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作为一种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已在眼科得到广泛应用,给药方式主要包括结膜下注射、Tenon,s囊下注射和球后注射,但由于治疗部位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不明显使这些给药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近两年来,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VTA)由于局部药物浓度高已得到推广。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内眼性、新生血管性、增殖性或水肿性疾病,诸如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慢性早期结核性低眼压∥慢性葡萄膜炎和白内障术后持续性黄斑囊样水肿。曲安奈德确切的治疗机制虽尚不清楚,但是有几个假说,例如降低局部炎症介质,使钙通道上调,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改善血——网膜屏障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已在广泛应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临床效果也很明显,但与此相关的并发症也有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的并发症主要分为两类: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和激素相关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片段来纠正疾病状态。基因治疗依赖所采用的载体系统使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在靶组织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载体是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等病毒类载体。通过将外源目的基因与促进子包装于病毒衣壳后制成病毒载体,再将载体注射入眼内。但最终将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应用于临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基因转移靶向性的控制、合适基因载体的选择、载体及导入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等。随着对视网膜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及新技术和载体的发展,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必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从解剖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出发,将药物输送到眼后段是一个挑战,如今临床中几种局部给药方案如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注射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脉络膜上腔给药即是将药物注射在脉络膜和巩膜的间隙,通过这种微创注射手术对眼后节进行靶向药物治疗,从而更大的减少对眼前段的干扰,此技术正在被探索用来治疗视网膜疾病。相较于其他注射技术,脉络膜上腔注射亦有其优缺点并已被用于人体临床试验。本文就脉络膜上腔手术方式、药物代谢动力学、人体临床试验及在基因与细胞疗法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巍  李彬 《国际眼科纵览》2005,29(5):320-323
基因治疗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和促凋亡基因治疗四种策略,从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显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有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血管手术操作技术主要包括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的穿刺、插管、血管内注射药物和动脉内栓子的驱除等干预手段,目前不仅获得了较多的实验研究结果,而且视网膜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也获得了初步效果,这项技术的发展可为视网膜血管疾病,特别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眼底血管性疾病,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这两种眼底疾病的患病率也将持续攀升。当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以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为主,但存在频繁注射、费用高昂、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寻更加持久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中的成功应用为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有望实现临床转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最佳治疗靶点选择、给药途径和潜在的安全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基因补充和基因编辑技术介导的anti-VEGF治疗在nAMD和DR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自杀基因疗法是指某类病毒或细菌的前体药物转换酶基因在靶细胞内编码特殊的酶,使无毒的前体药物在细胞中代谢为毒性产物,从而引起靶细胞自杀,而未转入自杀基因的正常组织可免受损伤。自杀基因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基因治疗中,是目前基因治疗比较有前景的一种策略。载体技术是基因转导和表达的关键,是基因治疗的首要问题,基因转移方法有以病毒为载体及以非病毒为载体介导两种。自杀基因疗法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治疗中均获得明确的临床效果。自杀基因治疗存在的旁观者效应是指转染自杀基因的细胞在前体药物作用下,除自身细胞死亡外,还能导致其邻近未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死亡.从而弥补了目前基因治疗中转染效率不高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基因遗传学的发展,病毒载体系统不断地得到改良及优化,并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眼科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之一。目前,多种病毒载体已应用于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腺病毒载体具有瞬时表达的特点,在减轻角膜移植免疫反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慢病毒载体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在体内可长期缓慢表达,为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的给药方案;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免疫原性低,精准持久等特点,可感染多种视网膜细胞,其与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联合使用,为眼科遗传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病毒载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基因治疗的应用潜力,具有传统疗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转导技术将会很快进入临床应用,解决更多的眼科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巩膜外路至视网膜下腔移植视网膜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ang SB  Luo Y  Li JQ  Bai NY  Yang B  Wang Z  Zheng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10-615
探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移植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8只鼠。于手术显微镜下,用特殊显微注射器穿过巩膜、脉络膜,在A组昆明鼠的视网膜下腔注入视网膜混合细胞,在B组昆明鼠的视网膜下腔注入纯光感受器细胞。于移植术后30、90及180 d摘除实验眼,于光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在视网膜下腔生长的情况。结果大多数标本(13/15)HE染色显示视网膜细胞准确移植在受体眼的视网膜下腔,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受体视网膜破坏;且移植到受体视网膜下腔的细胞在术后180 d仍存活。仅少数(2/15)标本可见受体视网膜结构破坏。移植的视网膜混合细胞均形成“玫瑰花”样结构,而移植的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则在视网膜下腔形成整齐的细胞层。结论经巩膜外路至视网膜下腔的显微注射法是较为理想的视网膜下腔注射给药和视网膜细胞移植方式。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移植后的生长状况和功能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的视网膜组织结构,为临床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治疗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和促凋亡基因治疗四种策略,从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显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有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儒意  罗学廷  谭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00-1703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在婴儿早期出现严重的视力低下或丧失丧失。该疾病的LCA2型与RPE65的突变相关。既往对于LCA2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最成功的便是LCA2的基因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LCA2基因治疗的发展,并对既往LCA2临床试验中的注射剂型、剂量、注射方式、测量方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的相关性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进行综述,为LCA2基因治疗进入我国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这期ARCHIVES是纪念Watson和Crick关于DNA结构的经典著作发表40周年。在1953年.基因治疗仅在科学幻想领域内被提到。现在,仅仅40年姒后,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一批临床验证已正在进行,提出验证方案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验证所涉及到的疾病从严重混合性免疫缺陷,癌症直至囊性纤维症,多种多样。虽然,目前为止这些验证段有一个涉及到眼,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改变(从某种意义上,眼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鼠的视网膜变性[rd]和视网膜变性延缓[rds]突变已可应用基因转换的小鼠技术将其“拯救”。可是,基因转换涉及到微生物的转化,并且没有直接地应用于人类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蒙等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细胞进行性凋亡,对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基因治疗研究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如激光光凝术、外科手术以及光动力疗法等均属对症治疗,并未解决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原因,基因治疗或许可填补这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并成为成人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目前,严格的血糖和血压控制、激光光凝、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玻璃体切割、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为治疗DR的主要措施。然而上述预防和治疗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副作用。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治疗手段,通过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从基因水平治疗有望成为治愈DR的有效方法,并且有望逐步运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6.
动脉介入化学疗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局部化疗技术,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局部给药治疗.该技术可集中高剂量化疗药物进行局部治疗,且全身副作用小.目前已被应用于眼部肿瘤尤其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及泪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研究,并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动脉介入化学疗法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及泪腺腺样囊性癌治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许多眼病中,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都会形成新生血管,是严重损害视力的病变。此类疾病丧失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病理性出血、渗出、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对病因进行激光封闭,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虽然短期效果好,但不能防止复发,目前仍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展示其移植优势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要求我们将研究细化到分子水平。基因治疗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视网膜由于其特有的优势一直处在基因治疗研究的最前沿,已在体外实验和疾病模型中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已有部分转化为临床成果。本文重点综述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突变位点和疾病模型,希望对后续疾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还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以供相关研究者选择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王琛  李东豪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63-136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虽然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正成为当前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仍然是目前治疗DR的最有效、普遍、经济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破坏性治疗手段,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必然会对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结构形态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准确客观的研究这些结构变化,有助于我们改良光凝方法,减少光凝副作用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逐步深入,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的治疗模式已发生改变。目前,RB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本文将就RB的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