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46例,闭塞血管54段,应用瑞替普酶采用各种导管溶栓技巧,实施血管腔内充分接触溶栓,溶栓结束后根据造影观察闭塞段开通情况,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对于PTA后狭窄程度≥60%或出现动脉夹层者,选择支架置入术联合治疗,于介入术后3、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术中复查造影显示闭塞段解除后血管管腔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通过顺畅认定为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各闭塞段均先应用瑞替普酶充分接触溶栓.其中52段闭塞段腔内介入治疗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3%,5例(10.9%)出现并发症;腔内介入开通成功病例中急性发病者13例(15段闭塞段),慢性病例31例(37段闭塞段);33段闭塞段溶栓后血管开通,溶栓开通率61.1%,溶栓开通病例中6段闭塞段溶栓后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狭窄,仅见血管内膜不光整.术中仅2段长段闭塞动脉行PTA失败后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本组患者共置入支架62枚.术后共44例局部肢体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表现为原闭塞段远端动脉搏动恢复或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大,静息痛消失或改善,缺血肢体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恢复红润,溃疡面积缩小,部分患者溃疡愈合.余2例虽术中造影证实再通未成功,但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未出现因症状加重而需截肢者.围手术期30 d的病死率为0.介入治疗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2例失访.术后3、6、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89.1% (41/46)、87.0% (40/46)、82.6% (38/46).随访期间再次介入干预率为6.5% (3/46).所有随访者无截肢.术中造影发现远端动脉栓塞3例(6.5%),经导管泵注瑞替普酶局部溶栓后远端动脉血流恢复通畅.穿刺点局部血肿2例(4.3%,均自行吸收),其中1例左肱动脉穿刺点,1例右股动脉穿刺点.结论 瑞替普酶经导管溶栓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介入腔内治疗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介入术中根据闭塞病变的范围、部位、程度、管壁情况等个性化设计治疗策略,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柴锐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184-18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密切配合医师操作,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20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再灌注良好,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轻度桡动脉痉挛3例、低血压1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1个月,无桡动脉闭塞患者。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理护理、娴熟的操作技术、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病情观察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治疗过程中的优缺点。方法选择近两年内心内科入院患者中符合冠心病并且行介入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实验组行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后止血压迫时间、穿刺后血肿情况、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案的对比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介入的止血压迫时间少于股动脉穿刺介入(P<0.05);桡动脉穿刺介入后血肿程度低于股动脉穿刺(P<0.05);治疗成功率方面,桡动脉穿刺组明显高于股动脉穿刺组且桡动脉穿刺组手术并发症少于股动脉穿刺组。结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常用两种介入方法中,应用桡动脉穿刺介入比股动脉穿刺介入优势明显,其疼痛程度小,并发症低,治愈率较高,是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非外科手术微创诊治冠心病的方法。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优越性更为突出,本文就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及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术后的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住院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486例,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诊疗.结果 成功经桡动脉介入诊疗482例,成功率为99.1%,未出现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脑卒中、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出现桡动脉痉挛2例,假性动脉瘤1例,脉搏减弱者1例,穿刺局部血肿8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安全、止血方便、局部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要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起病12 h内经左或右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单纯PTCA 8例(13.8%),PTCA+支架植入50例(86.2%);梗死相关血管(罪犯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3级53例(91.4%),血流TIMI2级5例(8.6%);桡动脉穿刺术区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11例(19%);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4例(5.2%);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结论急诊经左或右桡动脉PCI治疗AMI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5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是种一非外科手术微创诊疗冠心病的方法。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的优越性更为突出。本文就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术后的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入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首先成功报道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以来,此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进,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已达96.0%以上.与股动脉径路比较,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避免患者术后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因此,经桡动脉径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径路.现将我院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静 《贵州医药》2012,36(3):284-285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介入术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1].一直以来,冠脉介入穿刺途径多经股动脉进行,但术后并发症成为阻碍该项技术向前发展的瓶颈[2].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股动脉途径的不足之处,已逐渐受到介入医生的重视而被广泛应用[3].本文就我院近二年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术后护理心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也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及急性闭塞的有效手段。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具有患者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恢复快、提高舒适感等优点,但由于各种导管、动脉鞘、抗凝药的应用、桡动脉血管较细小等因素,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重视经桡动脉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  相似文献   

11.
张锦春  王健 《中国医药》2010,5(9):864-865
目的 比较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采用桡动脉和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如舒适度、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介入途径分为2组,经桡动脉介入的23例患者为桡动脉组,经股动脉介入的25例患者为股动脉组.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动脉组皮下淤血2例,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例,刺激部位血肿1例,有腰酸背疼感20例,夜眠差15例,烦躁不安5例,尿潴留3例,术侧肢体肌肉痉挛4例;桡动脉组动脉闭塞1例,夜眠差3例.股动脉组成功率为100%(25/25),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7%(22/23),其1例因桡动脉闭塞而改为股动脉后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护理过程中,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观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结果58例患者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其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成功行介入诊疗手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手术。结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龄冠心病患者172例,随机分成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86例,股动脉组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桡动脉组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在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在更改介入途径的方面比例较高,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及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在我科75例经桡动脉和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总结两种途径介入术后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可取代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6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成功穿刺桡动脉84例,其中2例置鞘不成功,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冠脉造影,并成功对54例病例进行PCI治疗,成功植入61枚支架.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检查技术,而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及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是一条安全可行的冠脉介入诊疗新途径.目前已为临床采用,我院从2011年3月起始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为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132例,按介入路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取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法,对照组采取经桡动脉穿刺法,比较两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46.3%,舒适度1级发生率26.9%高于对照组的7.5%,去除压迫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 与经桡动脉路径相比,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去除压迫时间短、舒适度更高,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的穿刺路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穿刺路径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对照组(36例)经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与舒适度相关各指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PCI治疗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较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要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丽娅  李玉芳  宋春丽  董巍  赵刚  郧立杰 《河北医药》2012,34(15):2352-2352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在临床被广泛应用[1],包括选择动脉入路和完成血管显影,其成败关键在于动脉入路的选择.自首次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后[2],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以其安全性、有效性、便捷性在介入途径中占主导.但桡动脉相对细小、易痉挛等特点成为经桡动脉介入一大障碍[3],选择合适穿刺器械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旨在探讨两种不同穿刺器械CORDIS及TERUMO穿刺套在临床应用经验,提高介入入路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依个人习惯我们使用5F TERUMO OPTIPORQE RADIL桡动脉造影导管。结果造影成功190例,成功率为95%,10例失败,为血管严重痉挛而无法进入导管,局部血肿7例(3.5%),3例(1.5%)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无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的穿刺局部并发症少见,病人更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因其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及对患者体位无较高要求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手术治疗。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改善了传统经股动脉手术导致患者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缺陷,临床效果显著。随着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推广,其对术后止血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后应用动脉止血器的护理,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行心导管介入手术患者12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动脉止血器护理之后,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