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研究表明,浙贝母具有抗肿瘤活性,常被应用于白血病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浙贝母中的贝母素甲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病细胞内活氧化状态及谷胱甘肽含量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浙贝母中的贝母素甲和浙贝母生物碱成分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病细胞的各种介导因子来实现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浙贝母中的浙贝甲素可以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中P-糖蛋白的表达来增加抗癌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增加抗癌药物的浓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1)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2)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3)增加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本文通过整理浙贝母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研究的文章,加以汇总,以期促进对浙贝母的研究,供实验及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严格掌握 ,用一种抗生素能达到目的时 ,无须联合应用 ,重症感染亦然。同时要考虑患者的病理、生理、年龄等情况 ,否则不仅无助于病情 ,反而增加不良反应 ,给治疗带来新的麻烦。以下联合应用值得注意。1 头孢哌酮 阿米卡星对于严重感染 ,这种联合可增加疗效 ,但应考虑到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这种联合会增加其毒性 ,同时 ,这样广谱强效的抗菌药联用 ,易导致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增加 ,对患者今后治疗不利。头孢菌素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 K的作用 ,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的头孢哌酮在体内还干扰维生素 K的循环 ,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对冬凌草甲素处理的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方法 采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转染HepG2细胞72 h抑制内质网应激蛋白RNA激活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抑制物阻抗性酯酶1(IRE-1)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表达后,MTT法观察40 μmol· L-1冬凌草甲素处理12h的转染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PERK和IRE-1 siRNA转染抑制相应蛋白表达后增加冬凌草甲素诱导的HepG2细胞死亡(P<0.05);而抑制CHOP表达对冬凌草甲素处理的HepG2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对HepG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贝母素甲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贝母素甲低、中、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联合用药组,MTT法检测贝母素甲、氟尿嘧啶单用及两者联用后细胞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贝母素甲各剂量组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贝母素甲各剂量组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贝母素甲各剂量组PCNA、Bax、Bcl-2表达及联合用药组cleaved-caspase-3表达。结果 随着贝母素甲、氟尿嘧啶浓度升高,细胞活性下降,两者联用后抑制效果较单用更显著(P<0.05);随着贝母素甲浓度升高,它对细胞迁移和增殖的抑制效果也增加,细胞被阻滞于S/G2期,PCNA表达降低(P<0.05),Bax/Bcl-2比值有所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单用比较,贝母素甲、氟尿嘧啶联用后cleaved-caspase-3表达升高(P<0.05)。结论 贝母素甲能通过阻滞SKOV3细胞周期进展来有效提高它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芪归银方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单用抗生素、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及血清联合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空白血清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无体外抑菌作用,含药血清则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抗生素联合含药血清较单纯抗生素和抗生素联合空白血清的抑菌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芪归银方含药血清能够降低抗生素的MIC值、MBC值,提高抑菌率,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具有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母素甲抑制耐三苯氧胺人乳腺癌细胞MCF-7/TAM的增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贝母素甲作用于MCF-7/TAM细胞后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变化。结果:贝母素甲对MCF-7/TAM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h后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P0.05)。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减弱(P0.01)。结论:贝母素甲可抑制MCF-7/TA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按规定的滥用 ,使耐药菌不断增多 ,并出现一菌多耐的现象。这种广谱耐药菌的形成 ,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有实验证明抗生素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药物对耐药株的抑菌和杀菌作用[1] 。但是由于缺乏较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中西药物联用的情况比较混乱。在此 ,对配伍后产生毒性、副作用或降低疗效的中西药物进行归纳总结 ,以兹参考。1 含金属离子的中成药与抗生素作用1 1 含钙较多的中成药 ,如羚翘解毒丸、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等与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甲烯土…  相似文献   

8.
目的:(1)通过比较对道地产区和庆元产区浙贝母饮片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差异,揭示不同产地对浙贝母有效成分的影响。(2)通过构建庆元浙贝母总生物碱的化学指纹图谱,确定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为庆元地区浙贝母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1)道地药材浙贝母迁移至庆元产地后对其品质的影响。(1)采用HPLCELSD法,以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作为对照品,研究迁移至庆元产地后对浙贝母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2)采用HPLC-ELSD法测定庆元和宁波等地浙贝母饮片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和贝母辛的含量。(2)道地产区和迁移地庆元的浙贝母总生物碱指纹图谱的研究。以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为参照物,采用HPLC-ELSD方法建立并研究庆元产区浙贝母饮片总生物碱的指纹图谱,对20批次样品的色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1)通过对道地产区和迁移产区浙贝母饮片的HPLC-ELSD指纹图谱,有效成分含量,浸出物含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两个产地的浙贝母饮片质量的差异很大,浙贝母迁至庆元,不仅对浙贝母主要有效成分组成产生影响,而且对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的含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建立了18批庆元浙贝母饮片总生物碱的化学指纹图谱,确定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方法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1)浙贝迁至母庆元对浙贝母有效成分的组分及含量产生了影响。(2)本实验构建18批庆元地区浙贝母总生物碱的化学指纹图谱,确定了指纹图谱共有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以化痰为主要效应的,既能关联浙贝母临床功效,又不增加质控难度的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浙贝母质量评价与控制新技术,使浙贝母品质评价与控制新技术更好地助力于浙贝母产业发展。方法:收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浙贝母药材,确定浙贝母药材中活性成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上下限,分析条件为Hypersil ODS-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流速0.8 m L·min~(-1);Alltech 2000-ELSD,漂移管温度85℃,载气流速2.2 L·min~(-1)。在确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不同浓度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照品溶液,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痰实验法,以酚红浓度为化痰效应指标,将小鼠酚红排泌量与贝母素甲(X1),贝母素乙(X2)的质量浓度进行线性关系分析,拟合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与化痰效应指标之间的量-效关系方程f(Xi),构建浙贝母的化痰效应指数并验证。结果:浙贝母主要产区中贝母素甲的质量分数(以干燥品计)在0.046 5%~0.092 5%,贝母素乙的质量分数在0.017 5%~0.054 3%。给药溶液质量分数的范围为贝母素甲0.04%~0.10%,贝母素乙0.02%~0.06%。小鼠气管段酚红排痰实验结果表明,贝母素甲在0.09~0.23 g·L~(-1),贝母素乙在0.045~0.135 g·L~(-1)与小鼠气管酚红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甲=0.994 7,r乙=0.997 8)。根据拟合的量效方程构建的浙贝母化痰效应成分指数能很好地通过成分的量表征其祛痰的药效活性。结论:化痰效应成分指数的建立,不仅做到了量效关联,更实现了以量观效,对浙贝母品质评控、产业化发展及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西贝素、贝母辛、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是否具有激动β2受体的作用。方法以β2AR-HEK293细胞系为筛选模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西贝素、贝母辛、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均未表现出激动β2受体的活性。结论西贝素、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并非通过激动β2受体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痰热清与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细菌外排泵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药敏实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K-B)结合外排泵抑制剂(50 mg·L~(-1))检测抑菌圈直径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排泵基因表达量筛选外排泵阳性菌株。KB法观察痰热清(终质量浓度3 g·L~(-1))与抗生素对抑菌圈直径的变化。菌株与痰热清、抗生素亚抑菌浓度共培养进行Real-time PCR检测。KB法观察痰热清持续作用外排泵阳性菌后对抑菌环直径的影响。结果:经鉴定筛选得到两株MDR-PA外排泵阳性菌株。痰热清与阿洛西林、氨曲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普深均有协同抗菌作用。在抑制细菌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方面,4种药物按作用效果强弱比较为头孢哌酮痰热清头孢他啶舒普深。痰热清持续作用外排泵阳性菌株后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普深联合用药疗效较好。结论:痰热清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普深可通过下调细菌外排泵基因表达,使细菌耐药性减弱,降低抗生素临床使用剂量,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扶正透邪方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单用抗生素、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及血清联合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空白血清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无体外抑菌作用,含药血清则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抗生素联合含药血清较单纯抗生素和抗生素联合空白血清的抑菌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扶正透邪方含药血清能够降低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值、最低杀菌浓度值,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具有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我院瘫痪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瘫痪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对其感染部位细菌学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瘫痪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致病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并呈高度交叉耐药的特点。结论 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根据细菌耐药试验及PK/PD(药动学/药效学)理论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热颗粒剂含药血清对低浓度抗生素环境下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复方清热颗粒剂含药血清和低浓度新霉素条件下传代培养大肠杆菌ATCC25922,以空白血清、低浓度新霉素、空白肉汤作对照,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以抑菌环直径(mm)作为衡量标准,动态观察诱导菌株耐药性变化。结果:复方清热颗粒剂含药血清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具有直接抑菌作用,末次灌胃给药60 min后含药血清抑菌环直径达10 mm;经低浓度新霉素诱导30代后,大肠杆菌ATCC25922不仅对新霉素产生耐药,而且导致丁胺卡那、氨苄西林失效,对庆大霉素、链霉素敏感性降低,产生多重耐药;新霉素 含药血清组菌株第40代菌株对新霉素产生耐药性,对丁胺卡那、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始终保持敏感,其中氨苄西林的敏感性同空白肉汤组保持一致(P>0.05)。结论:复方清热颗粒剂具有延缓和控制细菌在低浓度抗生素诱导下产生耐药性以及多重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肃肺生津法联合激素抗生紊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放射性肺炎患者分为单纯激素抗生素组(对照组)51例,肃肺生津法联合激素抗生素组(治疗组)53例。以放射性肺炎疗效、生活质量状况、X线胸片疗效及中医症状为指标进行临床疗效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疗效、生活质量状况、x线胸片疗效及中医症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肃肺生津法联合激素抗生紊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确切,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激素抗生素治疗,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较单用激素抗生紊为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调查2007年全年全部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上半年(1~6月份)和下半年(7~12月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应用、用药指征等进行对比性评价.结果:通过上下半年抗菌药物的调查对比,下半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降低,但抗菌药物的联用尚不够合理,无指征的使用率偏高.结论:我院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尤其是加强用药指征和合理性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疗效下降、毒副反应突出,多重耐药病原体增多使人类面临感染性疾病肆虐的严重威胁。积极应对威胁、确立有效防治方案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迫切任务。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不仅抑杀病原体、消除毒素,而且对感染所致炎症、免疫异常、整体失调有治疗作用;抗生素主要抑杀病原体本身;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具有互补性,被认为是应对威胁的可行方案。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抗生素具有增效减毒潜力,揭示其机制是优化和推广方案的必要措施。首先采用系统药理学分子网络分析方法多层次、多维度预测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增效减毒的效应和机制,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切入点和检测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其次遵循中医药证对应用药原则,抗生素和中药各自单独及联合应用治疗特定证候状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除常规全面地评价两药联用的增效减毒效应之外,更采用多组学技术发现两药联用在分子水平的细微效应特征,并采用生物分子网络分析技术确定两药联用增效减毒的敏感、稳定的临床生物标志;然后以这些生物标志为线索,在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体内和细胞水平溯源生物标志的生物转化过程和调控机制,并回归临床进行印证,从而揭示两者联用增效减毒机制,为联用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膜渗透性下降对氟喹诺酮(FQNs)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比较合用杆菌肽(BAC)、EDTA前后,敏感菌及耐药菌分别对环丙沙星(CPLX)、司帕沙星(SPLX)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测定敏感菌、耐药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药物浓度的影响。结果杆菌肽与2种FQNs合用对8株突变耐药菌的部分浓度抑菌指数分别为0.59和0.72,表现出协同或相加的抗菌作用。合用EDTA对敏感菌株的MIC影响不大,但可显著增加耐药菌对FQNs的敏感性,合用2.0 mmol·L-1EDTA后CPLX和SPLX对耐药菌的MIC均下降了90%以上。敏感菌细胞内的FQNs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耐药菌,合用2 mmol·L-1EDTA可使耐药菌细胞内的CPLX浓度从40 ng·10-9(cells)增加到300 ng·10-9(cells),SPLX的浓度从120 ng·10-9(cells)增加到300 ng·10-9(cells),而敏感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上升不超过20%。结论FQNs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膜的渗透性显著下降,导致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而引起细菌耐药。合用BAC,EDTA等可提高细胞膜渗透性的药物或试剂后,细菌对FQNs的耐药性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影响。方法:SPF级BALB/c小鼠72只,自由饮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水溶液5 d,制备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培菲康组(0.1 g·kg-1)和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0.1,0.2,0.4 g·kg-1)组,另设正常组,每组12只。连续给药7 d,无菌取粪便,应用平板稀释法培养各组肠道总厌氧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 G、内毒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减少(P<0.01),内毒素和SP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Ig G及VIP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内毒素和SP较模型组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益生菌、Ig G和VIP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够有效调节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对菌群失调小鼠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