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2岁,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再次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行右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再次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心室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正常。  相似文献   

3.
植入心脏起搏器112例患者的随访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迅速。特别是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然而,将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只是标志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开始。起搏器和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如何保证患者术后安全地正常生活,对...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1岁,因心慌、胸闷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心前区疼痛。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无阳性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化验血糖、血脂均正常。常规右股动脉穿刺以F6judkins4.0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各体位均显示左回旋支缺如,左前降支未见异常,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远段血管发达,除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外,还发出多个大分支供应左室游离壁原左回旋支供血区,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管壁均光滑,主动脉根部造影亦未见左回旋支影像。讨论冠状动脉畸形是指冠状动脉起源、分布和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0.6%~1.6%,即起源和分布异常但不影响冠…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由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取得了良好疗效 ,同时 ,我们也观察到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某些患者中 ,仍有晕厥发生。现就这类患者晕厥的原因作分析。  临床资料 对在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植入心脏起搏器的 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且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出现晕厥的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检及不同体位的血压测量 ,并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起搏系统功能探查、X线检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检查、右心导管测压、倾斜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结果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晕厥 7例 (男性 5例、女性 2例 ) ,…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 ,1 5岁 ,因口唇青紫 1 4年余入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法洛四联症 ,主动脉骑跨 5 0 % ,室间隔膜部缺损 2 .3cm ,右心室内径增宽、流出道变窄 ,主肺动脉发育不良、内径 1 1mm ,左肺动脉未显示 ,右肺动脉狭窄后扩张、内径 1 4mm ,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正常、短轴缩短率 39%、射血分数 71 %、舒张末期容积 47ml;X线胸片 :胸廓对称 ,双肺纹理增多、紊乱 ,左肺门结构欠清、右肺门较大 ;右心室造影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逆行造影 :主肺动脉内径 1 2mm ,右肺动脉内径 1 6mm ,主动脉内径 35mm ,未见左肺动脉 ,无动脉导管未闭。降主动脉T7段发…  相似文献   

7.
比较老年高龄(≥80岁,n=53)与非高龄(<80岁,n=152)患者植入起搏器适应证,起搏方式的选择、起搏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与非高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因病窦综合征、双束支阻滞植入起搏器者多;选择VVI者多;起搏阈值较高;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提示高龄患者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出现高热,出现皮肤丘疹、丘疱疹、皮肤破溃,考虑为起搏器"排异反应",行起搏器系统拔除并用激素后病愈。  相似文献   

9.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脏穿孔引起心包积血尽管少见,但因其能引起心脏压塞,后者已成为介入手术中一种危险的并发症,需引起足够重视及关注。  相似文献   

10.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再发伴头晕3个月,咳嗽3天"入院,根据心电图及彩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肺部感染。于第4天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由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改用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ecure3830电极导线方成功定位于右室低位间隔部并植入。对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3830电极不失为一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观察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M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本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安装Qinming 2312M心脏起搏器和百多力PhilosⅡS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0例,每组75例。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R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心脏起搏器有着重量轻、外形尺寸小的特点,而且起搏理论寿命较进口心脏起搏器长。结论:Qinming2312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相当,且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左回旋支缺如文献曾有报道,但同时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临非常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永久心脏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置入注意事项。方法150例高龄(≥80岁)患者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组)。另外,随机选取50~79岁的同时期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50例(非高龄组)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术中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①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无差别,但两种缓慢心律失常并存及双分支和三分支传导阻滞在高龄组明显增高(6.0%vs2.0%和21.3%vs10.7%,P均<0.05);②置入前晕厥发生率高龄组高于非高龄组(22.0%vs10.0%,P<0.05);③高龄组双腔起搏器比例较非高龄组低(13.3%vs41.3%,P<0.01);④手术成功率两组均为100%,但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龄组明显低于非高龄组,高龄患者常需要外移穿刺点;⑤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高龄患者发生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范围广,易发生心源性晕厥,且置入永久起搏器手术的风险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15.
心脏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362例永久起搏器患者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共23例,发生率6.35%。其中≥60岁19例,发生率8.75%;<60岁4例,发生率3.15%。两年龄段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并发症包括囊袋出血/血肿13例(3.59%),囊袋感染4例(1.10%),切口裂开2例(0.55%),囊袋漏2例(0.55%),囊袋积液1例(0.28%),囊袋窦道1例(0.28%)。结论: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35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回顾了我院从1988~2003年接受植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35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左肺动脉缺如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阵发性咳嗽伴气喘30年入院。患者于7岁开始出现咳嗽、气喘,每年发作10余次,经门诊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改善。入院前1个月患者咳嗽加剧并伴胸闷、气喘,经院外治疗无效收入我院。入院体检: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mmHg,口唇轻度发绀;胸廓无畸形,左肺呼吸音较低,无干湿性啰音;心率88次/min,律齐,各心脏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杵状指、趾。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90.3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7.2%。  相似文献   

18.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手段.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通过起搏器的诊断功能可以提高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检出率,同时最小化心室起搏、保持房室同步起搏以及生理性起搏部位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随着起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算法可用于预防和终止房颤发作.对于起搏器植入合并房颤患者而言,优化程控管理策略,合理应...  相似文献   

19.
基层医院安全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9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2 90例无手术及相关并发症的经验和体会。 2 90例患者中 ,男 162例 ,女 12 8例 ,年龄 3 4~ 82岁 ,平均 67.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178例 ,房室阻滞 112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 2 68例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 2 2例。心室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12 1例 ,位于右室流入道靠近心尖部 82例。心房电极均位于右心耳。随访 3 5± 1.2 (2~ 5 0 )个月无 1例发生并发症 ,起搏器工作正常。结论 :认为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方式 ,作好术前准备 ,严格无菌操作 ,掌握置管技巧 ,确保电极定位 ,做好抢救准备 ,术后及时程控起搏参数及选择性抗栓治疗等是安全起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8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1982年10月首次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先后因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心功能不全,成功从单腔、双腔到三腔更换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