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05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发生后循环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将病人分为未继发脑梗死组(141例)和继发脑梗死组(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TRP3、ANGPTL8水平。Pearson法分析CTRP3、ANGPTL8表达与CT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及CTA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梗死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继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CTRP3水平与CTA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5);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与CTA评分呈正相关(r=0.428,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ABCD3-Ⅰ评分。统计比较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TIA不同持续时间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采用ROC曲线分析PAF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0.00%、8.87%、33.91%(P<0.05)。观察组患者TIA持续时间越长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越高(P<0.05)。PAF水平、ABCD3-Ⅰ评分、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对脑梗死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TIA后脑梗死病人,根据其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分为A组(发作持续<10 min且发作1次者)、B组(发作持续10 min~30 min,发作1次~3次者)及C组(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并选择同期不伴TIA的脑梗死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梗死的体积.结果 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前的TIA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CTA)血管狭窄评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TIA病人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针对多次发作的TIA病人于第1次发作时予以ABCD2评分,并随访TIA发作后第2天及第7天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CTA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TIA病人中,8例(13.3%)于第2天进展为脑梗死,16例(26.7%)于第7天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TIA后第2天及第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狭窄程度≥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狭窄50%病人明显升高(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且狭窄≥50%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且将其与CTA脑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TIA后脑梗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驻居民为筛查对象,将无脑梗死病史且2年未失访的4 116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脑梗死194例为观察组,无新发脑梗死者3 922例为对照组。前瞻性分析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吸烟、脑卒中/TIA家族史、年龄、舒张压与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9.235(95%CI 5.831~14.628)、1.633(95%CI 1.205~2.213)、1.616(95%CI 1.197~2.181)、1.543(95%CI 1.144~2.081)、1.050(95%CI 1.001~1.103)、1.017(95%CI 1.005~1.030)(均P<0.05)。结论对可干预的老年居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能够降低老年居民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励-协夫曼言语训练法(Lee Silverman Voice Treatment,LSVT)对老年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嗓音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老年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氟桂利嗪对社区老年低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防脑梗死风险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ABCD2的评分标准,将160例评分为1分~3分的老年低危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介入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90d内的脑梗死率为1.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社区介入预防低危TIA患者的治疗对有效降低脑梗死风险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脑梗死预测(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老年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层、中危层及高危层,同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不同危险分组发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同时于发病90 d时,分析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老年TIA患者发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ABCD2评分评估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 0.918~0.994,P=0.000),截断值为4.0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总胆固醇5.69 mmol/L及三酰甘油1.70 mmol/L是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不同危险分层的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进行分析,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292例,根据年龄分为60~79岁组335例,≥80岁组957例,分析比较2组心脑血管病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心血管病发生率(65.48%)明显高于脑血管病(34.52%,P<0.05),但2组患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高血压、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80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脑梗死。≥80岁组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明显高于60~79岁组,而高血压患病明显低于60~79岁组(P<0.05)。结论 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是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对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调气和血中药是否可诱导及加强该保护作用。方法根据新发脑梗死病人梗死前有无TIA分为A组(梗死前无TIA)和B组(梗死前有TIA),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定病人预后情况,并统计3个月内梗死复发率。结果 A组、B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内梗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调气和血可诱导及加强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近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200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于发病后72 h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头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 d、90 d内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8%、32.9%,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5.6%、52.9%。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 d、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P0.01)。预测7 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901。预测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6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DWI检查出现高信号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值为1.101,95%CI 27.710~221.3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601,95%CI 2.076~29.320,P0.01。结论高危病人7 d及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升高。中危病人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风险时优于ABCD2评分法。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13.
常焕显  刘红军  陈山 《山东医药》2003,43(13):63-63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应用血塞通静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 44例 ,并与同期常规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文共 83例TIA患者 ,其中男 5 3例 ,女 3 0例 ;年龄 48~ 70岁 ,平均 ( 5 7 3 8± 6 2 4)岁。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TIA诊断标准 ,并排除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 9例 ,给予阿司匹林、肝素、钙拮抗剂常规治疗 ;治疗组 44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将血塞通 5 0 0mg加入对半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2周。用药期间观察两组患者脑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疾病特点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TIA患者219例,根据DWI检查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74例和对照组145例。比较2组的疾病特点及实验室数据。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高血压、脑卒中/TIA史、TIA次数、持续时间、ABCD2和ABCD3-I评分、红细胞计数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随着TIA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急性脑梗死发生增多(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853,95%CI:1.351~6.027,P=0.006)、脑卒中/TIA史(OR=5.030,95%CI:1.505~16.815,P=0.009)、TIA持续时间(OR=1.034,95%CI:1.019~1.050,P=0.000)、次数(OR=1.926,95%CI:1.316~2.817,P=0.001)对TIA后DWI阳性具有预测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卒中史、TIA次数和持续时间影响DWI的结果,而且TIA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DWI上更容易出现缺血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vs 17.2%,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清CD14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4例TIA病人为TIA组,60名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根据ABCD3量表评分将TIA病人分为低危组(ABCD3量表评分≤3分,78例)和中高危组(ABCD3量表评分4~13分,106例),对TIA病人进行随访,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54例)与预后良好组(13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D147、hs-CRP及其他免疫生化指标的表达水平,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TIA病人ABCD3评分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D147、hs-CRP单独及联合诊断TIA病人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IA组收缩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和CD147水平较升高...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二级预防相关措施对病人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初诊的482例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人1年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109例)与未复发组(37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二级预防相关措施对病人复发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家族史、嗜烟因素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嗜烟、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TIA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二级预防干预措施病人复发率低于未采取二级预防干预措施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嗜烟、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TIA为脑梗死病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实施良好的二级预防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0例TIA患者进行2周临床观察,分成梗死组17例和稳定组63例,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80例患者中17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21.25%;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14例(82.3%),稳定组26例(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内动脉狭窄8例(47.1%),稳定组8例(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可作为TIA近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进展为脑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14例,根据7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8例和非脑梗死组86例。同时采用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3例(6~7分),中危组69例(4~5分),低危组32例(0~3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各项指标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是3.1%、28.9%、53.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