病规模较小的登革热暴发年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杭州市2017—2018年登革热核心区蚊媒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明确登革热蚊媒控制对策。方法收集杭州市2017—2018年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对病例报告发现情况以及应急处置核心区的数量、持续时间和伊蚊密度监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核心区蚊媒应急处置工作效果。结果 2017—2018年杭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 242例,划定核心区419处。本地病例核心区342处,占81.62%;首次监测布雷图指数10~20和≥20的核心区分别为87处和79处,分别占20.76%和18.85%;持续时间≤25 d的核心区298处,占71.12%。应急处置3日后布雷图指数达标率和成蚊帐诱指数达标率分别为60.38%和73.51%,8日后达标率分别为73.27%和79.95%。与2017年相比,2018年本地病例核心区所占比例(27.63%)下降,核心区持续≤25 d的比例(96.05%)增加,成蚊帐诱指数3日达标率(82.89%)提高(均P0.05)。结论杭州市登革热核心区蚊媒应急控制机制基本建立,登革热诊断延误、暴发疫情应对不及时、媒介伊蚊控制失败仍是杭州市登革热暴发响应和应急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东莞市虎门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分析,以及对蚊虫媒介进行综合治理,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4年9月~11月东莞市虎门镇暴发的登革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分析疫情数据、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蚊媒密度以及分析可能传播途径来源等。结果东莞市虎门镇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本次疫情共报告了57例登革热确诊病例,所有病例均痊愈,没有出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疫情主要分布在东方社区,共有39例,占68.42%。本次疫情男女性别比为1:1.28。年龄最小3岁,最大90岁,平均50岁。以30~59岁中年病例最多,占54.39%。疫情发生时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92.38,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下降,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由输入性病例或病媒引起的本土暴发疫情,经过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有效将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一直保持在5以下水平;使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通过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蚊媒密度监测资料和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分析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海曙区共15个疫点,报告登革热病例43例。望春街道病例和疫点最多,病例29例占67.44%,疫点5个占33.33%。流行曲线呈多峰分布,8月14日—22日为发病高峰,17例占39.53%。布雷图指数为0~175.00,中位数为5.00;叮咬指数为0~20.00只/(人·h),中位数为2.00只/(人·h)。不同地区的布雷图指数和叮咬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与布雷图指数(r=0.743,P=0.002)和叮咬指数(r=0.543,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例数与蚊媒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苏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和疫情变化特点,为制订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江苏省2011—201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江苏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86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总体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P=0.016)。有明确输入来源81例,除广东省输入3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主要以亚洲为主(68例,占83.95%)。全年均有病例输入,6—11月为高峰(占71.4%);报告地区以南京、常州、苏州等地为主;男女比为3.56∶1,20~49岁年龄组占84.88%,职业以工人(20例,占23.3%)、农民(14例,占16.3%)、家务及待业(13例,占15.1%)较多。临床诊断5例,实验室确诊81例。结论江苏省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原则,减轻登革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田波  张松建  马铁铮  全菲  唐超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95-1297
目的对北京市机场口岸蚊媒本底情况以及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北京市是否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为机场口岸蚊媒传播疾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灯诱法,对捕获的白纹伊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对中华按蚊进行4种疟原虫核酸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指数为44.54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87.95%;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0.64%;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11%、0.30%。成蚊密度高峰期为8、9月。蚊媒疟原虫、登革热病原携带状况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北京市机场口岸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北京市存在由输入性病例(境外感染病例及外省感染病例)引起登革热、疟疾本地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对机场口岸蚊媒密度监测以及蚊媒病原携带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连江县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暴发与流行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江县2004—2020年有6年报告登革热疫情,共52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其中本土病例占63.5%、输入性病例占36.5%,呈局部暴发;3次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27/10万(2004年)、0.89/10万(2018年)、2.67/10万(2019年);近几年输入呈常态化;发病高峰在10月;凤城镇病例数占75.0%;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类似。结论连江县登革热暴发流行均为外来输入引发,病原有Ⅰ、Ⅱ、Ⅲ型;外防输入、内防蔓延、及时疫报、措施得当,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离毒株E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以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分离毒株的E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应用MEGA 5.05进行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270例,发病率为9.96/10万,以本地病例为主(占98.66%),输入病例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占88.24%)。发病高峰为10-11月(占85.28%)。169份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共分离48株登革病毒(Ⅰ型47株,Ⅱ型1株),与近年来广州、东南亚分离株高度同源。结论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暴发风险较大,须加强监测力度,强化蚊媒的控制,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密度,为制定登革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例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对病例血液标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应急监测;清理蚊媒孳生地,开展蚊媒消杀。结果 2例女性登革热病例,发病前刚从马尔代夫旅游归来,均为登革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确定为输入性病例。经病例主动搜索、清理蚊媒孳生环境、快速杀蚊,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这是一起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各部门密切配合,未发生疫情扩散。防控的关键是蚊媒孳生环境的清理和成蚊的快速杀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由非洲直航或转机入境我国,曾在非洲工作、生活、游学的中国籍及外籍入境旅客(非洲来华人员)中输入性病例的重点人群、重点疾病、重点航班等流行病学因素。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广州、上海口岸对非洲来华人员采取红外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入境检疫措施,对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送检。结果共检出各种输入性病例184例,其中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81例,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44.02%;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家;亚的斯亚贝巴—上海的ET684航班,亚的斯亚贝巴—广州的ET606航班及迪拜—广州的EK362航班是病例入境的重点航班,分别占输入性病例的27.17%、25.54%和10.87%。结论蚊媒传染病疫情经由非洲来华人员乘坐重点航班携带入境的威胁较大,导致本地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8—2014年建德市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为登革热疫情预警与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建德市2008—2014年登革热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4年共调查3 750户,6 678个容器;其中永久性容器1 299个,暂时性容器5 379个。平均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分别为18.96、10.65和11.28。各监测点年均BI,2008—2011年均20,2012—2014年均20。6—10月的月平均BI均10,9月份最高为22.80。仅新安街道的永久性容器的CI高于暂时性容器(P0.05)。监测期间仅发现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为2.17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在7—9月份达到高峰,与幼蚊密度消长一致。结论建德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极易造成登革热暴发甚至区域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汕头市金平区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2000~2005年金平区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金平区共报告登革热101例,其中2000年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54例);疫情涉及10个街道63个居委,病例主要集中在金砂街道(占总病例数的56.44%);病例多集中在9~11月,其中10、11月份各占67.33%和25.74%;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7,P>0.0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数的59.62%;临床表现多以典型登革热为主。2005年4~11月蚊媒监测结果显示,布雷图指数(B 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平均值分别是15、14.7%、10.5%;孳生高峰在6和9月份。结论金平区疫情的分布呈高度集中的特点。加强防治登革热社区干预及伊蚊密度监测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泉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态势,提出应急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报告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和监测资料,分析防控成效。结果 2004—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59例,基孔肯雅热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病例输入高峰为7~10月,从入境到确诊平均5d,初诊到确诊平均4d。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诊断发现率为14.3%,医疗单位首诊诊断率42.9%。泉州市存在蚊媒白纹伊蚊,其布雷图指数平均3.80。结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呈常年输入态势,病例确诊时效较长,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发现能力有待提高。应建立以白纹伊蚊繁殖期和病例输入高峰期的风险评估为重点,强化一线医务和检疫人员的流行病学观念,实验室在登革热检测排查时须关注基孔肯雅热,警惕两者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3年禹州市登革热疫情发生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查阅禹州市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资料及蚊媒监测资料对2013年禹州市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年禹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发病率为2.55/10万,无死亡病例。地区分布于神镇苗家湾村;流行时间集中于9月份;男女性别发病数之比为1:1.27;年龄分布于40至69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55.17%;临床表现以轻型为主;实验室检测显示,流行株为登革病毒Ⅲ型。结论 2013年禹州市神镇苗家湾村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的一起暴发疫情。依靠群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快速杀灭成蚊和消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另外,应开展持续的媒介监测,为今后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本地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南昌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28例,其中输入性病例67例,本地病例61例,平均发病率0.026 8/10万;除湾里区没有病例报告外,其它8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个县区报告本地病例;除1、2月份外,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报告高峰时间为6—10月,占所有病例数的91.41%;病例输入的高峰为6月和8月,占所有输入性病例数的83.58%;本地病例报告高峰为9月,占所有本地病例的78.33%;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4岁,中位数39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9.53%;男性75例,女性5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者最多,达48例(37.50%);其次为农民22例(17.19%),商业服务10例(7.81%),工人8例(6.25%)等;境外输入病例70.18%来自柬埔寨。血清型主要以登革I型为主(97.37%),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南昌市登革热疫情主要以东南亚输入并引起本地暴发流行;加强来自东南亚疫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本地区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对控制登革热疫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