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4小时内有数次停搏及多次阵发房颤发作,其中有5例患者停搏均发生在房颤终止时,2例停搏与房颤发作无明显关联。接受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该7例患者,有2例房颤复发,1例再次接受手术并成功,1例拒绝再次手术。动态心电图提示有4例(考虑为快慢综合征)心动过缓明显好转,2例(考虑为慢快综合征)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但是心动过缓无改善,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此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比较,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术后较术前增加,最大心率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快慢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术后心动过缓明显改善,而不需要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75岁.因黑蒙、晕厥逐渐加重入院.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5bpm,大于3s的心室停搏95次,大于4s的心室停搏4次,最长的心室停搏5.5s.入院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药物治疗无改善而植入DDD起搏器,3个月后,患者因阵发性心悸而再次就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速抑制引起的心脏停搏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不同类型的心脏停搏的心电图病例,分析其心电图特征。结果引起心脏停搏的16例病例中房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心脏停搏4例,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心脏停搏1例,房性心动过速后出现心脏停搏4例,心房颤动自行终止后出现心脏停搏4例,心房扑动自行终止后出现心脏停搏3例。结论房性、室性期前收缩、房速、房颤、房扑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短暂或暂时性的心脏停搏。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3岁,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6年,发作性心悸、黑矇2个月。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逸搏心律。24h Holter监测显示反复发作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700余次,发作终止时频发结性及室性逸搏(最长间期3.68 s),时呈室性逸搏心律。停搏3 s左右时患者有黑矇感觉。成功植入DDD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6.
心室停搏大于三秒的临床意义及起搏器应用的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室停搏大于3秒作为安置起搏器的指征是否合适。方法收集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中具有3秒以上RR间期的79例病例,分析心室停搏的发生原因及起搏器应用情况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6180例次Holter记录中心室停搏大于3秒79例(86例次1.4%)。心室停搏发生于心房纤颤(房颤)心房扑动(房扑)中27例(34.2%),房室传导阻滞3例(3.8%),房颤、房扑终止后19例(24.0%),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9例(11.4%),窦性停搏及Ⅱ度窦房传导阻滞21例(26.6%)。起搏组及非起搏组各死亡3例,两组3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安置起搏器要结合心室停搏的原因及相关症状而定,对发生在房颤、房扑中的长时间心室停搏一般不必安置起搏器,对无症状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推迟安置起搏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1岁,3年前出现一过性晕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1年前因心悸、晕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本次入院前10天频发一过性黑矇、晕厥、心悸。24 h动态心电图发现患者频发逸搏,停搏,最长一次停搏21.59 s。  相似文献   

8.
利多卡因引起心脏停搏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多卡因应用不当可产生严重心血管毒性反应。现报告2例静注利多卡因致心脏停搏者。例1 男,54岁。阵发性心悸、气急、胸痛伴晕厥2天,1975年8月首次入院。当时血压测不到,紫绀、颈静脉怒张。心律不齐,两肺底湿罗音。肝肋下3cm,触痛。ECG示预激综合征伴房颤,心率约15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天门冬氨酸盐(A)和谷氨酸盐(G)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含A,G各13mmol/L的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与末次再灌注结合传统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作为观察组,与观察组相同但不含氨基酸盐的温血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②,仅用单纯冷晶体心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①,对心肌保护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动复跳和房颤转窦率明显较对照组①高(P<0.01),心肌释放肌酸磷酸激酶(CPK)少(P<0.01)。结论氨基酸盐温血停搏液诱导及末次再灌注心肌保护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6 2岁。 2 0 0 0年 7月 19日骑自行车时突发晕厥伴抽搐跌倒急诊入院。入院查体 :意识模糊、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摸不清楚、血压测不出 ,心率 2 0~ 30次 /分 ,反复心脏停搏。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并Ⅲ度房室阻滞 (AVB)。心电监护示反复心室停搏 ,最长RR间期 2 7s ,呼吸不平稳。立即予以人工心肺复苏 ,并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紊乱 ,静脉滴注 (简称静滴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升血压 ,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但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VT) ,尔后出现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心室停搏 …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最常见而又复杂的快速心率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5%以上,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导致心室停搏,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阿-斯综合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采用动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治病人467例,诱发意外心律失常30例(其中室早11例,房颤7例,>3.9秒心脏停搏5例,房早4例,室速3例),占6.4%。经适当处置,均恢复,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 ,5 0岁。反复心悸、晕厥、抽搐 3年余。 1996年1月 2日晕厥发作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动态心电图检查除左束支阻滞外未发现其它异常。 1999年 2月 9日查体时突然发作晕厥、抽搐。立即描记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伴室性逸搏、预激综合征 (图 1)。经胸外心脏叩击及异丙肾上腺素 2μg/ m in静脉滴注处理后 ,心电图由三度房室阻滞转至二度房室阻滞、3∶ 2旁路下传心室 (图 2 )。 1h内晕厥、抽搐发作8次 ,每次持续 2~ 3 min,心室停搏 7~ 9s。 1h后进行右心室临时起搏。3 d后植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主动脉瘤手术75例。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结果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5~38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243.5 min;深低温停循环46例,停循环时间25~70 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13.2~16.2℃;灌注中尿量100~2 800 ml。超滤1 100~4 00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217 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490~1 850 ml。46例深低温停循环患者中除去1例脑血管发育异常,术后发生认知障碍,其余患者脑保护良好,另有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Bentall手术应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应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应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  相似文献   

15.
征解28     
征解28患者男、85岁,7年前因窦缓、阵发性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DDD起搏器,6天前因反复阵发性心悸住院。查体:血压115/95mmHg,入院心电图为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时限120ms,心室率139bpm(图A)。静推胺碘酮治疗后,心动过速虽未终止,但宽QRS波心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6岁。因反复晕厥9a入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房颤、房扑、房速,伴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交界逸搏.最长停搏时间6.028s,停搏〉28共682次,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并阿斯综合征发作。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央型),左向右分流,房间隔缺损为2.2cm类圆形.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10年,晕厥1次入院.曾于外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9次/min,最慢18次/min,大于2.0 s停搏8002次,最长停搏4.0 s,伴房室交界性逸搏.入院后体格检查: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2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图1).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左心房内径42mm)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7.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故于入院第2天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X线透视下发现右心房增大且收缩活动明显减弱,尝试多个部位起搏参数不满意,最终选择的起搏部位起搏阈值1.2 V,阻抗1200 Ω,感知2.8 mV,心室导线植入顺利.固定电极导线并与脉冲发生器(PhilosⅡD,德国百多力公司)连接后置人囊袋内,逐层缝合.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植入起搏器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8例慢性房颤患者行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植入起搏器(Abl+Pm)治疗,探讨这一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右股静脉植入4极电极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和4极大头消融导管至房室交界区,于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处放电消融,直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然后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阻断房室交界区并植入起搏器。8例慢性房颤患者植入VVI起搏器,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3个月后心胸比例由原来的0.62±0.04缩小为0.57±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NYHA分级)均提高Ⅰ级以上;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8例植入VVI起搏器,1例植入DDD起搏器,房颤发作时,8例无临床症状,1例仅有轻微心悸。随访1~47个月,无1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栓塞和心功能恶化。结论 房颤患者的Abl+Pm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80岁。反复心悸10余年。曾因心悸伴黑朦于2007年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植入DDD型心脏起搏器。7年前心悸加重,确诊为持续性心房颤动。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长期规则服用华法林。2014年11月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及左回旋支正常、左前降支轻度不规则、右冠脉狭窄30%。心脏超声提示LVED 36mm、LA 45mm、EF 68%。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局麻下行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术中双侧肺静脉电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肾去交感神经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犬心房基质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 22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心衰组(n=8)和肾动脉消融组(n=7)。假手术组犬植入起搏器不起搏,喂养3周;心衰组植入起搏器后以240次/分的频率连续右室起搏3周,于起搏前、3周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水平;消融组先行双侧肾动脉消融,喂养8周,起搏器植入同心衰组。其中血清学指标测3次(消融前、消融8周后、起搏3周后)。所有犬在实验基线期和终点均进行心脏彩超、血压及电生理检测;处死动物后迅速取心房组织检测其基质变化。结果心衰组2只死亡,消融组1只未进入试验。①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和消融组在起搏3周后股动脉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者无明显差异;②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起搏3周后左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降低[(167±21)mmHg vs(123±14)mmHg,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升高[(2.5±1.3)mmHg vs(25±3.7)mmHg,P0.01]。消融组起搏3周后LVESP也降低,但LVEDP无明显变化;③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起搏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明显降低,消融组无明显变化。消融组起搏3周后房颤平均诱发次数和时间明显少于心衰组;④与心衰组相比,消融组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明显降低,血AngⅡ和醛固酮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肾去交感神经可抑制长期快速心室起搏心房基质的改变和房颤的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